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

對各種金融現象進行刑法評價時,應堅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穿透式思維”把握行為的本質,繼而進行法律上的評價。區分私募基金的資金募集行為究竟屬于行政違規還是刑事違法時,須穿透其資金流,結合其資金進口與出口,判斷其集資對象是否突破了合格投資人的標準,有無進行剛性兌付,有無投向指定投資項目及資金錯配等,進而判斷其是否屬于非法集資。存在回購協議的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業務,本質系以股權投資為名,進行債權回購承諾,屬于“明股實債”,結合行為人的宣傳方式、對象選擇,繼而判斷是否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公開發行股票。
對于新類型金融犯罪案件,如“航空延誤險”(以下簡稱“航延險”)保險詐騙,判斷行為人究竟屬于利用現有規則漏洞牟利的民事行為還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保險詐騙行為,需要全面了解航延險正常理賠流程、保險利益、射幸合同等內容,對照航延險的設置目的、理賠對象、行為人的具體行為,分析造成的危害結果究竟是不可避免的制度性漏洞,還是由行為人惡意的行為導致,從而做出正確的法律判斷。在信用卡犯罪與移動支付結合、虛擬幣詐騙等新技術案件中,應加強對于第三方支付、第四方支付、虛擬幣技術等基礎層面的學習研究,了解技術的邏輯及本質后,將技術事實轉化為法律事實,做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精準判斷與適用。
在貸款類案件的處理中,準確區分騙取貸款罪和貸款詐騙罪。對于貸款人不具有非法占有故意,在申請貸款時因不具備貸款條件而提供虛假材料,獲得資金后投入生產經營,案發時因貸款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不能歸還貸款的,不宜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符合騙取貸款罪犯罪構成的,以騙取貸款罪定罪處罰。對于中小微企業的涉貸款類犯罪,應充分考慮其生產經營的融資需求和還貸壓力,考慮當下疫情對實體經濟的沖擊與影響,進而判斷影響其還款能力的原因,準確把握罪與非罪。
對于涉信用卡犯罪,我國刑法已形成對信用卡申領、持有、使用、資金各環節較為全面的法律評價體系。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金融犯罪案件需要大量借助信用卡進行資金歸集、轉賬的特點,以信用卡犯罪案件的打擊處理為核心,進一步斬斷金融黑灰產業鏈。對為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而收購、出售、出租信用卡、銀行賬戶的,依照《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二)》的規定,依法認定為刑法287條之二的“幫助”行為;結算賬戶達到5個(張)以上的,認定“情節嚴重”,依法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定罪處罰。對偽造、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或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資料等行為,依法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處罰;對與上游犯罪存在共謀的,以上游犯罪的詐騙罪、開設賭場罪等共犯論處,進一步打擊金融黑灰產業鏈。
非法集資、證券類非法經營案件中的投資者,普遍具有金融基礎知識欠缺、投資經驗缺乏的特點,加之我國資本市場長期以來“剛性兌付”的傳統,使其在面對新型的金融產品時,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檢察機關在辦理此類案件中,可通過發布典型案例、新媒體宣傳等手段,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警示,幫助其明確“金融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概念。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科創板”“注冊制”、退市制度的陸續推出和完善,通過投資者教育及市場主體的金融普法教育,從金融產品的“需求側”降低金融犯罪的大規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