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生態化理念是優化思政教育模式、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要求。文章分析生態化思政教育的基本內涵,探討生態化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指出優化生態化思政教育教學的有效措施:增強師資力量,優化教學質量;有機融合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教育體系;積極地改進和創新生態化思政教育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人文關懷;強化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高效結合。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生態化教學;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3-0034-03
當前,將生態學理念融入思政教育,能滿足思政教育發展的要求,有利于構建系統化的思政課堂教學體系。因此,高校要強化思政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改進和創新思政教學模式,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以促進學生的高質量發展。本文主要對生態化思政教育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進行探討。
一、生態化思政教育的基本內涵
生態化主要強調不同事物之間都具有一定的聯系,人們應充分認識和掌握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并把握好整體內部的關系,以促進內部的協調發展。生態學的思想主要有兩個方面:整體具有關聯性和保持各部分的動態平衡。生態觀認為各個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事物之間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是一個有機整體,所有要素都是關聯和互補的,共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
生態化思政教育則是在生態觀的引導下進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生態化觀念,充分挖掘生態學的內涵,運用生態學的方法推動教學效果的增強。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生態觀念,要求正確地認識和協調好教學主體之間的關系,提供良好的外部教學環境,整合教育教學資源,促進教育教學工作與社會互動的平衡發展,構建可持續的、協調的思政教學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在開展生態化思政教育工作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協調好師生之間的關系,要具備人文關懷,以實現個體的自身價值為教學目標,盡可能地掌握學生的發展情況,尊重學生的發展要求,培養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以實現教與學的動態平衡,促進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生態化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1.生態化教育手段較為單一
生態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是高校的重要任務,對提高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高校對生態化思政教育的內涵不夠了解,對生態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就容易忽視生態化思政教育。還有一些教師對生態化思政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將生態思政教育與環保教育畫等號,并將其作為輔助課程對待,導致生態化思政教育的效果不顯著,影響了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雖然有些教師重視生態化思政教育,但是缺乏對生態化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究,僅采用傳統的、同質化的教學方式,造成生態化思政教育方式單一,這不僅會影響教學質量,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生態化思政的興趣。
2.以人為本的理念較為缺乏,忽視學生個體的特性
在大多數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重點強調學生培養的經濟價值和個人的社會化功能,主要依據師資情況、招生人數、教室規模等實際情況進行思政課程授課安排,并依據教育規定和學生學習的社會價值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學習態度等缺乏有效的關注,這會影響學生對思政課程學習的態度和熱情,也與思政教育的本質和內涵不相符。還有部分高校在安排思政課程教學時,缺乏對課程教學的重視,且受教學資源的影響,會采用大班授課的模式,使得思政課程教學缺乏針對性。這樣,會增加思政教師的教學難度,不能滿足生態化思政教育發展的要求,既影響了思政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也降低了學生思政學習的質量。
3.生態化思政教育模式缺乏創新
高校要推動生態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就需要積極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進,優化思政教育模式,促進生態化理念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這樣才能達到提高思政教育質量的目的。但是,部分高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對生態化思政教育的認識不足,使得生態化思政教育模式缺乏創新,生態化理念在思政教育中的優勢也無法得到充分發揮。而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在生態化思政教育中能夠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思政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促進生態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但是,一些思政教師主要采用PPT、插入音頻視頻等方式進行思政教育,并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構建良好的生態化思政教育體系,既影響了生態化思政教育進程的發展,又限制了生態化思政教育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4.生態化思政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生態化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教師教學水平以及專業能力息息相關,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能夠有效提高生態化思政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對該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生態化思政意識。因此,生態化思政課程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思政專業知識和思想道德素質,還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生態意識和生態學相關知識。但是部分高校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對專業教師的培訓不足,導致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層次不一,這會直接影響生態化思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進而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效果。
三、優化生態化思政教育教學的有效措施
1.增強師資力量,優化教學質量
師資力量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高校發展的助推力,對高校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生態化思政教育亦是如此,要提升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就需要提高師資力量,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進而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自身應堅持思政理論知識學習,并加強對生態化建設相關知識的關注和學習,豐富生態學知識,進而有效將思政教育與生態化教學相結合,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態化思政教育工作。而且,教師還應利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高校應提高教師的準入門檻,依據生態化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選拔具備生態化思政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或者道德素質較高、生態化思政知識儲備豐富的畢業生,進而優化生態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高校還應強化對教師的管理,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培訓,促進教師對生態化思政內容的掌握,明確生態化思政教育的目標,進而促使教師能夠更合理地安排好生態化思政教學工作。
2.有機融合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教育體系
高校在開展生態化思政教育時,主要利用生態系統原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規劃,要求思政教育與各類課程相互聯系、相互配合,進而構建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文明課程教學的融合,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為學生思政道德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首先,思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融入生態文明相關知識,將生態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人與自然的關系等融入課程中,強化學生對生態文明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文明和生態保護意識。如教師可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引出生態資源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進而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注意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素養。其次,思政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學習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資源開發與利用、環境與生態文明建設、能源開發與利用等專業知識,增加學生優化生態文明的知識儲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素養,提高生態化思政教育的效果。
3.積極改進和創新生態化思政教育模式
教育質量的提升還要依賴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進,良好的教學模式是提升教學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助推劑。因此,在進行生態化思政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創新課程教學模式,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思政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在思政教育課程教學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案例,通過對案例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破壞環境所引發的嚴重后果,并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探討,積極表達個人的觀點和看法,以強化他們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思政教師還可以利用VR技術構建三維教學環境,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切實地感受教學內容,使得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人文關懷
依據生態化思政教育的要求,思政教師在教學時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的了解,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人文關懷,進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由于思政教育教學內容相對枯燥,知識的理論性和概念性較強,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倦心理,很難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思政教師就可以通過人文關懷和反饋機制,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采納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中心,對教學設計和教學方式進行優化,以提高學生的滿意度。思政教師還應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對存在思想偏差的學生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從而使他們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素質。
5.強化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高效結合
生態化思政理論知識教學旨在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強化學生對生態化思政的認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生態化思政意識。但是,要強化學生的生態化思政意識,不能讓學生僅僅掌握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在實踐中應用理論,并在實踐中了解生態現狀,強化自身的體驗感。這就要求思政教師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加入討論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針對給定的社會現象進行探討,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思政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對一些公園的生態環境進行調研,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了解生態情況,并指導學生依據調研的情況提交調研報告,重點分析所調查的園區環境的質量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這樣,既能深化學生對生態系統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也能培養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治理能力。
四、結語
總之,生態化思政教育是利用生態系統的有關理論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推動生態系統思維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進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對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教師應重視生態化思政教育,充分挖掘生態系統的功能和內涵,利用生態原理優化思政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而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琳.以生態化思政教育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J].江蘇教育,2021(02).
[2]張陶然.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課程生態共同體之構建[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4).
[3]俞玥,葉莉,李寶艷.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21(01).
[4]何平月.高校思政課構建生態化教學模式的意義與路徑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7(03).
[5]幸小勤.高校思政教育內生需求下的“問題式”生態課堂模式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1(01).
[6]王宏鵬.“雙一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探究——基于教育生態視角[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9(03).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s
Zhang Jiada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oncep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to optimize th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of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eachers and optimizing teaching quality; organically integra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actively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ec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highligh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and highlight humanistic care; strengthen the efficient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teach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張家丹(1989-),女,吉林四平人,博士研究生,講師,從事政治學理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