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

9月20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完成了首次純商業載人太空飛行,標志著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據美國《太空》雜志報道,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率先遨游太空,開創了載人航天的新紀元。鮮為人知的是,美國空軍的傳奇試飛員喬伊·英格爾,在1959年就駕駛X—15超音速飛行器飛抵108千米的高空,這實際上已經越過了地球大氣層與太空之間的分界線(100千米)。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檔案資料中,喬伊·英格爾的身份是“美國首位宇航員”——第一個叩響太空大門的人。
喬伊·英格爾1932年出生于美國堪薩斯州,1956年畢業于堪薩斯大學,獲得航空工程學位。之后,他進入美國空軍預備役軍官訓練營,并于1958年正式加入美國空軍。那正是美國航空技術“大爆發”的年代,各類新型噴氣式飛行器進入研發及測試階段。
英格爾加入了美國空軍第474晝間戰斗機中隊(后改為第309戰術戰斗機中隊)。該中隊駐扎于美國加州喬治空軍基地,其任務是在實戰中護衛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配備的戰斗機是F—100“超級佩刀”。
由于冷戰局勢趨緊,美國空軍計劃將第474中隊調往歐洲,準備“掩護執行對蘇攻擊任務的戰略轟炸機”。英格爾不想去歐洲,因為他想做更刺激的工作——成為美國空軍的新機試飛員。熱愛飛行的他,夢想能夠駕駛各種不同類型的新式飛行器。
要成為美國空軍的試飛員,必須擁有1500小時的飛行經歷。于是,英格爾盡可能地長時間駕駛F—100戰斗機,抓住一切機會執行各種飛行任務,最終湊滿了1500小時飛行時間。之后,英格爾考入“美國空軍試飛員及太空研究飛行員學校”,并順利畢業。英格爾興奮地發現,自己不但有駕駛新型飛機的機會,還有希望駕駛太空飛行器。
當時,美國和蘇聯正在進行激烈的“太空競賽”。1957年,蘇聯在這場競賽中初戰告捷,于當年8月21日發射了第一顆洲際彈道導彈,又于10月4日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1號”。蘇聯的成功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很大反響,其航天部門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占據了壓倒西方同行的優勢。
美國空軍的檔案資料顯示,當時蘇聯在太空開發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感到意外。在此背景下,美國加快了研制新型飛行器的步伐,并開始重點培養“太空試飛員”。
英格爾以空軍試飛員的身份,參加了美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NACA,1958年改組為NASA)主導的“太空試飛”項目,試飛X—15超音速飛行器。
說到英格爾的成就,離不開X—15超音速飛行器。20世紀40年代,美國開始研究如何突破音障,開發速度超過音速的飛行器。1954年7月19日,NACA開始實施超音速飛行器計劃。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開發速度為4—8倍音速的先進飛行器。同時,美國想憑借該項目獲得高空高速條件下的空氣動力學、材料、飛行控制技術以及飛行員適應情況等方面的信息,為超音速飛行器開發和載人航天項目打好基礎。
X—15超音速飛行器項目由NACA牽頭,聯合美國空軍、海軍和北美航空公司共同推進。1954年,首架X—15驗證機問世。它是世界上第一款超音速飛行器,長15.3米,高3.53米,翼展6.79米,最初裝備兩臺XLR—11火箭發動機(后改用XLR—99發動機)。其外形酷似一個巨大的飛鏢,配有短粗的機翼和類似魚雷的前鼻錐,機身表面覆蓋著一層特殊的鎳鉻鐵合金,能抵御高速飛行時所產生的上千攝氏度的高溫。其動力系統采用火箭發動機,時速可達7270千米,即約6倍音速。如果以這個速度飛行,它從倫敦飛到紐約只需要約50分鐘。
北美航空公司戰勝競爭對手,于1955年11月拿到X—15的量產合同,首批制造了3架。
X—15在人類航空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意義不亞于美國的航天飛機,曾是人類史上飛得最快的飛行器之一。美國后續開發的航天飛機,速度比X—15快。但即使以現在的飛行器速度標準來衡量,X—15仍然屬于罕見的高速飛行器。
據美國空軍歷史學家斯蒂芬妮·史密斯介紹,在有人駕駛飛行器領域,X—15堪稱巔峰之作,實現了航空工業的飛躍。它將人類的飛行速度提升到一個新的層級,也是航空史上一款非常重要的超音速飛行器。

X—15超音速飛行器
由于X—15配備了火箭發動機,其燃料消耗量十分驚人。為節約燃料,它必須由NB—52飛機帶上高空。從載機上被釋放后,X—15可依靠自身攜帶的燃料飛向大氣層的邊緣,叩響太空的“大門”。燃料用盡后,它還能滑翔約10分鐘。
1958年,剛剛完成改組的NASA選拔了8名X—15的試飛員。因構造與動力系統特殊,這種飛行器非常難以駕駛。所以,8名“太空試飛員”全部來自美國空軍的飛行員隊伍,而且其技術都是頂尖的,其中就包括英格爾。
1958年10月15日,第一架量產型X—15由卡車運到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1959年3月19日,一架NB—52運載機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載著X—15進行了第一次試飛。1959年6月8日,“太空試飛員”克羅斯菲爾德駕駛X—15脫離了NB—52運載機,在高空中飛行了一段距離,最終安全滑翔著陸。
自此,8名“太空試飛員”輪番駕駛X—15,執行了近200次飛行任務。其飛行速度在4—7倍音速之間,不斷逼近大氣層的邊緣,創造新的飛行高度紀錄。
作為8名“太空試飛員”中的佼佼者,藝高人膽大的英格爾試飛X—15多達16次,有3次飛行高度超過80千米。其中最具歷史意義的一次,他以6.72倍音速創造了108千米的高度紀錄。
根據國際航空聯合會作出的定義,以距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的高度作為地球大氣層與太空之間的分界線,稱之為“卡門線”——紀念美國科學家西奧多·馮·卡門。因此,英格爾實際上已經進入了太空。
據他描述:“當地平線由藍色變為黑色,我就知道已經到了大氣層的邊緣。”在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技術條件下,X—15和英格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NASA將英格爾確認為“美國首位宇航員”。
X—15項目完成后,包括英格爾在內的“太空試飛員”轉而執行其他訓練和試飛任務,為駕駛美國新的太空飛行器作準備。后來,英格爾在美國開發的航天飛機上也大顯身手——他是唯一一名曾手動駕駛25倍音速航天飛機并安全著陸的美國人,是當之無愧的“超級試飛員”。到退役時,他的太空(包括大氣層邊緣)飛行時間累計達到200小時。
1968年1月,X—15項目在完成所有預定任務后被終止。這種超音速飛行器從開始開發到最后一次飛行,持續了約10年時間,總共耗資近3億美元。該機型所完成的試驗,對美國航天、航空工業多年保持全球領先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X—15的試驗飛行幾乎涉及超音速飛行器研究的所有領域。它多次飛抵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交界處,搜集了大量有助于設計航天飛機和宇宙飛船的關鍵數據。在X—15試飛過程中,研究人員根據其飛行數據,總共撰寫了765份極具價值的研究報告,為美國后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和航天飛機研制項目,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試驗數據。
NASA投入巨資研制的一些太空飛行器,借鑒了X—15項目的技術成果,比如“追夢者”號迷你型航天飛機。該型航天飛機彌補了X—15發射動力的不足,采用垂直發射的方式進入太空軌道,在完成任務后通過滑翔返回地球著陸。其運行方式與后來美國廣泛使用的航天飛機基本相同。
X—15項目的其他重要成果還包括:驗證了飛行器再入大氣層時的熱防護技術;為第一代宇航服的開發提供了參考資料;促進了先進航空、航天裝備的制造,為飛行器適應空中態勢和太空環境積累了經驗。
X—15項目對現代航天工業企業而言,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例如美國維珍銀河公司、XCOR公司等開發的飛行器,設計靈感都來自于X—15。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