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蘭蘭
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樹立“以幼為本”的原則,關注幼兒的生命體驗,讓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獲得愉悅、自由的感受。教師要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調動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讓他們主動發現、主動探索,從而幫助幼兒建構知識經驗。良好的音樂教育能促進幼兒手、腦、嘴等多種感官的發育,讓他們的動作變得更協調、更靈活。教師要為幼兒營造輕松的氛圍,為他們提供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教師要尊重幼兒對音樂作品的不同理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促進他們在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發展。
(一)選擇廢舊材料,感知音樂特性
合適的音樂材料能增進幼兒的音樂體驗,調動幼兒對音樂作品的探索興趣。據筆者了解,幼兒園常見的音樂材料有沙錘、鼓等。教師要根據音樂活動的親歷性、生活性等特點,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音樂材料,改造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如舊桶、水瓶、筷子等。教師可以和幼兒協同合作,將廢舊物品改造為擬聲樂器,如將舊桶改造為“鼓”,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引發幼兒的創作興趣。音樂源于生活,教師可以通過拍、敲、碰、擦等教學方式,引導幼兒感知物品的發聲原理,組織幼兒討論樂器為什么會發出聲音,讓幼兒體會聲音的變化,并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對節奏的感受。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更多嘗試的機會,讓他們自主體驗、探索,幫助幼兒了解不同物質不同的發聲特性。
(二)依托生活經驗,合理選擇內容
在選擇音樂教學內容時,教師要貼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設計與幼兒的認知能力相匹配的音樂活動,鼓勵幼兒通過操作表演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可以選擇季節主題內容,如《堆雪人》《雪花和春雨》等,讓幼兒體驗不同季節的特點,豐富幼兒的情緒感受,引發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教師可以選擇節日主題內容,如《做元宵》《新年好》,加強幼兒對節日的理解,增強幼兒情感的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選擇故事主題內容,將音樂旋律的變化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相結合,將幼兒帶入音樂情境,讓幼兒理解音樂內容、體會音樂情感;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主題內容,激發幼兒的想象,讓幼兒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在輕松的玩樂中感受音樂場景。
(三)創設音樂情境,引發幼兒聯想
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為幼兒營造輕松、愉悅的音樂氛圍,讓幼兒獲得更多的音樂體驗。教師通過創設音樂環境,能將幼兒的聽覺體驗轉換為可以觸摸、能給幼兒帶來全方位體驗的情境,如在教學中利用生活素材、在大廳展示幼兒的作品、在園區張貼音樂元素的海報等,以豐富幼兒的直觀體驗。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的學習需要,創設真實生動的音樂情境,幫助幼兒獲得多樣的音樂體驗。如在《青蛙合唱團》一課教學中,筆者組織幼兒思考“小動物們為何不喜歡小青蛙的歌聲”“你們喜歡嗎”“小動物們喜歡什么樣的歌聲”“仙女姐姐教小青蛙們唱歌,她會對小青蛙提出怎樣的要求”等問題,引導幼兒結合故事情節感受小動物們唱歌的特點。比如,在《森林狂想曲》一課教學中,筆者用PPT展示了美麗大森林的圖片,引導幼兒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通過聆聽小動物聲音等方式,讓幼兒產生身臨其境的音樂感覺。
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借助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幼兒主動感知、主動體會,加深幼兒對音樂內容的理解。教師要順應幼兒的天性,因學而教,因地制宜,讓幼兒的音樂體驗更加真實、更有深度。
(一)加強體態律動,引發情感共鳴
體態律動是一種表現音樂節奏的身體活動,有助于喚醒幼兒的音樂本能,誘發幼兒產生心理共鳴。幼兒可以通過眼、嘴、鼻以及面部肌肉等器官,表達自己的音樂情緒,與音樂產生情感的共鳴。例如:《月光曲》的旋律低沉,幼兒可能會露出傷心、痛苦的表情;《小步舞曲》的旋律跳躍,幼兒可能會很開心,露出微笑的表情。教師可以通過幼兒面部表情的變化,了解幼兒不同的音樂情緒。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借助不同的樂器表達自我情緒,促進幼兒對音樂作品感知能力的提升,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筆者發現,部分幼兒會借助自己的手勢動作表達音樂情緒,如握拳、捻指、抓等單手動作,或是握手、拍掌、捧等雙手動作。幼兒會根據音樂節奏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手勢,體態律動十分豐富。手勢動作能加深幼兒對音樂內容的理解,促進幼兒小肌肉的發展。身體動作是流動的舞蹈,教師要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身體表演,支持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音樂的體驗,讓幼兒利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旋律的變化。
(二)感受音樂情緒,理解音樂內涵
不同類型的音樂,其曲調、節奏、力度、速度不同,表達的音樂情緒也是不同的。上行的曲調表達了高漲激昂的情緒,下行的曲調表達了跌宕沉重的情緒;緊湊的節奏表達了輕快緊張的情緒,寬松的節奏表達了緩慢輕松的情緒;強音表達了強健有力的情緒,弱音表達了輕柔優美的情緒;快速的節奏表達了愉悅歡快的情緒,緩慢的節奏表達了舒緩平靜的情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借助肢體動作的變化表達音樂情緒的變化,如以“起立”表示上行,以“蹲下”表示下行,用快慢拍手的方式表達音樂的緊湊、寬松。通過不同的運動方式,幼兒能明顯感受到音樂情緒的不同變化。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欣賞活動,幫助幼兒獲得直接的感知體驗。如從旋律平緩的小提琴中,幼兒能感受到放松、舒緩;從旋律激昂的男高音中,幼兒能體會到歡快、振奮。
(三)搭建學習支架,促進主動理解
教師可以為幼兒搭建學習支架,引領幼兒循序漸進地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搭建學習支架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依據幼兒的身心特點,激發幼兒積極的情緒體驗,鼓勵幼兒自主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藝術表現活動,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指導語言,激發幼兒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鼓勵幼兒進行創造性表演。如在《五只鴨子》一課教學中,筆者與幼兒交流,讓他們講講五只鴨子的故事中有誰、它們發生了什么事情,鼓勵幼兒利用唱歌的方式,把五只鴨子的故事唱給大家聽,要求將小鴨去哪里玩、母鴨的叫聲等細節唱清楚。幼兒一邊唱,筆者一邊敲鼓并積極引導幼兒關注不同的敲鼓方法。
(四)開展綜合活動,增進音樂體驗
教師要加強藝術各領域之間的聯系,開展綜合性、趣味性的音樂活動,幫助幼兒獲得多樣的體驗。教師可以鼓勵幼兒以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聆聽音樂的感受,如用圓點的大小、顏色的深淺、曲線的方向、走勢的高低、疏密的間距等方式,將聽覺感受轉換為視覺感受。音樂戲劇包括語言、樂器、表演、舞蹈等多種形式。教師可以讓幼兒觀看音樂戲劇,提升他們的感受力、想象力,調動他們參與音樂游戲的興趣。教師要將音樂與游戲結合起來,為幼兒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通過各種動作參與游戲表演,加深他們的音樂體驗。如在學習《我和小狗》一課時,筆者讓幼兒在歌詞中找出象聲詞,并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鼓勵幼兒用兩種不同的動作演繹不同的聲音。教師合理地利用音樂游戲,有助于提升幼兒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與理解能力,豐富他們聽、唱的經驗,滿足他們表演的欲望。
(一)關注獨特體驗,開展差異評價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們在與外界的互動中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方式。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通過音樂教學為幼兒帶來個性化的音樂體驗,鼓勵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獲得美的感受、表達美的情緒。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肯定每個幼兒獨特的表現,欣賞他們個性化的表現方式,尊重他們對世界的不同感受、不同理解,滿足他們嘗試、探索的欲望,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與認知特點,引導他們理解音樂。
(二)關注情緒,多元評價
據筆者觀察,幼兒對音樂充滿了興趣,他們會隨音樂起舞,用手舞足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教師要樹立“以幼為本”的教學理念,為幼兒提供感知、體驗、創造的空間,讓他們借助音樂活動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教師不能用“會”“不會”等評語簡單地評價幼兒,要根據幼兒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等情況,關注幼兒的情感變化,從多個角度評價幼兒的學習表現。如在《小貓去釣魚》一課教學中,筆者關注每個幼兒的發展,與他們進行積極的互動,對幼兒的表現予以肯定的回應。對于一些不愿開口唱歌的幼兒,筆者可以用“哪條小魚唱歌的嘴巴張得大、張得圓,老師就來找誰做游戲”等激勵性的語言刺激幼兒,引導幼兒大膽唱歌;對于一些積極性高、聲音太大的幼兒,筆者可以用“輕輕唱,別把小貓都嚇跑”等提示性的語言引導他們控制自己的音量。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激發幼兒唱歌的積極性,借助動作、姿勢、語言等表達方式為幼兒示范,提升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
(三)激發學習潛能,進行多樣化評價
音樂是一種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幼兒、提升幼兒的有聲教育,能給幼兒的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教師要改變口耳相傳的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獲得音樂體驗、提升音樂素養,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教師要立足于生命發展的角度,以“靜待花開”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關注幼兒的成長過程,促進幼兒認知、情感以及創造水平的提升。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的實際情況,從促進幼兒終身發展的角度制訂評價標準,豐富幼兒的生命體驗、個性體驗,鼓勵幼兒釋放自己的情感。教師要為幼兒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調動幼兒探尋音樂本真的熱情,對他們進行音樂的熏陶感染,讓他們在音樂學習中獲得快樂。
總而言之,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擺脫功利化的教學方式,將知識、技能與情感發展等幾個方面結合起來,增強幼兒的審美體驗,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促進“教”與“學”的有效融合。教師要為幼兒提供體驗的空間,為幼兒創設自由的聽賞氛圍,以游戲化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表演、游戲活動,提升幼兒的情感表達水平和聽賞能力,從而促進幼兒音樂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東方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