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驚川
立德樹人與語文課堂教學相融合,可使“立德樹人”避免說教化、僵硬化;而語文課堂教學加入了“立德樹人”的元素,可使語文課堂避免,走向純知識教學的極端。因此,新時代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找準“立德樹人”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點,將兩者進行有效對接,形成一定的操作系統與評價體系,形成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拓展性課程,在中學語文教學和“立德樹人”理念的融合點上,要注重做到“學思踐悟”四位一體。
學要向深。在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長河里,在世界文化與中華文化交融的歷史中,誕生了一篇篇讓人無限感慨的優秀名篇。這些優秀的著作內含的不僅是文字的優美,更多的是作者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時局、對家庭、對人的感與愛,所有優秀的品德皆囊括于其中。比如《離騷》,反映的就是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懷和責任擔當,講的是愛國之大德;又比如《荷塘月色》,既寄托了作者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自身的政治向往,是家國情懷的集中體現。這些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名篇,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學與優秀品德相互融合、充分體現家國情懷的作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文字,更多的還要引導學生通過文學作品的文字去體會深層次的思想內涵,讓學生去感受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作者的特別情懷,在情懷陶冶過程中實現品德的提升。
思要向廣。教師引導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學生的思考,沒有思考的語文教學終究只是知識的疊加,不會產生“樹人”的效果,只有學生把文學作品內化成自己的思想,才會實現個人的成長。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轉被動為主動,積極去探求人生品德的升華。比如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更多地搜索和了解蔡元培發表這篇演說時中國的背景,中國教育的背景,然后,通過課堂小故事的形式,讓同學實現資料的分享。當大家都了解了文章的背景之后,提出:如果你是那個時期的大學生,你會追求什么?如果你是那個時期的大學校長,你又會怎樣去把握中國教育的走向?等等,讓學生置身于歷史之中來思考現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拓展自己的思想與思維。
踐要向實。古人說的“文以載道”“文以教化”,以及我們要做到的“立德樹人”,歸根到底,都是培養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的品德品行以及實踐中體現教育的具體體現。以高中語文中的《師說》為例,這篇文章如果僅僅是學文言文,學道理,從根本上就已經浪費了作品的實際意義。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把學生與老師的角色進行互換,通過分組的形式,讓學生去探討四個問題:“誰是老師”“何以為師”“誰是學生”“如何為生”,引導學生把“師”與“生”的關系進行深度的探索,最終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要追求什么,怎樣去追求,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樹立從師學道的正確人生導向,更加堅定地使學生從學立德。
悟要向得。在培養中學生優秀品德的過程中,我積極地傾向于具有獨特優勢的語文學科,主要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學生更容易收獲這種立德樹人的實際效果,也就是從“德”到“得”的演化,這個“得”就是學生的實際感悟。這個感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表現就在學生的作文寫作。比如在學生練習2020年新高考一卷的“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題材中,我在批改學生的習作中就注重看學生是不是把自己擺進去,是不是把思想寫進去,是不是把主旋律融進去;在評講作文的時候,我著重找到那些真情實感、思想向上、積極思考的文章和同學分享,對與此相悖的則進行課下引導。我們要相信,學生的內心真實展現的空間很大程度上就在作文之中,必須牢牢把握作文這個立德樹人的感悟,才能積極引導學生有所得。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