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問診及查體不細致 大腸癌臨床表現常與相應部位良性病癥狀有相似之處,若問診及查體不細致常導致誤診。詳細檢查血便原因是尋找診斷線索的關鍵,大腸癌多見膿血便,行直腸指診可有助于鑒別診斷。
1.2未選擇特異性檢查項目 急腹癥患者入院時癥狀較嚴重,使得接診醫師易忽視術前詳細的醫技檢查項目而導致誤診。對于中年以上的近期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持續性腹痛不造成腹脹者,糞便帶血或黏液者,進行性貧血和體質量減輕、乏力及腹部包塊者,若未及時選擇纖維結腸鏡、鋇劑灌腸、血清癌抗原檢查,易漏誤診大腸癌。
1.3經驗不足,缺乏對本病的認識 大腸癌多以中老年人群高發,血便多見,細菌培養常為陰性,按細菌性痢疾治療效果差。以貧血為首發癥狀就診者,常誤診為缺鐵性貧血,予補充鐵劑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效。故對原因不明貧血者,應考慮是否有隱匿性消化道出血。序貫法糞隱血試驗是篩檢隱匿性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接診醫師對直腸癌的警惕性不高,被患者并發癥或表面現象所蒙蔽,未對病情做進一步分析。例如:直腸癌患者誤診為痢疾,經抗生素治療后癥狀有改善,甚至短期內完全緩解,忽略直腸癌合并感染可能,但此類患者應用抗生素治療同樣可能改善癥狀。
1.4其他 鑒于直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即使有癥狀,也無特異性,與痔、腸炎等疾病臨床表現相似,故極易誤診。行直腸指診是減少誤診的關鍵。直腸指診發現可疑者,應進一步行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檢查,可以直接窺見病變形狀和大小,并行活組織病理檢查,故對以肛腸癥狀就診者,需仔細行直腸指診、肛鏡檢查,可能會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
2.1開展全國性衛生宣教 加強大腸癌預防和基礎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提高公民防癌抗癌意識,完善定期體檢制度,以便早期發現大腸癌。
2.2加強專科醫師對大腸癌相關知識的培訓學習 提高臨床醫師對大腸癌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的培訓,提高專科醫師對大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尤其要對一些癌前病變提高警惕。如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是最常見的大腸癌癌前病變,但它發展成大腸癌需要的時間較長。70%以上的腺瘤都伴有抗原提呈細胞(APC)基因突變,這似乎預示著APC基因突變與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密切相關。還有大腸癌流行與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域有一定關系。一般認為,一部分由于血吸蟲病導致腸道炎性改變患者會發生癌變。腸道的其他慢性炎癥也有癌變的可能,如潰瘍性結腸炎,癌變發生率為3%~5%。
2.3重視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 建議詳細詢問病史,認真全面地進行體格檢查。病史詢問時要重視大腸癌的易患因素,體格檢查時更要仔細,要注意摒除某一輔助檢查無異常或良性的誤導,要根據臨床檢診需要與實際條件選擇檢查項目,然后綜合分析做出診斷。
2.4重視鑒別診斷 根據患者早期檢查結果,結合患者臨床癥狀,系統分析并鑒別疾病,提高診斷準確率,避免發生漏診和誤診。①結腸癌主要應與結腸炎性疾病鑒別,如腸結核、結腸血吸蟲病、肉芽腫性結腸炎、結腸阿米巴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及結腸息肉等。臨床上通過病程的長短及糞便寄生蟲、鋇劑灌腸檢查可資鑒別,最可靠的鑒別方法為結腸鏡活組織病理檢查。闌尾周圍膿腫可被誤診為盲腸癌(結腸癌),但本病血常規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無貧血、消瘦等惡病質,行鋇劑灌腸檢查可明確診斷。②直腸癌常被誤診為痔、細菌性痢疾、慢性結腸炎等,誤診率為60%~80%,主要原因是未行必要的醫技檢查,特別是肛門指診和直腸鏡檢查。③結腸其他腫瘤如結直腸類癌,瘤體小時無癥狀,瘤體長大時可破潰,出現極似結腸腺癌的癥狀;原發于結腸的惡性淋巴瘤,病變形態呈多樣性,常不易與結腸癌區別。上述情況均應行活檢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