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波


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屬性,指導學生感知其文化內涵,逐漸形成閱讀預測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筆者將從“把控閱讀脈絡,預測文章走向”“講解預測技巧,加深閱讀思考”“融合信息技術,設定個性任務”“立足生活實踐,加深預測理解”四個角度出發,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預測能力,有效提升閱讀效果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把控閱讀脈絡,預測文章走向
文章脈絡如一篇文章的骨架,想要準確預測閱讀走向,需要教師立足教材,與學生共同尋找文章脈絡,從而實現從“教閱讀”到“共閱讀”的變化,讓學生逐漸打開閱讀之門,在閱讀之中體會文學的魅力。
以《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為例,文章開頭已點出老屋已經一百多歲,教師提問:“結合標題,你們猜測老屋子會不會倒呢?”此時學生們會進行自主思考。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并要求學生尋找課文之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詞匯。例如一百多歲、破了洞,暴風雨、安心睡覺,老花的眼睛、再站一個晚上,墻壁吱吱呀呀、再站二十一天,到了倒下的時候。通過關鍵詞的梳理,學生腦海中自然形成對課文的預測思考。最后讀完文章可得知,在經歷百年歲月后,老屋也真正倒下,這形成了首尾呼應,故而在預測文章走向的過程中一定要思考其中的邏輯性與發展性。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學生能夠實現設問—預測—驗證的角度進行深度閱讀,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具有重要幫助。
二、講解預測技巧,加深閱讀思考
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文本線索,提供預測的思路與技巧。以閱讀《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為例,通過標題來看,學生能夠初步猜測胡蘿卜先生是文章主要核心,此時可以通過插圖與故事內容進行預測。在課本的插畫中,胡蘿卜先生有修長的胡須,對小男孩和鳥太太都有妙用,胡蘿卜先生是否還會遇到別的小動物呢?這些都讓學生在預測的過程中浮想聯翩。此時教師可通過故事表格來指導學生猜測進行猜測,合理預測續編故事。如此一來,學生能夠初步掌握閱讀預測的技巧,自主預測后文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真正體會到閱讀的趣味性,從而在思考與探究的過程之中既驚喜又自信。
三、融合信息技術,設定個性任務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之中實現深度學習,還能針對不同學生學情進行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習效果。
以閱讀《小狗學叫》一文為例,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課件,進行本單元前兩篇課文的預測回顧。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再次結合課文進行預測,通過多媒體播放名家朗誦,一方面對照課文,另一方面預測結局進行旁批。《小狗學叫》一文講述了一條不會叫的狗分別向小公雞、杜鵑學叫卻險遭不幸的故事。而在預測之中,可以逐漸通過預測思考故事的結局。在故事中,作者設計了三種截然不同的結局,這便是預測走向多元化的一種反饋,教師可以針對課文后面設計的三種結局,通過專題式的探究方式,讓學生自主閱讀預測,并分享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學生能夠很好地預測文章走向,理解文章含義。
四、立足生活實踐,加深預測理解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來自生活,教師應當結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開展教學,讓閱讀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更具吸引力。
說起名字,其歷史底蘊是十分深厚的,教師可以通過《百家姓》作為教學導入并拋出問題:“每一個姓氏都能說出身邊的某一個人,那么在這一名字背后又隱含著什么故事呢?”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撰寫一段小作品,也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閱讀一半,讓學生猜測結尾,通過練習交互逐漸理解名字里的故事由來。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學生既能進行系統的學習與思考,也能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實現自主探究,對積淀學生閱讀素養具有重要幫助。
綜上所述,閱讀預測專題活動的初探收效是十分明顯的,打開了學生新的學習大門。但對閱讀預測能力的研究還不夠完善,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實踐課堂之中,從多元角度出發進行科學的教學融合,讓學生能夠逐漸掌握學習竅門,真正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