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春

音樂游戲的融入可以讓小學音樂課程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輔助學生快速理解、吸收樂理知識,從整體上提升音樂課程教學的綜合實效。音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活動方式,將各種類型的音樂游戲引入課堂,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在音樂課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推動音樂教學質量的整體發展。
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角色扮演類的游戲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向學生講解一些樂理知識,讓學生能更快進入學習狀態,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小學音樂課本中的很多音樂作品都屬于兒童歌曲,這些曲目生動活潑且富有童趣。教師結合這樣的作品開展音樂教學時,可以從曲目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游戲過程中穿插一些樂理知識,通過這樣的教學組織與構建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理解樂理知識提供依托。這可以很大程度地化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幫助教師打造高質量的音樂課堂,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例如,以《七個小兄弟》一課為例,教師在教授小學生認識音符時,可以利用游戲的形式將抽象的音符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教師可以讓小學生扮演可愛的小青蛙,把do、re、mi、fa、sol五個音符當成五個臺階,小青蛙跳上第一個臺階時,教師要教學生唱do;跳上第二個臺階時,教學生唱re,讓學生反復練唱,幫助學生盡快識別這五個音符。這種趣味化的活動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認知,讓學生感受不同音符的特點,還能為后續的音階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要為學生打造高質量的音樂教學課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樂理知識,從而提升音樂課堂的整體教學實效。
音準訓練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教師要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設計一些易于學生理解的教學活動。如果教師直接從理論層面為學生剖析解讀音準,并讓學生做單一形式的音準訓練,這會讓學生覺得十分乏味,無法激發學生參與訓練的興趣,難以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優化與革新教學模式,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一些趣味化的活動與音準訓練相融合,通過游戲活動展開針對性的音準訓練。這種訓練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訓練的興趣,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訓練氛圍,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準的印象,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準水平。

例如,在教學《小音符找朋友》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這個教學主題有效融入音準訓練,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將理論性的知識融入游戲活動中,優化學生的綜合學習體驗。教師可以用小貓爬樓梯的動作表示音階變化,把小袋鼠蹦跳的動作當成小跳音程等,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感受音節的變化,從而增強學生對音節和音階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進一步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提供有利條件。這種通過形象的比喻講解音樂概念的教學模式,不僅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歌曲時可以有意識地考查學生表達和呈現音階的能力,讓學生能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加以使用。這種游戲化教學模式可以從整體上提升音樂教學的實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從而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隨著音樂課程教學的不斷推進,教學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學習難度也在慢慢加大。待學生有了一定的歌唱能力后,教師可以適當提升歌唱訓練的難度,創新教學形式,開展針對性的合唱訓練。合唱練習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尤其是在學生的音樂基礎不夠扎實和音樂感受能力還有待提升的背景下,教師要找到合適的組織與構建方式開展合唱練習。教師可以先采取一些輕松、多元的訓練方式,將游戲活動和合唱練習相融合,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降低合唱訓練的難度,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訓練,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認知,從而逐漸提高音樂合唱訓練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頑皮的小鬧鐘》這首合唱曲目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男生隊和女生隊兩個小組,通過比賽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合唱技巧,從而更好地實現音樂教學的目標。在活動開始時,學生可能對合唱的配合方式不夠熟練,容易出現混亂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讓學生先分別熟悉不同聲部的旋律,幫助學生掌握音樂作品的節奏和演唱要點,再組織學生進行合唱練習,培養學生之間的默契,增強學生的合唱能力。
在音樂課堂上,教師還要多與學生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情況,從而給予學生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在良好的師生交互背景下,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指引正確的學習方向,在學生賞析和聆聽一些飽含情感的音樂作品時為學生提供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賞析音樂曲目,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情況創設師生共同參與的游戲活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提高音樂課堂訓練的實效性。
比如,在教授《雨天等媽媽》這首歌曲時,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作品中情感表達的特點,教師可以先創設良好的師生互動模式,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歌曲《雨天等媽媽》,為學生創設一個美滿和諧的家庭生活情境,讓學生模仿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帶領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以及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演唱歌曲,讓學生用身體動作感受音樂的節拍規律。這樣的活動形式加深了學生對這首曲目的學習感受,幫助學生建立了對曲目內在情感的體驗。此外,教師通過層層地引導,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情感共鳴,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關愛,激發學生內在的感恩之情。教師要合理地組織與創建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音樂課程獲得更多的音樂知識與情感體驗,從而達到音樂課程多元訓練的目標。
游戲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不僅可以設計師生互動類的游戲活動,還可以創設一些學生間小組合作的游戲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比如,在教授《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些小提琴的相關知識,如小提琴是一種弦樂器,總共有四根弦,主要靠弦和弓摩擦發出聲音。小提琴琴身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黏合而成。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后,教師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邊模仿演奏動作,一邊感受小提琴的聲音。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各種方式模仿小提琴的音色,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小提琴的特點。有的學生會哼唱,有的學生會吹口哨,還有的學生會借助一些易于獲取的工具嘗試模仿小提琴的音色。這一過程逐漸加深了學生對小提琴的認識,讓學生能更加充分地吸收和掌握關于小提琴的知識。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