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奉益
摘要:新時代教學改革旨在通過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實踐能力和課本知識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同樣被關注,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獲取直接經驗,對于知識進行更加深刻的記憶和掌握。尤其在農村地區,教學創新的執行難度大,過去傳統沉重的教學任務和負擔讓學生的熱情和好奇心難以得到釋放,學生對學校和學習產生厭倦之感,綜合能力難以提升,因此創新小學生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自理能力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闡述了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自理能力重要性的基礎上,針對目前此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和建議,希望能夠為小學一年級實踐活動的更好開展助力。
關鍵詞:實踐活動;小學一年級;自理能力;探索與實踐能力
一、在小學一年級實踐活動課中培養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能夠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農村地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和活動,能夠減小地區發展的劣勢,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渠道和平臺,學生能夠通過便捷的渠道獲取文化知識和實踐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效率,不斷提升自身獨立學習的能力,以較強的素質迎接未來的成長。
(二)改善學生思維方式
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能夠通過不同于傳統授課模式的體驗模式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直接接觸自然和社會,通過實踐獲得第一手資料,這種學習習慣的養成也能為后續的學習生活提前做好準備,對于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助益。
(三)改革教學模式,形成特色校園文化
在學校推進實踐活動的教學,是教學改革的方向所在,學校可以結合所在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創辦具有地區特色的實踐活動,形成獨特的鄉村校園文化,也能夠由此推進其他年級教學改革的發展,例如可以根據鄉村特有民俗和習慣舉辦特色文化節、根據鄉村自然風景組織寫生等。
二、目前在一年級實踐活動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理念落后
教師落后的教學和實踐理念是目前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理能力遇到的很大阻礙,很多農村教師意識和理念不夠先進,依舊沒有從過去傳統的授課模式中走出來,認為課本知識比實踐體驗更為重要,不關注自身實踐技能的提升,關于實踐活動的相關理論也掌握不夠,無法組織和創建有趣又搞笑的實踐活動并在其中引導學生參與。
(二)活動內容和形式缺乏創新性
小學一年級是小學教育的開端,學生的智力和認知都在快速發展和進步,但是一些農村地區的學校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狀況和實際需求,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都過去陳舊和落后,沒有根據新的社會發展情況和學生情況做出創新性的調整,因此學生參與度和活躍度并不高,在實踐中獲得的提升也不夠理想。
三、更好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的具體措施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在實踐活動中培養自理能力首先需要有具備專業知識的老師作為指導,因此學校應該關注教師的意識以及能力,農村地區的學校可以通過舉辦一系列的學習報告和講座更新教師對于實踐活動的看法,組織教師學習現在先進的實踐理念,向城市學校學習,通過系列的培訓提升指導教師的專業水平,也要積極引入具有先進理念和專業能力的教師,為學生實踐計劃的制定和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不斷提高實踐活動的專業性。
(二)引導學生進行創新
在實踐活動中,目的不是為了完成既定的任務,而是希望學生獲得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這個過程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挑戰,流于表面的實踐活動并不能產生真正的影響,創新非常重要,因此教師需要對實踐活動的開展制定完整的計劃,在活動中注入創新的理念和因素,引導學生發現新的問題、有新的看法和觀點,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來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為學生創造情景深化體驗
通過情景獲得的知識可能會比間接想象獲得的知識更加容易掌握和記憶,學生也能夠在后續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其加以利用,學校在舉辦一系列實踐活動時,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一些能夠有親身體驗的活動和項目。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參加春游活動、舉辦主題讀書會和相關展覽等等,讓學生從聽、說、看等維度進行體驗,農村地區有豐富又優美的自然資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進行以自然為主題的創作,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獲得感受,也能夠通過這個過程提高學生探索世界的能力,引起更加強烈的好奇心,讓學生從體驗式實踐教學活動中提高綜合素質,利用好當地本土資源,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的特色優勢。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一年級的實踐活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是教學改革和小學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校和教師要及時更新理念和意識,學習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為學生建設豐富有趣、靈動活潑的實踐課程,不斷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促進小學一年級的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
參考文獻:
[1]馬潘紅.利用勞動活動提升隨班就讀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1(S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