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恩勤
摘要:互聯網平臺的誕生與高速發展,充分地詮釋了科技生產力的強大,隨著互聯網+、自媒體、大數據平臺、騰訊、抖音等網絡聊天資訊平臺的多元化普及,互聯網技術從2G到5G的跨越,信息化逐漸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大方便生活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網絡安全隱患。高校學生作為網絡資訊平臺使用最為頻繁的群體,在校園日常生活、學習中,頻繁的接觸、使用互聯網平臺,對網絡信息的復雜性、誘惑性缺乏辨別能力,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及時關注、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平臺,回歸高校人才培養教育的本質——立德樹人,從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著手教育,發揮教育育人、管理育人作用,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平臺,避免陷入網絡誤區與網絡陷阱,進一步實現校園網絡安全教育的常態化、科學化,營造健康綠色的校園網絡環境。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網絡安全;教育策略
網絡安全是指通過采用各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使網絡系統正常運行,從而確保網絡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縱觀目前,高校網絡安全教育與網絡安全建設迫在眉睫,為全力維護校園安全和校園穩定,強化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重心工作,建立健全校園網絡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及時、全面、準確掌握影響在校學生安全穩定的因素,針對性地做好高校學生的互聯網思想動態監控、教育引導,讓互聯網平臺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有利助力,讓網絡安全教育成為成才教育的基石。
一、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現狀
當下,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下,高校學生的園的生活、學習、購物、娛樂等方面基本都要依附于互聯網平臺,各級學校雖開設有相應的網絡安全教育、計算機基礎課程,但大多都是停留在基礎操作和應試層面,并不足以應對網絡信息中的虛假詐騙、病毒軟件、非法侵入、違法借貸、網癮自控現象。只有計算機專業方向的部分學生才會鉆研網絡安全深層次的內容。就此可以總結出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技術水平一般、網絡安全意識薄弱、網絡自控能力欠缺,在互聯網產品、網絡平臺的使用中缺少“紅線”意識,導致校園網絡安全事件頻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高校對于網絡安全教育呈現表面化、片面化、形式化,還停留在網絡安全突發事件發生后展開應急處理及同一事件方向的安全教育基礎上,缺乏系統化網絡安全教育的培訓工作。
二、高校學生常見的網絡安全隱患及影響因素
在校大學生學習節奏比較平緩、自由支配的時間充裕,對于在校的生活、學習安排相對碎片化、自由化,容易轉而在網絡上虛度時間,極易出現互聯網成癮、互聯網詐騙、互聯網中毒、互聯網色情、互聯網反動、互聯網暴力、互聯網傳謠言、互聯網借貸、互聯網犯罪等方面問題。導致以上互聯網安全問題的主要因素有:
(一)網絡安全防范意識低,缺乏對網絡安全隱患的判別與抵制
就目前校園網絡建設已達到校園全覆蓋的水平,學生在校的生活、學習都與網絡技術、互聯網平臺緊密相連。大部分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所接觸的網絡安全教育大多都是偏向于理論與道德方面,對于網絡安全的認識大多停留在遠離不健康的網絡信息與不良網站,對網絡安全防范意識薄弱,缺乏對網絡安全的隱患全面認識、缺乏對網絡安全隱患的判別與抵制,極易深陷網絡安全事件陷阱。
(二)網絡安全技術基礎差,個人信息泄露及電子設備失控
互聯網的普及與覆蓋,改變了學生在校生活、學習的方式,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學生對于網絡平臺的使用主要有學習、購物、游戲、交友、娛樂等方面,對于網絡安全技術基礎差的這一現狀,在日常的互聯網平臺使用中頻繁出現個人賬號被盜用、個人信息泄露、電子設備中毒失控、財產損失等安全問題。
(三)網絡生活信息多元化,逃避生活,期望于在網絡平臺實現理想化的愿景
互聯網生活的虛擬化與多元化,對在校的青年學生產生著極大的吸引,大部分學生偏向于在互聯網平臺娛樂、交友、購物、學習、游戲,大部分時間都在這樣一張巨大的互聯網平臺上生活,從而導致學生的生活圈發生轉移——從現實的校園生活轉移到互聯網平臺生活。從豐富日常生活扭曲為過度的沉迷與依賴網絡平臺,致使學生削弱了現實生活能力。學生過于依附網絡平臺生活逃離現實的生活圈,學生轉而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置之不理,轉向選擇逃避生活沉迷于網絡,期望于在網絡平臺實現理想化的愿景,久而久之產生自我封閉的現象,甚至通過互聯網平臺傳遞虛假信息或抨擊他人借以發泄個人情緒,嚴重者出現違紀違規行為。
(四)網絡健康系統失衡,誘發互聯網犯罪
隨著互聯網平臺使用的少年化、普及化,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網絡平臺使用頻次激增,平臺的誘惑與沉迷致使互聯網平臺健康系統失衡,產生錯亂的生活秩序,逃避現實,利用互聯網平臺的監管力度不到位的缺陷,出現傳播謠言、誹謗他人、色情傳播、反動言論、道德綁架等網絡暴力等行為,最后產生自閉、缺失社會生存能力的現象,無節制的使用互聯網平臺、互聯網產品,現實經濟無支持,深陷違法借貸(高利貸)、超額借貸、網絡詐騙等網絡危害,重則誘發互聯網犯罪。
三、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應對策略
針對目前高校學生常見網絡安全隱患及影響因素的問題,高等學校作為青年學生教育管理的關鍵組織,整合教育資源,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技能培養、教育管理,從樹立一個意識、培養兩個能力、融合三個教育、關聯四個組織,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保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加強校園網絡安全教育力度,樹立一個安全意識
伴隨互聯網技術發展與電子產品的普及,高校學生生活、學習與網絡平臺密不可分,因此加強校園網絡安全教育的力度,樹立學生安全意識迫在眉睫。結合學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貫徹落實“三全育人”要求,從班會設計、談心談話、就業指導、班團建設、校園日常管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著手,將網絡安全教育融入“四關愛、四培養”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豐富校園網絡安全教育的形式,加強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力度。可以針對高等教育的時效特性,對四(三)個年級開展不同主題方向的網絡安全教育規劃。通過開展專業性的網絡安全教育講座、校園網絡安全教育文體活動,側重于網絡基礎認知、網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雙面性教育、網絡安全法律意識教育等方面,從禁止學生轉變到正確地引導學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校園網絡安全意識。
(二)開展校園網絡安全培訓活動,培養兩個技術能力
高校側重于階段式、自由式的學習安排,專業學習與校園生活相對間斷,空余時間多安排于校園活動與網絡活動。對于有明確的校園規劃與職業目標的學生,能夠健康的借助網絡平展開拓展學習與資源積累,相反部分學生缺乏自制、自控能力,頻繁的在網絡平臺消磨時間,因此絕大多數的在校學生都會頻繁地使用網絡平臺,因此可充分借助網絡平臺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知識競賽、網絡安全教育講座、網絡安全技能培訓、網絡安全志愿服務和校園文體活動等,增強校園網絡安全文化建設的力度,培養學生網絡平臺使用的健康規劃與網絡安全的基本操作能力,從自身的規劃自控和氛圍營造出發,讓學生成為校園網絡安全教育的主導者與發起者,從根本上夯實網絡安全教育的基礎。
(三)搭建校園網絡安全教育體系,形成三方教育合力
高校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關鍵節點,是開展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主戰場,更是推進“三觀”教育與安全教育的契機,推進校園網絡安全教育的體系建設,有助于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在網絡安全教育體系建設中,結合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實際,重在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同向著力點,借助校園網絡安全專業化培養和引導性教育、家校聯系信息平衡與家庭教育持續性、鞏固性的延伸教育、社會網絡安全案例的警示教育,讓學生從網絡安全認識、網絡安全意識培養到網絡安全監管與技能運用,形成閉環式的網絡安全教育模式,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氛圍,構建校園網絡安全教育的長效機制。
(四)完善校園網絡安全監管機制,強化四個組織關聯
在強化校園網絡安全意識培養、加強校園網絡安全技能培訓、搭建校園網絡安全教育體系的基礎上,落地實施校園網絡安全監控機制,明確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我管理、班團組織為載體成立網格化監管。通過班委、室長、同學組成班級網格化管理模式,動態的掌握班級成員網絡行為及思想動態,確保信息源的真實度與時效性。同時借助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班會思政、防詐騙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途徑從網絡技術發展的雙面性教育著手,以實際的校園網絡安全突發案例為引,為學生剖析班團、學校在校園網絡安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具體的措施。再者通過家校溝通、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形成網絡安全多維度的教育,強化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對青少年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作用,從而形成校園網絡安全教育的堅實后盾,將現實的生活教育與虛擬網絡平臺安全監管緊密相連。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高校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成為學生校園安全教育的重要板塊之一。作為一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在學生管理與學生教育工作中,適當的引入網絡安全技能的培訓與實操,巧妙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體系支撐;同時加強班團文化建設,通過建立網格化的監督監管機制,保障校園網絡安全信息源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回歸高校人才培養教育的本質——立德樹人,從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著手教育,正確地引導學生規劃網絡生活,進一步實現校園網絡安全教育的常態化、科學化、高效化,營造健康綠色的校園網絡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穎存.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對策探討[J].勞動保障世界,2020(12):2.
[2]劉嬡.高校學生工作中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思考[J].北方文學,2019(12):1.
[3]葛方欣.“互聯網+”時代我國高校網絡安全教育探究[J].新聞傳播,2019(8):2.
[4]李君智.輔導員視角下的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0,41(6):4.
[5]張健.淺談“家校聯合”網絡安全教育[J].新課程導學,202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