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剛
(天津農學院 天津 300381)
體育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幸福產業、朝陽產業、綠色產業[1]。在“全民健身浪潮”的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得到飛速發展,2014—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從1.35 萬億元增長至2.2 萬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約18%。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會展產業已逐漸成為體育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體育會展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圍繞體育用品、體育服務舉辦的展覽、會議、旅游、節事等活動[2]。體育會展的成功舉辦能有效拉動體育用品產業升級、提升主辦城市國際影響力、推進體育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體育會展產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體育產業的推動下,體育會展產業正在駛入發展的快車道。體育會展產業的發展可劃分為3 個階段[3]。一是前期發展階段(1972—1992 年),體育器材與運動服裝訂貨會舉辦了30余次,在資源匱乏的年代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4]。二是中期發展階段(1993—2001 年),1993 年首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順利召開,正式取代了運營20多年的體育器材與服裝訂貨會,標志我國體育會展產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三是近期發展階段(2002 年至今),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與國家體育總局舉辦了首屆冬季體育用品博覽會,此后,廣州國際臺球及配套設施展、中國體育文化、體育旅游博覽會、上海國際戶外用品及時尚運動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效促進了體育會展業乃至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
以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為例,作為中國唯一的國際化、專業化、國家級體育用品會展,同時也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最具權威的體育用品會展,依托主辦方強大的行業資源優勢與國內廣闊的需求市場,中國體博會已成為全球三大體育博覽會之一[5]。經過20余年的發展,我國體育會展參展商、觀眾人數、展廳面積等規模迅速擴大,1993—2021年體育博覽會參展商從230家增至1189 家,展廳面積從4150m2發展到150 000m2,增幅分別達416.96%、3514.46%,展覽品牌、種類越發齊,展覽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展覽作用、影響日益明顯。中國已逐漸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體育會展大國。
除體博會之外,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還有碧海(中國)釣具博覽會、中國國際高爾夫博覽會、中國國際體育旅游博覽會等(見表1),國內杭州、上海等城市也先后舉辦體博會,極大地推動了當地體育產業、尤其是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
從表1可知,我國體育會展產業結構發展不均衡,以體育用品及其相關產品為主,缺乏體育服務類展會,這與我國體育產業結構不匹配。《2020中國體育價值報告》顯示,2019 年我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總產值為4051 億元,增加值為2562 億元,僅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22.8%,為此我國體育會展產業亟需優化結構,加快發展體育賽事、體育媒體等服務類展會,促進體育會展產業高質量發展。

表1 我國體育展會主要產品或服務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經濟形勢穩中向好,體育賽事的舉辦提高全民的“健身意識”,越來越多的體育項目、體育賽事得到民眾的喜愛與認可。目前,我國體育會展產業處于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今體育市場主體的規模普遍較小,國際競爭力較弱[6]。在各地相繼舉辦與體育相關規模不等的會展時,迎來了新格局下的挑戰,使體育會展產業的發展進一步邁向世界先進水平出現了瓶頸。
中國是目前全球可供展覽面積及展覽場館數量最多的國家,據《2019 年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全國148個城市建有展館,其中展館數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杭州及臨沂(并列第三),大型城市場館總數為98個,占我國場館總數的66.22%。可見,體育會展中心場館大多分布于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一城多館成為常態。在此常態下,體育會展主辦方對于場地具有更多選擇,展館空置率擴大問題凸顯,其利用率未達到發揮較好市場效益的域值50%~60%。同時,我國中小型城市會展基礎設施建設缺乏,中小型城市大多缺乏設施完備的會展場館。在我國288個中小型城市(指我國城市劃分為三、四、五線的城市)中,僅有100個城市具有會展中心,中小型城市體育會展中心這一基礎設施的缺乏是體育會展產業發展滯后的首要原因。
體育會展產業經濟效益的實現是以政府部門宏觀調控、結構化的產業機制及良好的商業環境為前提條件的,然而在全國各大城市體育會展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大多未重視體育會展這一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沒有科學制定符合當地現狀的體育會展發展規劃與相應的扶持政策法規,導致體育會展產業結構模糊,商業環境得不到優化與提升,造成體育會展產業經濟效益不足。同時,有大批群眾對體育會展缺乏了解和認識,這也是制約體育會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7]。
體育會展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中,一直沒有專門的體育會展協會或機構對全國的會展進行協調和服務,也沒有官方的網站對全國各地的體育會展活動進行公示和宣傳,缺乏全國性的展覽指導意見,各個區域、城市的體育會展活動也無法展開經驗交流,欠缺互相學習的平臺與渠道,導致體育會展重復、水平難以有效提升,缺乏行業評估和自律[8]。
體育會展業相關行業多、專業程度高、涉及面廣,需要會展、管理、語言、公關、廣告、物流、運營服務、金融投資、商品貿易、法律咨詢等各類人才及復合型人才,同時還需要了解體育相關基本知識。國內從事體育會展行業的人員大多是會展管理、行政管理、市場營銷等管理類專業,難以滿足體育會展產業的發展需求。截至2019年,全國開設會展專業的高校超過450所,但存在著畢業生專業辨識度不高、行業就業率偏低等問題。同時,針對體育會展開設的相關專業課程的高等院校較少,未形成體育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在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提出我國的體育會展產業的發展幾點建議。
針對大型城市,需合理控制場館數量,采取有效的手段宏觀調控體育會展展覽數及多樣性,提高場館的利用率,發展具有主題特色、品牌效應的體育會展,體現體育會展的“國際化、專業化、常年化”等特點,充分發揮場館的經濟效益。同時,根據中小型城市體育會展基礎設施不足的現狀,引入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建設體育會展中心。體育會展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資金投入量大、建設風險高、施工期長的特點,通過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金主體的PPP 模式,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伙伴關系,從而有效保證體育會展場館建設,并逐步走向市場化運作[9]。
體育會展產業是集交通、物流、餐飲、旅游娛樂、商業貿易等為一體的綜合型產業,對于與會展相關的行業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在發展體育會展產業的過程中,需要行業聯動,發展一批以體育會展業為核心,集體育會展施工、廣告宣傳、會展運輸、會展服務為一體的體育會展產業[10]。體育會展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體育消費發展,應重視體育消費發展的綜合效應,堅持體育消費的協同創新,合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大數據分析平臺,促進第三產業消費鏈的發展,提高體育經濟的發展水平[11]。注重為參展商、采購商及觀展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服務水平的提高不僅指硬件設施、場館配套設施的完善,更需要提高軟件服務,完善相關的服務商、法律咨詢機構、專業的觀眾檢錄系統等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政府部門應以完整的營銷網絡、有力的組織和豐富的管理經驗結合體育旅游、體育賽事,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協同企業、行業協會、研究學會通力合作,進一步拓寬和深化體育會展產業。
成立專業的體育會展行業協會及官方網站可通過以下手段與措施,促進體育會展產業發展:通過體育會展行業協會的成立,制定體育會展行業的相關守則,加強行業自律和協調,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秩序,提供良好的展覽環境;搭建起當地政府與體育會展業之間溝通的橋梁,加強政府對體育會展業扶持力度,實現全國體育會展舉辦統一協調管理;組織體育會展的專家在各地對展會進行考察,形成報告,為體育展會的舉辦提供建議與參考;重視互聯網在體育會展產業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體育會展官方網站,搭建起體育會展專業人員、參展企業與觀展人員的溝通交流平臺,促進體育會展產業的高速高質量發展;拓寬體育展覽的宣傳渠道,擴展宣傳領域和擴大宣傳效應,從體育領域擴展到經濟、旅游等領域[12];吸引培植專業觀眾,將熱愛體育的群眾發展壯大,主動參與到體育會展中,購買和消費自己信任的體育產品,促進體育用品市場的擴大,提高體育會展的經濟效益。
體育會展產業要取得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人才是關鍵之處。體育會展產業的發展要找到適用于我國國情的專業人才培養途徑:首先,要鼓勵高等院校開設與體育會展相關的專業課程,建立體育學院、經濟學院與管理學院聯合培養的機制,組建一支懂展覽、知體育、識市場、明管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借鑒國內外體育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經驗,培養具備體育基礎知識的展覽專業復合型人才、高層次的體育會展管理人才;其次,要培訓現有的體育會展從業人員,開展體育會展專業業務培訓;最后,要完善體育會展專業的知識與能力體系結構,形成專業資格證制度,實現體育會展專業人員持證上崗,提升體育會展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隨著5G 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信息化與體育會展產業密切結合,“體育會展+物聯網”“體育會展+VR”“體育會展+AR”“體育會展+人工智能”“體育會展+大數據”等領域有更大的施展空間,體育會展產業要不斷探索發展新路徑,實現線上與線下同步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的體育會展經濟不僅需要適應本國國情,還要在體育經濟國際化進程中擔負起國際大國的責任,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培養高素質體育會展人才,長遠規劃體育會展產業的發展,實現體育會展經濟的聯動效應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