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
第一次閱讀《牽一只蝸牛去散步》這首詩歌,是在讀大學時期。那時的我初見張文亮的文字,只覺得詩歌的角度很新穎。而今帶了兩年班后,我深深感受到“慢教育”對孩子多么重要。于是,它便成為我教育路上的燈塔,時常朗讀,伴我與孩子們共同成長。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確實就像一只蝸牛,前行過程是緩慢的,這種緩慢在我們成人看來有些“荒誕”,但卻多了沿途的風景與驚喜。
2020年9月9日,我帶著班上孩子到沙坑玩耍。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園內的沙坑,我為孩子們提供了沙桶和鏟子,我們預想著會挖一個隧道。所有的孩子都在奮力挖沙、刨坑,其間,走來走去,大步前行。但十分鐘后,卻有一個小小的身影引起了我的好奇。她叫袁梓冉,我們就叫她小冉吧!小冉瘦瘦的,是個女孩子卻剪了一個運動短發,好多老師初見她時都誤認為是男孩。甚至男寶寶女寶寶上廁所時,都被小朋友誤認為是男寶寶。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大大咧咧的“假小子”,此時獨自蹲在地上,撫弄著一株小草。(這時剛開學一周,經過一個假期,沙池的邊上長了幾株小草)
我走過去,有些急切地叫她:“小冉,你一個人在這做什么呢?小朋友們都在那邊挖隧道,你不去嗎?”小冉這才抬起頭,有些傷心的語氣告訴我:“老師,小草倒了。”說完又繼續專注地挖小坑,種好小草,接著又是一株又一株。
我瞬間意識到這個孩子已經有了同情心,她比別的小孩情感更細膩。當其他孩子呼啦啦跑來挖沙時,全然不會管沙池里的植物,挖開便是。但她不同,她眼里瞧見的是生命的死亡與救助。小冉就這樣,蹲在沙池里一株株地扶起小草,種下去,直到所有的草都重回泥土的懷抱,她才心滿意足地守護在旁,嘴里還念念有詞地說道:“小草小草,你不要怕,我把你種回去,我會保護你。”
這一瞬間,作為成人,我是有些慚愧地。一個孩子尚且懂得生命的珍貴,而我們卻常常將這些弱小的生命視若無睹。放慢腳步,我才能瞧見孩子成長路上的點滴可貴;靜下心來才能聆聽孩子心底摯真摯美的童言。
那之后,我便決定要帶著孩子們感受生命的進程,感知生命的可貴。我們在植物角種植豆苗,孩子們全程自己上手,自己照顧。雖然我們面臨著種植過程中的失敗又重來,但我依舊堅持與豆苗“死杠到底”。因為我堅信我的等待就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支持。我等待的不只是豆苗成功的發芽長高,更是我班孩子對生命的敬畏與期待,責任與擔當。
孩子們不負我的期待,在半個月后,所有孩子的豆苗都成功發芽了。孩子們在照顧豆苗的過程中,情感不斷升華,小豆苗已經成為他們的寶貝。孩子們會在澆水的時候與豆苗說上幾句悄悄話,會叮囑豆苗多喝水快快長高,甚至會雙手合十拜一拜......就連班上兩個口語發育遲緩,不愛說話的孩子,對著自己心愛的小豆苗也會滔滔不絕。
這讓我更加相信,教育真的不是我們成人一味給予孩子什么,而是陪著孩子,或者反過來說是孩子帶著我們去領略率真且獨特的童年。
教育最大的意義,在于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對未來更有信心,更多地給予受教育者理解與期待。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不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緩慢地過程中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
教育,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藝術!用最真摯的心澆灌孩子,靜待花開,這將是我教育路上一生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