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慶先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由于下列因素的影響,語文教學效果差,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是農村中學的學生小學基礎差,到中學有點“脫節”,對語文缺乏興趣;二是農村中學學生父母的文化素質差,缺少家庭的輔導、熏陶;三是農村中學條件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益讀物太少,幾乎沒有。
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如何從困境中走出來,關鍵在于我們自己,要想方設法進行課堂教學的轉差。本人近年嘗試以下方法,力求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用形象的語言激發興趣,學生積極參與“聽與練”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樂于學習語文,教師課前須精心備課,設置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進行授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想象出文中的意境和圖片。
學生在學習古文中,對文言虛詞難以掌握,記憶效果較差,影響了教學效果,所以文言虛詞就成了教學難點。對此,我采用編寫“順口溜”的形式,歸納總結了其詞性和用法供學生學習,學生們很感興趣。如在文言文中用得最普遍的“之”字,它不僅可以作代詞,還能作助詞,也可以當動詞,學生記憶起來困難,但把它編成順口溜,只需短短八句話五十六個字就可以概括其詞性和用法,學生能輕而易舉地記住了。
“之”字順口溜:代詞可作“他、她、它 ”,“這樣、這種、這件事”,特殊情況代替“我”;主謂之間不用譯:取消句子獨立性,為賓提前緩語氣;動詞譯為“到、往、去”。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訓練,學生在做古文虛詞解釋題時,錯誤大大減少,收到很好效果。事實證明,教師精心組織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課,大大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聽得懂、記得牢,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用質疑的方法啟迪學生思考,讓每個學生都樂于“讀與議”
讀書,重在“讀”。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就說明“讀”的重要性。對于不會“讀書”的學生該怎么樣指導呢?我的做法是:以啟迪思考為目的,質疑搭橋,議疑解惑。
所謂質疑搭橋,就是學生學習新課前,教師當“導演”提出幾個問題,在學生和課文之間搭一座橋,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如在講魯迅的小說《孔乙己》的開場白時,我這樣說:“《孔乙己》這篇小說的寫作特點之一就是語言凝練、深刻、精確。而小說的最后一句話卻說:‘我到現在終于沒有看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句中‘大約’與‘的確’兩詞,從詞義上看是矛盾的,難道作者用詞有誤嗎?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作者為什么這樣用,兩個詞該如何理解。”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急于閱讀課文去探索文章的主旨、人物個性、社會根源等。此法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歸納、綜合能力。
所謂議疑解惑,就是在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能夠互相提問并討論,從中有所感悟,獲得知識。議疑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發揮課堂主人的作用,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生學習《木蘭詩》一文后,一個平時表現較差的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不符合事實。古代婦女從小都裹腳,都是“三寸金蓮”,在戰場上根本無法作戰;況且十幾年的軍旅生涯,難道木蘭不洗澡、不洗腳嗎?我肯定了該同學用心讀書,肯于研究的學習態度,叫全班同學進行了討論,結果全體同學對此都有疑問,最后我給同學們做了解釋:古代婦女裹腳的歷史是從南唐時代才開始的,因為那時婦女們為了迎合時尚,追求以小為美。而在南北朝時婦女是不裹腳的,因此難以分辨木蘭是男是女。學生們對此很感興趣,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用比賽的形式鼓勵學生勇敢地表現自己,讓學生積極參與“說與寫”
說與寫都是語言表達方式,而表達的基礎都是思維,表達的對象都是事物,表達的目標都是理解。課堂上藝術地抓好這兩種訓練,就很容易地完成教學了。
在我所教的基礎較差的班級,堅持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說、寫進行比賽。如口頭表達、現場演說、征文比賽、演小品、辦班報等。
為了搞好演講比賽,我首先公布評分標準,讓同學們有章可循地訓練。如中心明確3’,脫稿2’,神情自然、姿勢助說話3’,吐字清楚2’。然后組織預賽,決賽,每兩周利用課外活動開展一次。通過這種活動的開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們由“要我講”變成“我要講”。
為了配合“說”,班級還開展了“寫”的活動,每兩周舉行一次作文競賽。針對“差生”的實際情況,我從不規定題目,不講字數,不拘一格,沒有壓力,讓學生們有事可寫,有話可說,覺得寫作文是件愉快的事。作文寫完后,由我和班干部從卷面、中心、層次、語言等方面評審。當場公布評選結果。獲獎的同學談體會,沒獲獎的同學講原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我深知,學生的成長離不開環境,開展學法指導,必須營造學校、社會、家庭相一致的教育氛圍。我采取多種形式,建立并優化三結合的教育網絡。通過家長會,攜手共學《子女成材之路》《給孩子什么最有價值》《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籍,動員家長常帶孩子到一些學習場所(圖書館、閱覽室、書店、名牌大學等),去感受那濃郁的學習氣氛。專注忘我地學習群體感染著學生,啟迪著學生,加入其中,樂在其中;鼓勵家長以創見“學習型”家庭促進全社會的“學習化”。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清凈的學習空間。讓書成為家中最大的財富;動員家長以身示范,和孩子共學習、同成長。常和孩子談談心,交流交流對問題的看法,共同探討學習的體會,甚至和孩子共同搞課題、做研究,在“研究性學習中”實踐、體驗、感悟、提高,共同學會學習。
經過以上幾方面的探索、實踐,培養了學生知識技能,讓學生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樹立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