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導學是新課改背景下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其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將問題導學運用于高中物理小組討論中,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含義,提升學生的物理認知能力.因此,本文以小組討論的“問題導學”出發,從課前準備、課中教學、課后復盤這三點對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進行探索實踐.
關鍵詞:小組討論;“問題導學”;高中物理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33-0058-02
收稿日期:2021-08-25
作者簡介:張利(1985.1-),女,江蘇省泰興人,本科,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課堂的教學不僅只是單純地將書本中的知識傳輸給學生,而是需要通過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讓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因此在進行問題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能有獨立思考的機會,這樣能讓學生更自由的思考.問題具有以下三種類型:一、事實性問題,這種問題能讓學生以通俗的語言進行表達;二、解釋性問題,學生需要依靠教材進行解釋;三、評價性問題,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再通過對事情的理解進行總結.第三類問題能讓學生具有較多的空間進行思考.
一、課前準備
在備課環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小組分組的情況進行不同任務的安排,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安排學生進行什么樣的任務;接著,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進行交流學習.小組中教師需要選擇合理的教學形式,選出小組長,并進行職責工作的安排,近而能讓小組討論有條不紊.
二、課中教學
1.問題引入,情景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將信息向學生進行傳輸,這樣學生才能進行思考,對知識有一個框架.課堂問題的引入和情景教學能讓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產生好奇.
例如:在“力的分解”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個質量大的鉤碼在桌子上,用細線將其提起的情景,然后,教師提問:一根線提鉤碼容易斷還是兩根線容易斷?學生回答道:一根線提鉤碼容易斷.接著,教師進行了操作,結果卻和學生的認知相反,使用一根細線卻能將鉤碼提起來,這是為什么呢?這種顛覆學生認知的實驗現象能讓學生產生對其的興趣并能主動地投入探索,學生的思維被激發,好奇心逐漸強烈.
再如:《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設計來進行教學:越重的物體下落速度越快,越輕的物體下落速度越慢,那么將一個重的物體和一個輕的物體綁在一起落下,是什么樣的速度下落呢?有的學生認為下落的速度變快了;還有的學生認為下落的速度變慢了.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能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變相的思考,與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并能主動地進行探索.
2.指導探究,互動交流
學生對物理現象和規律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實驗對其進行操作和觀察,并和所學的知識進行結合進而能正確的獲得事物的本質特征.在這種形式的學習下,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問題的引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等多種維度對探究的問題進行多方面的思考、討論、猜測、假設,進而能對此做出正確的實驗方案,這樣就能進行實驗儀器和內容的選擇,然后進行實驗.
例如:在“電磁感應現象”的探究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磁鐵、面積不同的線框、線圈、滑動變阻器、電鍵、電源、電流計、導線等材料.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對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進行探究.學生對這一實驗抱有興趣,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并提出問題:在實驗中怎么知道產生了感應電流?有的學生回答:可以通過電流計測量,接著讓學生將其組成閉合的電路;接著教師再進行提問:有什么方法能產生感應電流?學生紛紛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對運動、改變磁場的方向和強弱程度、改變線圈形狀、面積、匝數等觀點.這樣一來,學生的思考維度得到了拓展,許多的假設提了出來,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假設進行鼓勵,并讓其進行驗證.最后,學生通過組間交流的方式將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總結,得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小組討論,成果交流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成果的交流環節.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所得到的觀點進行班級分享.不同學生對實驗結果的看法的角度不同,因此,結論也有差異.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其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會在分享觀點的過程中對不同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進行激烈的探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對物理知識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總結,并對概念知識、現象規律等進行掌握.
4.總結知識,深化認知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探究中的總結進行歸納,對問題進行重新認知,進而得出探究的最終結果.學生對結論進行演繹,在這種模式下進行物理知識的總結運用,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實驗,形成全面正確的認知,對知識的結構框架的搭建更加清晰,對物理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實驗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5.深入學習,舉一反三
教師在上述的教學環節后,進行相關知識的思考和練習,這是對知識的整理和再認識的環節,能讓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自身的知識.例如:在學習完楞次定律后,教師可以提出以下思考題:
(1)能不能得到“增反減同”的結論?
(2)磁體相對運動的過程中,不管磁通量增加或者減少,為什么都要克服斥力或者引力做功?
(3)怎么從能量守恒的角度解釋這一現象?
學生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來進一步地鞏固知識,增強對學習的信心,讓其更加有動力進行物理的學習.
6.教學評價,突出主體
教學評價的內容有學生愛課堂中的討論、小組合作情況、思考問題的能力等綜合多方面進行.評價的方式可以是課堂評價與成績評價相結合.課堂評價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進行綜合性的點評.教師可以通過鼓勵或者糾正等評價進行.教學評價還可以引入自評和互評的環節.成績評價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學生單元練習和考試成績進行評價.這樣能讓評價更加地客觀,綜合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三、課后復盤
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提高對知識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的活躍度,讓學生能在課堂中有效地將知識點進行記憶.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教材的閱讀,問題的思考以及搜集相關資料,這樣才能對物理現象和規律進行總結.
1.選擇適合的討論問題
簡單的問題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過難的問題不能有效地將課堂的效果激發出來,超出學生認知的問題同樣不能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因此,討論問題的選取需要教師基于教材,又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
2.合理安排討論環節
課堂上的討論環節需要教師合理地安排.討論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更好的活躍思維,通過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得出具有思考探究意義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出現問題和分歧的,教師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將其進行思考,得出解決方法,并及時地為學生拓展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和辯論的形式進行合理教學安排,讓課堂氛圍得到活躍.
3.使用教學方法
為了能讓學生學習知識的效率更高,教師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問題的討論需要靈活的轉變,這樣才能讓學生能更加快速的掌握知識,對于不理解的內容,需要教師對其進行細講.
4.對小組討論定時
課堂時間短暫,因此,教師需要合理安排課堂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5.提高問題引導的能力
在教學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在其中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因此,掌握提問引導的技巧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遇到困難時,教師需要及時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和引導.通過不同的情景問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好奇,推動學生進行探究.當學生在討論時,教師需要掌握不同小組的討論進度,必要時進行合理的指導.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小組討論下的“問題導學”能讓學生在問中學習,問中思考.進而掌握物理知識,提高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也需要不斷的掌握“問題導學”的方式和技巧,不斷地對教學方式進行修改,這樣才能走向成熟,物理教學任務才能達成.
參考文獻:
[1]韋臻.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26):286-287.
[2]劉勇.基于小組合作學習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策略分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24):51-52.
[3]鄭起明.基于小組合作學習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策略分析[J].文理導航(中旬),2018(5):47,49.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