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英國柴郡農場大力推進碳減排計劃
近日,英國農場開展訓練牲畜“如廁”的新項目,引發人們關注。這是英國溫室氣體減排計劃的組成部分。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英國柴郡的農場從新西蘭引進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牲畜如廁訓練法”,讓牛羊等牲畜學會在特定的場所排泄。這個針對牲畜的新奇訓練項目在當地引發熱議。
牲畜尿液和糞便中產生的一氧化二氮,屬于加劇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還會引發人類的呼吸系統疾病。另外,牲畜尿液中的硝酸鹽還可能污染地下水,威脅人類健康。為此,英國農場嘗試采用多種方法對牲畜的排泄物實施快速處理,以達到減排有害氣體、液體的目的。
“牲畜如廁訓練法”由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林賽·馬修斯教授的團隊開發。訓練程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人員把牛關在特制的廁所中,直到它們排泄。然后自動喂食器會給牛送上美味——用水稀釋的蜂蜜加上大麥,再打開門讓它們出去;第二階段,把牛所處的空間放大——廁所加上一段約4米長的走廊,走廊盡頭的門關閉。如果牛在廁所里排泄,它們就能得到美食;如果它們在走廊上排泄,噴灑裝置就會啟動,對牛持續噴水3秒鐘——雖然可以清洗身體,但這種體驗對于牛來說很不舒服;第三階段,研究人員打開走廊盡頭的門,給牛提供更寬敞的活動空間。它們會繼續得到獎勵或被噴水,取決于其是否在廁所中排泄。實驗證實,這套方法能成功教會5個月大的牛使用“定制廁所”。
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其環境問題一度備受關注,曾發生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為應對氣候變化,英國國會早在2008年就通過了旨在減排溫室氣體的《氣候變化法案》,設立個人排放信用電子賬戶,設定排放信用額度。該法案使英國成為全球首個為溫室氣體減排建立法律規制體系的國家。英國也是第一個通過立法形式,明確到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的發達國家。
英國農牧業積極推進減排計劃。其主要途徑,一是實施碳匯項目,即通過“林地創造資助計劃”增強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能力;二是加大力度減排——“牲畜如廁訓練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引入英國農場的,可見英國減排力度之大。
據英國《衛報》報道,英國的減排實踐有兩種主要方式:一是發展“循環經濟”。歐盟委員會為提升產品循環利用率,于2020年3月11日開始實施“循環經濟行動計劃”,對包裝、建筑材料和車輛等產品的可回收物含量等提出強制性要求。英國雖然已經“脫歐”,但仍與歐盟同步發展“循環經濟”。二是采用溫室氣體減排關鍵技術,包括碳收集及儲存技術(CCS)、生物燃料發電技術。英國于2018年啟動了歐洲第一個生物能源碳捕獲和儲存試點項目。這類設施成本高昂,目前其他國家尚未投入應用。
德國堪稱歐盟減排計劃的領軍者。其減排法律具有系統性,涵蓋建筑、交通等國民經濟的重要領域。
早在10多年前,德國政府就出臺了一系列長期減排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如2008年頒布實施的《德國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11年頒布實施的《氣候保護規劃2050》等。
在此基礎上,德國陸續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聯邦氣候法》《可再生能源優先法》《氣候保護法》及《國家氫能戰略法案》等。其中,2019年11月15日頒布實施的《氣候保護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德國的中長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到2030年時,應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較1990年時減少55%。為進一步落實具體的行動計劃,德國政府于2019年9月20日頒布實施《氣候行動計劃2030》,對各個產業部門進行了明確規定。
德國的建筑行業推行“綠色建筑”理念,通過構建“綠色建筑”來最大程度地利用建筑資源,保護環境。“綠色建筑”理念的推行方式有兩種:評價體系和節能標識。在評價體系方面,德國發布了“綠色建筑”評估方法(BREEAM),完成BREEAM認證的建筑已超過35萬幢。2020年,德國在BREEAM的基礎上推出第二代“綠色建筑”評估方法(DGNB),并為建筑物核發“能耗合格證明”,即節能標識,標記其能源利用效率及耗材的等級等。
在交通運輸領域,德國通過數字技術建立了統一的票務系統,大力投資140個關鍵運輸項目。德國還積極參與歐盟國家共建的全球首個貨運無人機網絡和機場,以降低碳排放量,節省運輸時間和成本。在限制乘用車碳排放方面,德國出臺了嚴格的法規,下調境內新銷售乘用車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上限,對不達標者處以罰款。
在調整運輸結構方面,德國積極推廣減排交通工具及基礎設施,并采取正向激勵政策。例如提高電動車的購車補貼,出臺先進車輛貸款支持項目,對零排放的全電動車型免征增值稅,等等。
北歐國家在“零碳排放(碳中和)時間表”中都比較靠前。挪威的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瑞典計劃到2045年實現零碳排放;芬蘭計劃到2035年實現零碳排放。
北歐國家的減排途徑包括減少農牧業生產碳排放、反對農產品浪費、減少廢棄物等。歐盟計劃于2024年出臺有關農牧業生產和垃圾填埋的新法案,最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和廢棄物。在歐盟的監管框架下,挪威和芬蘭都制定了《從農場到餐桌戰略法案》,要求農場主在生產中推動減排,并要求國民節約糧食。
據芬蘭《圖爾庫新聞報》報道,雖然北歐各國在農牧業減排方面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審慎觀之,相關低碳化技術尚處于發展初期,其達成零碳排放目標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有待驗證。
除了農牧業減排,2018年初生效的瑞典《新氣候法》為減排制定了長期目標,包括到2030年實現交通運輸部門減排70%。瑞典還從法律層面規定了政府的義務:著眼于氣候變化,根據減排目標制定相關政策。
芬蘭制定了完備的碳稅制度,涉及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的諸多方面,倒逼各個行業實施綠色轉型。碳稅可以簡單理解為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稅。如果某國的產品不能達到進口國在節能和減排方面的標準,就將被征收特別關稅。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位居“零碳排放(碳中和)時間表”頂端的并不是在技術上占優勢的國家,而是以農牧業為支柱產業的南美國家烏拉圭。該國政府計劃在2030年實現零碳排放,從而成為“全球減排冠軍”。而且,該國并沒有為碳減排制定特殊的法律和行動計劃,在碳減排競賽中實現了“躺贏”。
據阿根廷《科爾多瓦午報》報道,實現零碳排放的經濟體基本上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二是GDP增長處于較緩慢的階段;三是加速減排對其產業結構的影響較小。
一個經濟體的碳排放量越過峰值呈下降趨勢,主要得益于碳減排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同時往往伴隨著經濟增長放緩。所以,比較富裕且經濟增長不太快的國家,適宜推行大力減排的政策。
另外,加速減排必然會對包括能源來源和構成、第二產業、交通、城市管理等多方面提出結構性轉變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減排成本增加。因此,減排對產業結構影響較小的經濟體,更適宜快速減排。
綜上所述,產業結構轉變已經完成,或者在可預見的時間周期內無須進行二次轉變的國家,尤其是人口和經濟規模相對都不大的較發達國家,實現零碳排放所面臨的挑戰相對較小。
烏拉圭恰好符合上述條件。溫帶氣候讓該國幾乎被草原和森林覆蓋,農牧業非常發達,經濟增長緩慢但穩定,減排對于其經濟結構的影響很小。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