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麗萍
摘要:小學科學的學習應該是讓學生帶著對未知知識的好奇心,在科學教師講授以及引導下去學習,系統性的認識更加廣闊的現象和道理,進而接觸到更加豐富的世界。從天文知識到實驗現象,無不充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智慧。但是,學生在科學學科的反復、單調的學習以及機械化的練習題目中,只會導致被磨滅的探索性和求知欲,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弊大于利。那么,雙減政策正是要解決學生課后大量呆板和低效率的學習狀態問題,還給學生豐富多彩、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雙減政策;科學課程;課堂作業
為了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提升對科學科目的學習興趣,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堂上安排趣味實驗,讓學生體會科學知識的廣博和科學現象的規律,更要抓住課后的時間,讓學生能夠自覺完成作業。作業設計是教師在一堂課結束后留給學生用于自主學習的內容,起到鞏固知識、復習知識的作用。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要花心思為學生考慮,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完成課下學習任務。因此,作業設計不僅要有趣、有吸引力,家長的及時監督和教師的檢查驗收也必不可少。本文將具體論述基于“雙減”政策的實施,教師應如何在響應國家政策的前提下,為學生的課后學習保駕護航。
一、作業設計新思路
作業設計可以說是課堂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教師留給學生自己去探究、實踐的內容。有的教師可能只關注到了課程的設計,而忽略了作業設計,這對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來說,是欠缺的、不完整的。為了在雙減政策頒布后,減少刷題、題海戰術,回歸課堂教學,實現更好的作業效果,下面給出兩點建議。
(一)更多的實踐和探索
無論是哪門學科,作業設計都充滿各種可能性。科學學科更是這樣,科學課目包含大量用自然現象和實驗方法來探索和驗證的知識內容,課后作業的布置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進自然、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探索發現科學知識、驗證科學知識、鞏固科學知識。現在的學習中,有的知識很難去記憶,光靠死記硬背就會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缺乏興趣性。但是實驗卻可以讓學生深刻地記憶、深刻理解并且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讓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習的知識[1]。例如:教師在講授光的反射知識時,除了布置基礎性書面作業外,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運用光的反射原理所制作的生活用品或是專業工具。提供學生具體的可以親身體驗的用具觀看地點,去圖書館或者展覽館去親身體驗。或者讓學生自己畫出潛望鏡的反射路線圖,講一講自己的想法。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究的余地。
(2)家庭實驗做起來
小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科學小知識對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深受學生們的關注和喜愛。對于教師在課上演示過或者小組一起做過的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在家里進行記錄,作為親子活動或者學生當小老師進行講解實驗過程、記錄實驗結果、討論實驗是否有改進方法等,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鞏固課堂知識,增強學生的動手實驗技能,開動腦筋分析實驗失敗或不準確的原因等,這些方法都能起到正向的提升學生自身素質的作用。實驗看似簡單,要想真正理解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學生通過不同實驗條件的改變,也會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進而分析和總結,會提高學生的思維縝密度,成為一個更加專業的實驗小能手。教師應發揮引領作用,鼓勵學生不斷探索、開發潛能。
有的實驗在家里可能不具備相應的條件,教師可以適當地簡化實驗用具,用安全性高、更常見的實驗材料來布置學生完成家庭實驗。而且,當下多媒體技術非常先進,有一些科學實驗可以線上操作,在線上模擬中,學生改變實驗條件,會出現不同的實驗結果,更加方便、有趣、直觀地完成實驗,學生也可以適當地體驗線上實驗的樂趣,利用互聯網學到更多關于科學實驗的小知識。
二、讓學生學會總結知識
雙減政策頒布后,學生的書面作業更多的在是學校完成的,學生回家后基本上沒有書面作業需要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上的講課效率要高,為學生傳授更多的學習方法,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學習方面而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方面。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在授課時歸納一些學習方法,告訴學生遇到沒見過的題目時,要如何解決。教師也要總結重點知識內容,便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參考這些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回答[2]。課堂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解決后,學生課后需要及時的消化和總結,因此,學生也需要逐漸掌握自己總結和歸納知識的能力。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學習有一定的主動性,對知識有較強的好奇心,動手操作能力經過練習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鍛煉時總結和對比相關的知識點,在腦海中形成獨立的思維網絡,這對于課堂知識的總結和吸收是很有用處的。例如:教師在課上講解概念時,會通過解讀關鍵詞來解釋一些科學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思考如果缺少了這些關鍵詞,為什么這個概念就不成立了呢?讓學生通過思考來回顧課堂的重點知識內容。
三、將作業與測試相聯系
作業是評價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的關鍵要素,教師對于作業的設計應與測試內容相對應。教師可以嘗試在作業中鍛煉學生的測試能力。這樣,在日常練習中都能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普遍會得到更理想的分數。只有將測試的難度水平體現在日常的課后作業中,才能讓學生更加重視課后作業,學生對于作業的認真程度也會增加,真正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與雙減政策出臺前,教師手把手教授題目的教學過程相反,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適當在測試中增加開放題的比例。例如: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過程等新穎的題目,嘗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深度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將學生從單調、重復的題目中解脫出來。
結束語:
新政策的實施為教師的教學過程、課程設計、作業設計以及測試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應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作業設計的新構想應同課堂設計、測試內容等相對應,形成一個新的整體,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實現雙減政策下新的教學目標。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也應及時想辦法,為家長和學生提出其他的可行性意見,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政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戴瑾.科學學科作業講評新嘗試[J].小學教學參考,2021(27):86-87.
[2]蔡麗. 基于科學素養的初中科學作業優化原則與策略[J]. 新課程研究,2021(2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