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男,陳姿穎
(廣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廣東財經大學是廣東和華南地區重要的經、管、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基地,港澳臺學生教育規模位居廣東高校前列,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廣東財經大學的熱門專業之一,從成立之初到目前專業建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廣東財經大學成立較早的專業之一,是“廣東省名牌專業”、“廣東省特色專業”,2019年更是成為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等。秉承廣東財經大學“商法融合、實踐創業、多元協同”辦學理念,累計為社會培養了5000多名“專業基礎好、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外貿人才。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的作用,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等。廣東財經大學已經是“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中國-俄羅斯經濟類大學聯盟和全國財經院校“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化產學研合作聯盟的成員單位,粵港澳大灣區為廣東財經大學與香港、澳門的教育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臺,為應用型高端人才國際化培養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而大學對學生的培養,首先是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一直秉承廣東財經大學“商法融合、實踐創業、多元協同”辦學理念,以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寬厚、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理論研究與實用性并重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機制。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廣財國貿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計劃都要做出適當的調整,提高粵港澳高等教育的融合度。教育的融合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全方面融合,需要保持各自原有的特色和優勢。
香港和澳門大部分高校都沒有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及相關課程,只有香港中文大學開設了“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歐美等國外高校也基本不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只開設國際商務專業等。因此,廣東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建設無可參考學習的港澳學校。
加拿大國際教育專家簡·奈特(Jane Knight)指出,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指院校和國家兩個層面,將“國際維度”、“跨文化維度”和“全球維度”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教學之中。[1]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可以進一步提升港澳名校在廣東的影響力和整體實力。香港在培養國際化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大學發布的《展望十年2016-2025》規劃報告中將“國際化”、“創新”等列為學校最新的發展定位。通過向港澳高校學習,發揮香港高校人才高地的引領功能,進一步促進廣東財經大學國貿專業的國際化步伐。
董建華特首在第一次《施政報告》中把教育稱作“不竭的寶藏”。香港的大學,以其國際化的教學方式、較多的出國留學的機會、數額巨大的獎學金以及自由的學習氛圍,每年都吸引著眾多莘莘學子前往留學深造。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應更加強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特色,提高學生專業外語水平,逐步將“國際貿易(雙語)”、“國際結算(雙語)”、“國際市場營銷學(雙語)”等課程打造成全英課程;同時為加強英語學習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在學生完成大學英語學習的同時,開設“基礎商務英語”、“商務英語視聽說”和“BEC商務英語高級”等課程。
另外,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澳門被明確定位為“中葡語國家交流的平臺”。澳門高等院校對葡萄牙語人才的培養也加大了力度,積極開辦更多葡萄牙語特色課程。2020年6月成立了“大灣區葡語教育聯盟”,為構建葡語教育生態圈奠定了基礎。廣東財經大學也可通過與澳門各大學的合作,加大對葡萄牙語人才的培養,為粵港澳大灣區輸送更多掌握多種語言的復合型經貿人才。
香港的創新創業教育,比較注重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鼓勵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香港政府設立了一些機構專門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更系統、更科學、更規范的宏觀引導。澳門科技大學提出了德容并蓄、博采眾長的辦學理念,采用國際學術標準培養德才兼備、具有良好實踐和創造能力的學生,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有效途徑[2]。在廣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中,新增創新創業類模塊,大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將“三個課堂”即課堂教學、課外教學和校外教學真正有機結合,實現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教學與校外實踐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的全面育人系統,充分利用廣財的地緣優勢,增設“廣交會專業實習”課程。更多地引入實踐因素,加強高校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建立了廣東財經大學—奔達康控股集團校外實踐基地,爭取創辦更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知識。
香港教育以“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為理念,以“學習”為主線,在課程、評估及學分制上進行了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改變了香港教育精英主義、考試主義的傳統,以適應急劇變革的社會發展[1]。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一直跟隨著香港經濟層級變化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調整教學目標,努力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中間技術型人才。
面向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新動向,構筑產學研多元協作平臺,校企雙方協作共同制定與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共同探討適應型人才培養模式,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共同建設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共同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共同推進雙向嵌進授課。通過協商簽訂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協議,雙方成立專家顧問委員會,選聘雙師雙能型教師參與嵌入型課程教學,并逐步建設課程教學團隊。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只有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國貿專業才能建成一流的專業。香港、澳門的大學擁有更多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國際化師資隊伍。香港的公立大學都有著復制不了的獨特魅力,如香港大學歷史悠久,香港中文大學文化氛圍濃重,香港理工大學充滿活力,香港浸會大學傳媒人才輩出,香港科技大學致力于培養科技人才,香港城市大學充滿國際化,香港嶺南大學活動非常豐富以及有著育人理想的香港教育學院。澳門高等教育的歷史悠久,1594年由羅馬耶穌會傳教士在澳門建立遠東第一所西式大學[4]。目前有十二所高等教育機構,四所公立院校,六所私立院校和兩所研究機構。澳門科技大學是目前澳門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也是兩岸四地最年輕的百強大學。在粵港澳交流合作更加便利的情況下,更加有助于知名教授學者的雙向交流合作。廣東國際化的師資隊伍相比港澳要弱很多,國際經濟與貿易更需要國際化的師資,亟需加強與港澳的合作,引入港澳的優秀師資。另外,在學生交流方面,要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的作用,鼓勵廣東財經大學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的交換生安排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國貿專業每年都接收多名港澳生,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也要考慮到港澳生對內地教育的適應問題,協助他們盡快適應內地教育,采取多種互動的教學方式,增加過程考核內容,增強與內地學生的交流。
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為全面提高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為培養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優秀人才,緊緊圍繞《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同時適應完全學分制改革的需要,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彰顯廣東財經大學人才培養特色,需要對目前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進行修訂,增加一些有關粵港澳知識的課程和專題,如“粵港澳經貿”等,讓學生對港澳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港澳大學也增設一些可以加深對內地及廣東認識程度的課程,如香港中文大學開設的“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