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完善美術、音樂等藝術類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讓學生獲得更加完整的基礎教育,成為當下教學工作改革的重點方向之一。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轉變個人教學理念,不斷增強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是當下完善高中美術教學的重中之重。本文將圍繞如何培養高中生美術鑒賞能力展開策略探究,希望可以給教育工作者們帶來一些幫助。
關鍵詞:高中生;美術鑒賞能力;培養方法
前言:
到了高中階段,美術教學的重心就放在了審美教學上,由于這一階段學生的審美思維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學習時間又相對緊張,讓學生用美術鑒賞的方式代替實踐式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性。在新的教學目標影響下,教師應當不斷轉變個人的教學理念,增強美術鑒賞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豐富課堂材料,培養基本審美
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符合美學理念的美。當前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很多學生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他們對美并沒有確切的認知,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時候,將粗俗的美術作品當成高雅藝術,反而將高雅的美術作品看成是毫無價值的作品。這種完全顛倒的認知,會影響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有效性。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順應當下的教學規律,教師應當嘗試在課堂上,多多引入課堂材料,讓學生見識到足夠多的優秀美術作品。
例如:教學“中國民間美術”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由于前面教師已經講解過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國傳統花鳥畫等相關知識,并且給學生展示了很多優美的中國畫,其中很多作品都是著名的大家畫的,自然有著很高的美學價值。然而學習中國民間美術的時候,這部分內容更偏鄉土化,有些學生的思維仍然停留在前幾節課的氛圍里,對于民間美術欣賞不來,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審美思維逐漸固化。為了培養基本審美,教師可以給學生多多展示民間多元化的美術作品,比如讓學生看一看,中國民間有很多精致的美術作品,其中,連人物的毛發都雕琢的特別細致。當然,中國作品也有一些粗獷,但又別有趣味的美術作品,當學生見的美術作品足夠多的時候,他們自然能夠在這些作品中評價出好壞優劣。需要明確,不同的作品風格和流派之間沒有辦法進行直接的比對,借助著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教材內容之外的更多作品,有助于培養出基本的審美,全面培育學生群體的鑒賞能力。
二、結合生活實際,優化鑒賞教學
高中美術鑒賞課上,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是不太愿意將心思花費在美術作品的鑒賞上的。可能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到了美術這種娛樂性質較強的課堂上就更希望放松一下身心;也有可能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對于色彩表達藝術魅力的內容不太感興趣,不想花費太多時間深入學習。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應當結合著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美術知識,當學生在課堂上接觸的知識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候,即便他們的興趣薄弱,也會對教師講解的內容產生聽講的意愿。
例如:教學“現代建筑”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展示幾張當地著名的建筑物圖片,讓學生好好看一看,這張建筑物的建筑風格是怎樣的?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呈現多個選擇,讓學生自己判斷。看到熟悉的建筑以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瞬間點燃,接下來講解現代建筑中的基本內容也會變得更加簡單,有助于減輕教師在美術課堂上的引導壓力。初步的知識講解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化的內容,比如將學校內部的幾棟建筑都拍成照片,上傳到多媒體上,讓學生結合剛剛所學的知識,判斷一下我們學校的建筑風格屬于哪一類?如果讓你給這些建筑挑一些缺點的話,你認為學校的這些建筑物是否存在設計上的缺陷,如果學生認為存在缺陷,就讓他們談一談,應該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改進。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學生們的興趣往往特別高漲,有助于真正優化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就是要真正將生活實際與美術知識結合起來,這也是當下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值得美術教師群體深入探索的教學方法。
三、引入美術歷史,強調創作背景
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如果只是給學生講解美術作品的基本繪畫特點,是沒辦法全面提高他們的鑒賞素養的。一方面,高中生的美學觀念本就單薄,在沒有見識過大量美術作品的前提下,不可能對美術作品有比較完善的認知。另一方面,美學是文化領域的概念,只有讓學生理解了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強調美術作品的內涵,學生才能夠對一幅美術作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充分了解了高中生的學習特點之后,教師應當巧妙地在美術課堂上引入美術史的相關內容,重點強調創作的背景,讓學生結合著人文歷史綜合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
例如:講解“19世紀西方美術”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了很多19世紀的西方美術作品,但是剛開始引導學生鑒賞的時候,他們并不能感知到這些作品中的美學素養。有些學生認為,19世紀很多美術作品是抽象的,是毫無邏輯的,甚至讓人看不懂,這種作品沒辦法稱之為高雅藝術。也有些學生認為,19世紀西方美術和17,18世紀的美術作品相比,更為遜色,甚至出現了藝術價值上的倒退。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認知,教師應當結合這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深刻思考,讓學生們先了解一下19世紀西方美術發展的整體社會背景,明確在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里,很多人的意識剛剛開始覺醒,他們渴望打破世俗的框架,跳出傳統宗教的藩籬,讓自由的精神真正覺醒,由此才誕生了很多看似離經叛道的美術作品。強調這些創作背景的時候,教師會用一種人文視角更加理性地看待這些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審美教學,真正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素養。
總結:
新課改的實施,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重視學生的綜合發展。高中美術教師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了美術的多樣性,傳播了美術鑒賞的價值。學生在美術鑒賞中,形成了客觀、欣賞等學習態度,掌握了美術鑒賞技巧。
參考文獻
[1]李赫瑋.高中生美術鑒賞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1(41):113.
[2]王俊文.高中生美術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策略[J].科幻畫報,2021(09):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