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風潛入悄無聲,未品秋濃已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自此時進入了冬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氣溫驟降之后的野外已經看不到野雞以及其它動物的蹤影了,動物們都進入了“蟄伏”或“冬眠”狀態,而“雉”便沒入大海化為“蜃”了。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在當時的農耕社會,人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民間百姓也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古時還有賀冬的習俗,亦稱“拜冬”。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顧祿《清嘉錄》卷十一:“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并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立冬是進補的最佳時節,人們需要適當食用一些能夠增加熱能的食物,如肉類、豆類、薯類等,以幫助人體增加抵御嚴寒的能力,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中醫講究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咸味入腎補益陰血,可以適量多吃點咸味食物,具有補益陰血的作用。

主料:五花肉500克,去皮板栗150克。
輔料:香蔥250克,一品鮮醬油15克,生抽15克,老抽5克,白沙糖40克,花雕酒150克。
制作步驟
1.五花肉燒毛、清洗干凈;
2.焯水定型,切成小方塊;
3.把香蔥切段放入沙煲中,五花肉皮朝下擺放好,倒入調好的料汁,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燉半小時;
4.待肉皮上色后,將肉塊翻過來,加入板栗,用小火燉一個小時即可。

主料:羊腿肉500克,白蘿卜1根。
輔料:白大蔥5克,姜片5克,鹽10克,胡椒粉3克。
制作步驟
1.羊肉切大塊清洗,泡涼水去掉血水;
2.起鍋,把羊肉塊放入涼水中燒開,焯一下備用;
3.白蘿卜去皮切塊備用;
4.焯好水的羊肉,放入開水中小火燉煮30分鐘,下入姜片、大蔥;繼續燉煮38分鐘后加入白蘿卜,再燉20分鐘,放入鹽、胡椒粉出鍋即可。

主料:莜面300克,羊肉片50克。
輔料:姜末5克,小蔥15克,香菜15克,青紅椒各5克,土豆100克,水晶粉50克,水500克。
制作步驟
1.用滾熱的開水把莜面燙好、揉勻,搓成魚的形狀,放入蒸箱蒸8分鐘;
2.土豆切小塊,粉條煮熟,備用;3.起鍋放入熗好的花椒油,油熱后放入羊肉片,加姜末、老抽、鹽翻炒成熟;
3.將土豆塊熗鍋,加入粉條,加湯調味,放入炒好的羊肉片、蒸好的莜面魚;
4.把切好的蔥、香菜、尖椒用醋拌好,放入鍋中即可。

主料:塔菜500克
輔料:蒜50克,小米辣10克,麻油5克,陳醋5克,糖3克,生抽10克。
制作步驟
1.把新鮮塔菜去根、切小塊,焯水沖涼,備用;
2.把蒜、小米辣、麻油、陳醋、糖、生抽依次放入容器中,攪拌均勻,做成料汁;
3.起鍋燒油,將熱油澆在料汁中;
4.將做好的料汁放入塔菜中拌勻,裝盤擺出造型,點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