陸彩玲
布置作業,是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但很多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并沒有十分明確的目的,只是把它當成一種教學“裝飾”泛泛地布置,不能使其成為小學英語課堂教與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發展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的任務。作業布置既可以是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也可以是下一堂課知識的預習。在這里,筆者想探究小學英語教學中前置作業的設計。
小學英語前置作業是對要學習的內容進行提前研究,是教師在講新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自主探索學習,是對小學生的原有預習的完善和發展。它能夠摒棄原有預習作業的弊端,是一種能充分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良好學習方法。
針對準備要學的知識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前置性的任務,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前置作業是學生上好英語課的必要準備。我們布置的前置作業,不僅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又要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啟發其思維。
一、繪畫作業,激發學生想象力
小學生年齡特點決定其在小學階段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尤其是年級越低的學生,就越喜歡動手。因此,繪畫作業很適用于低中年級,在教學三、四年級時,我是經常用到這種方法布置前置任務給學生的,例如,在教學粵教版四年級上冊Unit 5 ? “My Body”(版本下同)這一課時,在上這一課的前一天,我就給學生布置這么一個作業:請在這張紙的空白地方畫上你最喜歡的人物或動物,并涂上顏色。學生在接到這個作業的時候都非常高興。我告訴他們后天上英語課用的,他們就更興奮了,臉上寫滿了期待,畫好的都拿來問我可以沒有,畫得好不好,等等。到了上那節英語課,學了人體部位后,我就要求學生拿出自己的畫出來,用所學的句型“This is…”來介紹人體(動物)的身體部位。當時學生熱情高漲,都是一副要高調地介紹自己杰作的樣子,還有的學生就還未學到的身體部位來問我怎么說,面對如此積極的學生,我怎么忍心“say no”呢?最后,介紹完后,我要求學生在各個身體部位上寫上相應的單詞。整個學習過程輕松、有趣,學生那種主動學習的情緒就輕易被激發出來了。又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Unit 4 ? “My Family”,同樣,我在教學這課之前,也是布置學生回去把自己的家人畫出來,課堂上用來學習句型“Who’s she/he?”,學生也是特別積極地去完成,學的時候也特別積極。
這樣的作業看似只是寫寫畫畫,但是它能為學生發揮想象力提供有利條件,也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作品與課堂教學的關系,而對即將要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期待,更有助于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制作思維導圖的作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除了輔助學生的課堂學習之外,還可以幫助學生理順知識的關系和脈絡。這類型的作業適合高年級學生,他們都有了一定的英語知識基礎,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我也常用于布置前置作業,有人認為這樣的作業不是應該放在學了知識之后嗎?我的回答是可以,但我更喜歡把它用在布置前置作業上,因為放在課前,學生才更有動力去研究、去探索。
在教學五年級上冊Unit 1 “Seasons and Weather”一課前,我布置學生回去制作一個思維導圖,把月份、季節和天氣表示出來。對于月份、季節和天氣,很多學生的相關經驗都源于生活。所以對于他們來說也不難。學生完成后,展示在我眼前的是各種圖案、各種表示方法,讓我們不敢小看孩子的創造力。
在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學生有沒有去研究課本的新知識,這是一個很好的預習作業,對比抄抄寫寫的枯燥作業,學生更喜歡這種具有挑戰性的作業。當然,學生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薄弱點,教師就要適當地提出不同要求。
巧繪導圖,有效整合學生的新舊知識,組織成完整的知識框架,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了創造性方面的思維能力。
三、收集資料的作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同一個班中,學生是不同的個體,導致他們在掌握課外知識的層面上也有著一定的差距,有的學生課外知識非常薄弱,無法支撐學習,因此,收集資料的作業,我更多是偏向小組合作去完成的。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Culture 1 ? “Arts”之前,我布置學生以組為單位,回去收集西洋樂器和中國樂器的有關資料,以及了解它們是怎樣使用的。小組收集回來后,以小組為單位熟悉這些樂器的名字,并填寫以下內容:
1.(樂器圖片)This is _______. It’s _______ musical instrument,I can _______it.
2.(樂器圖片)This is _______. It’s ________ musical instrument,I can ________it.
……
又如,某位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上冊Culture 2 ?“Festivals”時,讓學生回去收集有關圣誕節和中國春節的風俗習慣,收集完成后,以小組為單位說說都了解到哪些風俗習慣,能用英語表達出來的就用英語表達出來。中國的春節學生都熟悉,但對于外國的圣誕節,學生就不那么熟悉了,但學生很聰明,懂得上網搜索。結果這么一操作后,對于課本的內容,在教師還沒講之前,學生心中就有底了,學起來的時候頭腦就很清晰了。
布置課前收集資料的作業,不但能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也發展了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
四、實踐性的作業,培養學生“雙動”能力
動手的作業,學生永遠都不會覺得枯燥。所以動手實踐的作業也是很受歡迎的。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Unit 5 “School Lunch”的Reading and writing之前,教師布置的課前作業是這樣的:回去做一道自己拿手的菜,并仿照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把你做的菜描述出來,并附上照片。到了上這個內容的課的時候,學生展示出來的成果總可以讓人感到驚喜,學生除了要動手實踐外,還要動腦表述出來。實踐性的作業要的是動手動腦,這樣的作業還是很多的。只要我們細心研究教材,就會發現精彩。
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習英語的過程是讓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課堂知識,實踐性作業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
五、調查匯報類的作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小學英語課本許多話題的教學都可以使用這個調查匯報類的作業,如講職業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調查匯報自己或好朋友的家庭成員的職業,對于學習興趣和愛好,同樣可以這樣操作。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主題的引領下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以此促進學生的交際能力的提高。這些交流內容通常需要學生對實際生活的了解,所以為了在課堂教學時能更真實、更有效地進行交流,我基本都是在課前就布置學生回去調查,在課堂上進行匯報,這樣,課堂輸出的內容就更真實、更豐富了。
六、結束語
設計有效的前置作業,既可以解決“傳統英語作業”的弊端,又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終達成提高學生英語素養的目的。但要注意布置前置作業時,要以教材為依據,以語言為載體,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激發其學習積極性,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責任編輯 ?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