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菲
摘要: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速度不斷提升,中國教育結構體系構建制度也在不斷健全。自從2019年提出了1+x證書制度以后,職業教育便開始實現了與崗位的深度融合,讓學生掌握更多技能的同時,以滿足當前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本文以中職電子商務專業為例,首先分析了1+x證書制度的內涵,然后就1+x背景下中職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創新的對策研究分析,從而為一線教師提供些許的借鑒。
關鍵詞:1+x證書制度;電子商務教學;對策研究
一、“1+x”證書制度概述
在當前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但是學校一直將學歷以及成績作為首要目標,這就導致市場所需與教育存在著明顯的脫節現象。在1+x證書制度的指導下,職業學校的學生了除了能夠拿到一個學歷證書以外,還可以去獲取其他職業的資格證書以及等級證書。現階段,電子商務專業改革以后,1+x證書制度主要提出了兩點要求。一項是《電子商務數據分析》,主要培養學生電子商務行業的數據分析能力,以此來適應大數據發展步伐。另外一項是《網店的運營與推廣》。該項內容主要分為高中低三級,培養學生的網店籌劃、美工設計、店鋪管理以及宣傳等能力。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除了學習本專業的課程知識以外,還要利用空閑的時間去學習其他職業證書,將教學改革與職業證書進行掛鉤,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1+x”證書制度的課程改革方案與措施
將電子商務專業教學改革與1+x證書制度相結合獲得證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更容易通過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成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一)提高職教培養能力
目前,我國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1+x證書制度的頒布讓職業教學方式得到了創新,進而讓職業院校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的技能。當學生們在完成本專業課程教學的同時,還可以借助其他內容的學習,拿到其他的職業資格證書,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
對于如何評估電子商務專業1+x證書制度實行的效果,學校可以在企業的幫助下構建網絡化教學平臺,將企業的項目化為網絡學習的知識點,實現專業問題與項目任務的深度融合,進而模擬電商平臺的運營模式。例如,學校可以參考阿里巴巴、淘寶、天貓的運營形式,將這些網絡銷售平臺的內容與專業知識進行融合,為學生們開創校內實訓基地,讓學生們進行模擬訓練。同時,教師還可以嘗試借助互聯網技術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利用開放課程讓學生掌握電子商務的理論知識,然后在線下教學中,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并且通過自行查找資料來解決相關的問題。
(二)重構人才培養方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職業院校學生,除了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以外,還要承擔起自身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以及學習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團結合作能力。這樣學生們才愿意去和他人溝通,并且掌握全新的知識和技能。想要做到這點,學校必須對當前的課程安排、教學方案、技能要求以及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優化,實現人才培養以及職業技能的并向發展。對傳統的開業規劃以及培養方式進行改革,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靈活。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障。想要在專業建設之中大力推行1+x證書制度,學校必須加強師資的隊伍建設。學校需要構建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想要做到這點,學校可以嘗試與企業、教師達到一致,讓教師到企業內部進行專業性的學習,掌握企業工作過程中對于人才的需求,然后將學到的知識、技能以及行業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進而指明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用取得哪些證書,用更加理性的視角來審視電子商務專業的建設。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加強教師對于數據的分析能力以及預測能力,以適應當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要求。
(四)創新校企合作新路徑
1+x證書制度的實行有助于中職學校產教融合模式的開展。學校需要深化校企合作。教師可以作為兼職員工進入企業內部參加培訓,打造雙師型隊伍的同時,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來優化工作流程。同時,在學生實習期間,教師也要帶領學生進入企業進行訓練,將學習到的技能運用在工作崗位上,主動利用企業平臺上的各項資源,規范自身的職業行為,不斷將企業的“師傅”請教,解決疑難,完善自身,從而營造優質的實踐教學氛圍。同時,教師還需要將企業的培訓以及實習內容與教育考試內容進行結合,構建公司運作的市場化職業教育培養體系。
三、結語
中職院校的最大價值就是為地區市場源源不斷地提供技能型人才,為企業增添全新的活力。在1+x證書制度的指導下,人才培養體系越發完善,對于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1+x證書制度很有可能成為在未來職業教育中比較流行的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翟莉.1+X證書制度模式下中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探究[J].營銷界,2020(29):66-67.
[2]高琳珍.“1+x”證書制度實施的必要性[J].科技風,2021(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