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國際性,所以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過程中,許多外國友人也參與到抗日戰爭中。這些參加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參加中國抗日的國際友人,主要作出了五個方面的貢獻:
第一,直接參加戰爭。有許多外國友人直接到前線參加抗戰,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美國飛虎隊。飛虎隊不是美國政府正式派出的部隊,而是由陳納德負責招募參與中國抗戰。
第二,醫療救護。有大量的國際醫生參與了中國的抗日戰爭,比如白求恩、柯棣華,還有一批曾在歐洲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醫生。這些醫生有些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有些參加了國民黨的軍隊,做了大量的醫療救護工作。
第三,宣傳報道。為了將中國的抗日、反法西斯戰爭,特別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向國際社會宣傳,不少外國記者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家比較熟悉的有斯諾、史沫特萊、愛潑斯坦,他們的宣傳報道有助于為中國的抗日爭取世界的支持。
第四,情報工作。佐爾格小組所獲取的情報作用非常大,主要有兩塊,一塊是德國進攻蘇聯的大概時間。佐爾格小組里有日本情報人員,通過他們提前獲取了相關信息,匯總到斯大林那里。中國共產黨也將了解到的相關情報提供給斯大林,使他第一時間做出判斷: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巴巴羅薩計劃。第二塊是莫斯科保衛戰之前,對日軍到底是進一步南下還是北進要有一個判斷,如果北進,蘇聯勢必要把大量的部隊留在遠東,但情報告訴他不是這樣,于是斯大林把遠東地區的部隊大量地調往南部。因此情報工作對莫斯科保衛戰的作用很重要。
第五,軍事培訓。延安美軍觀察組的功能有三點:一是了解中共的態度和政策,這是基于美國戰略,他們很想了解中國共產黨對美國的態度,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態度;二是開展情報工作,當時美軍要轟炸華北日軍基地,要在延安附近和華北地區獲取地面的情報;三是培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人。
在這些參與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里有一些是猶太人,他們有三個特點:第一,猶太人中有很多是左翼,所以大量的猶太友人到中國,記者也好,醫務人員也好,絕大多數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戰;第二,他們本身就遭到了納粹的迫害,對法西斯特別仇恨,這一點和中國完全一致;第三,猶太人分布在各個國家,直到1948年才建立以色列,在這之前,由于這個局限,他們很多人不可能參軍或者直接被派到部隊,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相應的工作,當記者的多,做醫生的也不少。他們參加中國的抗日戰爭,主要是通過宣傳報道和醫療救護。本期先從宣傳報道方面進行闡述。
宣傳報道方面有幾位非常有名的猶太人。第一個是漢斯·希伯,他在中國的國際友人中影響很大。他出生在波蘭的克拉科夫,后來到了德國。他有語言天賦,懂五國文字:德文、英文、法文、波蘭文、中文。因為懂中文,希伯1925年就來到了中國,遇到五卅慘案,就把這一事件報道出去。他還參加了國民大革命,擔任北伐軍原總政治部機關刊物《中國通訊》的編輯,宣傳國民革命軍的主張。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很好,在擔任編輯期間,他把馬克思對中國的評論節錄出來編了一本書,在當時的影響比較大。
大革命失敗以后,因為他是個典型的左派,所以就被國民黨解雇,回到了德國。1927年,他在德國把在國民革命時期擔任編輯時寫的一些文章,包括共產黨和國民黨關于中國革命的一些文章匯編成冊,取名《從廣州到上海(1926—1927)》,以德文在柏林出版,在國外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西方的國際友人看了這本書才對中國革命有所了解,到中國來參加抗戰,包括史沫特萊等人。1932年希伯與同為德國共產黨員的秋迪·盧森堡結婚。婚后,他們兩人又回到中國,在上海定居,擔任一些西方媒體如美國的《太平洋事務》、德國的《世界舞臺》等雜志的撰稿人,宣傳中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在宋慶齡的倡議下,在上海的外國進步人士成立了一個共產主義學習小組,他是主要負責人,羅生特就是通過這個小組知道新四軍、八路軍的抗日而后再加入其中的。這個學習小組里有很多人非常有名,包括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新西蘭的路易·艾黎、一直跟著宋慶齡參與中福會工作的耿麗淑。這批外國人里的進步分子后來都成為共產黨非常親密的朋友。抗戰爆發后,希伯特別關注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敵后抗戰,他認為國際社會當時對中國的抗日,特別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了解不足,所以就想方設法報道這些信息。
1938年春天,他經武漢到延安采訪,毛澤東接見希伯之前曾接見過埃德加·斯諾。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影響非常大,當時中國國內和世界上知道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朱德的人較少,就是這本書讓世界也讓中國人了解了在延安的中國共產黨人到底是什么樣的。在希伯看來,斯諾不是一個革命者,只是個自由記者,希伯對報道中共有不同的看法。毛澤東在接見希伯的時候做他的思想工作,說“斯諾雖然是自由派記者,但是他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還是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我們作為革命者,心胸要寬廣”。毛澤東既做他的思想工作,也感謝他為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事業所做的許多工作。1939年2月,希伯跟美國記者史沫特萊一起到了新四軍總部,見了一批新四軍將領,包括葉挺、劉少奇、項英、陳毅、粟裕等,獲得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手資料。
采訪結束后,希伯回到上海,把這些情況也報道出去。1941年皖南事變,國民黨把一些不實之詞加在新四軍、共產黨頭上,說共產黨違抗命令不肯北移。這時希伯挺身而出,把他1939年采訪葉挺的文章又拿出來再去發表,他說在采訪過程中覺得葉挺是個正直、勇敢的人,不可能做這些事情。希伯通過一系列新聞報道,把共產黨領導新四軍、八路軍抗日的事跡報道給世界。采訪完新四軍以后,希伯又提出要到山東抗日根據地采訪。?
當時的山東抗日根據地比新四軍的根據地危險,所以新四軍總部就勸他不要去。他說山東抗日根據地沒有外國人去報道過,所以一定要去。在他的強烈要求下,新四軍就派了幾個戰士掩護他到了山東。到山東根據地115師以后,他又拼命地寫報道,向國外宣傳。當時山東報紙刊登的消息說,在抗戰中外國記者到山東的,以希伯先生為第一人。山東抗日根據地對他冒著生命危險來采訪非常感激,專門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在招待會上希伯非常有感觸地說,要想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真正了解中國人民怎樣英勇地和他們的敵人日本侵略者堅決斗爭,就一定要親身到中國的敵人后方來。希伯在生活中平易近人,當地的老百姓也很喜歡他,叫他“外國八路”。
在一次日軍大掃蕩(即大青山戰役)中,希伯所在的部隊有一個連的兵力,卻遭遇日本人一個加強旅的圍困。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連長說分三批突圍,第一批就要把希伯帶出去,但他不肯。第一批沖出去以后,連長又讓他跟第二批走,他還不肯,他說要跟戰士們一起戰斗。后來在第三批突圍的過程中希伯被日本兵殺害,身中七槍。在中國參加新聞報道的外國記者中,真正在一線跟日本人交過戰而且犧牲的只有他一個。希伯犧牲以后,羅榮桓等當時的根據地首長專門為他題詞——“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臨沂在修建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的時候把希伯的墓移了過去,專門為他樹了碑,還鑄了一個銅像。這樣的國際友人,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第二個是愛潑斯坦,大家相對比較熟悉,中國領導人曾為他祝壽。愛潑斯坦出生在波蘭的猶太家庭,但從小長在天津,在天津的《京津泰晤士報》當過記者。他父母是波蘭的左翼人士,后來逃到俄羅斯,又逃到亞洲。愛潑斯坦絕大多數的時候都生活在中國。1933年愛潑斯坦認識了非常有名的記者埃德加·斯諾,受斯諾思想的影響,他也開始參與對中國革命的報道,擔任了斯諾創辦的英文雜志《民主》的編委。后來他和宋慶齡關系很密切,參加了保衛中國同盟,并到香港擔任保衛中國同盟刊物的英文編輯。愛潑斯坦的第一部著作《人民之戰》贊揚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同時他還把許多中共中央的重要文獻、中國領導人的重要著述包括《論持久戰》譯成了英文,在全世界傳播。1944年愛潑斯坦訪問延安時受到毛澤東接見。1949年以后,愛潑斯坦就留在中國,后來擔任中國對外宣傳最主要的雜志之一《中國建設》的編輯,為中國外宣工作作出重大貢獻。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