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馮均科(教授/博導)
(西北大學陜西財政研究院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7)
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的關系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隨著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明確,國家治理體系工作要求不斷細化,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建設方面,對于審計監督提出了新的訴求,強調“發揮審計監督職能作用”,健全黨和國家監督制度。由此,審計監督作為監督體系的組成部分,內嵌入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格局,已被充分認可。但在未來階段,審計監督職能的方向和要求是什么,還需進一步探究和明確。2020年12月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做的報告中提到,到2020年10月底,相關單位整改問題金額達到2 118.08億元,新制定或補充完善相關規章制度2 350項,在追責問責方面,涉及人數達705人。單從數量上看,國家審計整改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隨著審計工作的不斷深入,每年審查出的問題金額未見減少,審計問責人次和相關制度完善情況也有波動增長的趨勢。從審計機關對外公布的整改公告的內容來看,審查出的問題的類型也呈現出同質化的特征,有些問題年年審,年年存在。這種“屢審屢犯”的現象,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一方面浪費了有限的審計資源,另一方面對國家審計的權威性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嚴重削弱了審計監督的有效性。如何破解審計整改難的問題,成為新形勢下深入發揮審計監督職能、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監督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新方向和新目標。
目前來看,從人大對于審計整改的專項監督,到黨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對于審計整改工作的具體要求,再到公眾對于審計整改的熱切關注,都可以看出國家治理中各治理主體對于審計整改工作的重視。提高對國家審計整改的認識,完善審計整改運行機制,不僅是促進國家審計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審計參與國家治理的必然要求。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探究人大、政府、社會公眾等治理主體在審計整改過程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有助于明確哪些因素對審計整改效果產生了影響,是提高審計整改效果、強化審計問責制度、有效遏制“屢審屢犯”、發揮國家審計“治已病、防未病”作用的關鍵。
已有文獻從實務角度分析了影響國家審計整改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審計機關獨立性不強(文富恒,2013)、對審計整改的認識不夠、重視程度欠缺、整改積極性不高(汪定節,2013;劉毅,2017;杜婕,2017;季冰清,2018)、審計整改各主體責任不明確、缺乏協調配合機制(李順國,2011;駱勇,2011;季冰清,2018)、審計整改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缺少行動依據,執法手段運用不夠(付后裕,2012)、缺乏審計整改跟蹤檢查、督辦,整改追責問責不到位(陳曉曦,2014;劉毅,2017;劉小寅,2017)等,但鮮少從實證角度分析治理主體在審計整改過程中的作用。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完善,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成為越來越廣泛的共識,政府作為單一治理主體,已經難以滿足深化改革所面臨的挑戰。包含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等特征的國家治理共同體(范迎春,2020)在協調機制的作用下共同參與治理,才能不斷滿足社會轉型的需要。審計整改在深化審計監督職能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國家治理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同樣受到來自人大、政府和社會公眾的不同影響。
審計整改作為審計工作是否履行監督職能的最終體現,其效果往往與審計工作質量的高低、審計效力能否有效發揮和審計權威能否得到保障緊密相關。由于審計關系的復雜性導致審計整改過程中涉及的治理主體較多,牽扯的關系復雜,這些因素都對審計整改的效果產生了影響。放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由于審計模式不同,各國的審計制度也不盡相同,對于審計整改的工作機制也各有側重。在國家審計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除了審計機關參與督促審計整改、健全問責機制、公開審計結果,媒體與公眾的監督也能形成合力,共同促進被審計單位的審計整改工作(楊賀、郭帥,2014)。因此,本文充分考慮了審計整改效果衡量的全面性和審計整改涉及主體的多樣性,從提升審計整改的目標出發,考察審計整改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對象對審計整改效果的影響,提出研究假設。研究假設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假設邏輯關系圖
近年來,媒體關注在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學者對于媒體關注在資本市場中的治理和監督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此同時,媒體關注在政府治理方面的作用也逐漸被發現,“審計風暴”所曝光的問題引發了較大的社會輿論,社會公眾對于國家審計的討論也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媒體報道對于國家審計的影響究竟如何值得我們思考。隨著受托經濟責任由受托財務責任向受托社會責任轉變,國家審計必然與越來越多的社會監督相互交融,通過媒體新聞傳播審計清單形成的社會輿論就是國家審計延伸的外部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蒲丹琳,2011)。其中涉及到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媒體關注對審計整改效果的影響
在審計整改的過程中,根據議程設置理論,媒體對于國家審計工作的報道會引起公眾對這一問題的初始性感知。隨著報道次數的增加,公眾對國家審計的重視程度隨之增強,會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監督,對審計關系中的多方主體形成壓力,迫使其提升自身效率。此外,媒體的廣泛報道會為審計機關提供多樣的審計線索,被審計單位和上級主管部門會更加重視審計整改工作,從而提升審計整改工作效率。因此,媒體對于國家審計的廣泛報道所形成的強大社會監督功能,可以提升審計整改效果。結合前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媒體關注的多少與審計整改效果正相關。
2003年12月審計署對外公布第1號審計結果公告,此后每年各級審計機關都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對外發布審計公告,公眾得以了解國家審計的具體情況。此外,隨著審計報告制度的逐步完善,審計公告所反映的內容也在不斷細化,特別是關于審計整改的內容更加具體明晰。根據信號傳遞理論,政府作為擁有較多信息的優勢方,通過審計公告這種信息公開制度可以對外傳遞大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眾與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審計公告對于被審計單位的公開“點名”,迫使被審計單位感受到巨大壓力,這種壓力又通過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進一步擴大。存在問題的部門在后續的審計整改過程中迫于輿論壓力會進一步提升整改效率,審計公告的對外發布對于被審計單位的整改工作施加了外部壓力,在媒體的議程設置運轉機制下形成了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提升了審計整改效率。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對外發布審計公告數量與審計整改效果正相關。
《審計法》賦予了人大獲取政府為其提供預算執行情況和財政收支情況審計報告的權利。我國各級人大作為國家的權力機關,有權對行政機關進行監督,審計機關雖然隸屬行政機關,但也受人大監督,對人大負責,因此可以對審計機關的工作產生影響,其中就包括對審計整改效率的影響。此外,人大為了能夠有效履行預算審批職責,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需要審計機關提供科學有效的信息,并以此為依據對政府的財政收支預算情況進行審批(張立民,2014)。可以看出人大由于受公眾委托,對國家公共財產和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行監督,對于提升審計整改效果、有效發揮審計效力、完善政府治理水平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人大對于審計機關的需求與審計整改效果正相關。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制度,在日常經濟管理工作中通過會計檢查代替審計監督,并沒有設立專門的審計機關。1982年我國首次從法律的角度明晰了審計機關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明確了審計機關的法律地位、組織構架、基本職能、工作內容。由于審計機關受政府領導,政府對于審計機關的人事任命和經費支出都有足夠的話語權,因此,政府對于審計機關的工作內容和執法情況會產生影響,政府往往通過審計機關向其提供的審計報告實現對審計整改工作的監督。
一方面,審計機關向政府提交的審計報告反映了被審計單位在政策落實、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等方面的情況,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對審計報告信息的掌握,可以加強對審計機關的領導,強化審計監督功能,提升審計在后續整改工作中的作用。同時政府還可以對所管轄范圍內的被審計單位的審計整改效果提出要求,迫使查出問題的被審計單位提高對審計整改工作的重視程度,從而促進審計整改效果的提升。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審計機關提交審計報告與審計整改效果正相關。
本文選取2008—2016年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級地方審計機關作為研究對象,共計279個樣本。由于審計年鑒的出版具有滯后性,因此本文所獲取的數據截止到2016年度。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國家審計署出版的《中國審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審計署網站公告報告專欄發布的審計公告報告、地方省級審計機關網站發布的審計公告報告和中國知網“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所有數據均通過手工收集整理獲得,數據處理軟件為Stata 15.0。
關于被解釋變量,為了對審計整改的效果進行更為全面的衡量,一方面,參考歷年審計署審計長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做的《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報告》中關于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內容,從審計整改問題資金、問責處理人數和制定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三個方面對當年的審計整改情況進行說明。同時參考國內學者對審計整改的研究,利用審計決定的落實情況、審計移送的追責情況、審計建議的采納情況作為指標來衡量審計整改效果(王翠琳,2017;黃溶冰,2017等),將審計問題資金整改、移送處理落實情況、審計建議采納情況作為衡量審計整改效果的變量。其中,審計問題資金整改效果包含已上繳財政資金比例、已歸還原渠道資金比例、已調賬處理資金比例三部分。審計問題資金整改效果反映了當前審計中查出問題金額的改正情況,移送處理落實情況反映的是對審計查出問題的問責和追責,審計建議采納情況反映的是審計整改過程中建立和完善制度建設的情況,這是避免“屢審屢犯”問題的關鍵,也是發揮審計抵御職能的重要內容,如圖3所示。這三者層層遞進,反映了審計整改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如何發揮審計監督作用。

圖3 審計整改效果劃分圖
有關被解釋變量的度量。第一,關于媒體關注,已有學者對媒體關注與審計質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參考莫冬燕(2015)、池國華(2018)的研究,將新聞報道作為度量媒體關注的標準,本文通過手工收集中國知網“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公開發行的約1 000種重要報紙對地方審計機關的報道作為媒體報道數據。本文使用“全文查詢”以“地區+審計”為關鍵詞,按年度對媒體進行搜索整理,手工收集得到數據。第二,關于審計公告,隨著審計公告制度的逐步完善,各級審計機關每年都會把當年的審計工作情況通過審計公告的方式對外公布。本文通過手工查詢統計2008—2016年各省級審計機關在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審計公告數量,作為審計公告數量進行度量。第三,關于人大對審計的需求,根據《審計法》中各級政府向本級人大常委會提供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的規定,本文參考王芳(2010)、葉子榮等(2012)、池國華等(2018)的研究,使用2008—2016年各地區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比值作為衡量人大對審計需求的變量。第四,關于審計機關提交審計報告,本文選取2008—2016年《中國審計年鑒》中地方審計機關每年提交的審計報告和專項審計報告數量作為審計機關向上提交的審計報告變量的衡量標準。
關于控制變量,由于審計機關數量和每年審查的單位數量都會對審計結果產生影響(黃溶冰,2010),此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也是審計整改效果的環境基礎,本文參考其他學者近年來的研究,將審計機關人員數、人口數量、地區生產總值、審計機關數量、審計對象數量和年度虛擬變量作為控制變量。為減少數據度量和異方差問題對于研究對象的影響,本文對于人口數和地區生產總值進行取自然對數處理(劉澤照、梁斌,2015)。具體變量說明如下頁表1所示。

表1 變量說明表
本文根據審計整改效果的三個層次,建立相應模型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反映相關因素對審計整改問題金額比例、移送處理落實人員比例、審計建議采納比例的影響。


其中α0是常數項,α1到α10是各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與之相對應的系數,ε表示殘差。
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表
為了避免缺失值對樣本回歸的影響,本文利用數據均值對缺失值進行替換。
從表2可以看出,審計整改金額比例(SUM)和移送處理落實人員比例(PER)的最大值出現了大于1的情況,考慮到一些地區在一些年度審計整改過程中可能對以前年度積壓的審計問題金額和移送處理人員進行了落實,使得當年的整改問題金額和移送處理落實人員的數量大于當年統計出的應整改數量,對以前年度審計問題的整改也反映出當年整改效果較好,因此對于這兩類數值比例大于1的情況也予以保留,這也說明我國的審計整改情況存在一定的時滯性(王翠琳,2017)。此外,這兩類變量中最小值都為0,說明存在某些地區某些年度對審計問題金額和移送處理人員沒有進行任何整改的情況。在審計建議采納比例(Proposal)中,最大值為0.95,說明有些地區對于審計建議的采納比例相當高,最小值為0.12,說明在樣本年度和地區中,被審計單位或多或少都會對審計機關的審計建議進行采納,不存在完全不采納的情況,但與最大值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這一變量的中位數和均值較為接近,標準差接近0,說明各地區各年度對審計建議的采納比例比較接近。
媒體關注(Media)的最小值為0,說明一些地區一些年度沒有在統計范圍內的媒體對其審計情況進行報道,可能由于某些地區的新聞傳媒行業發展水平有限,導致媒體對于該方面的報道較少。在審計公告(Notice)方面,最小值為0,中位數為2,可以看出地區審計機關在審計公告發布方面存在明顯的披露不足,審計公告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審計機關提交的審計報告(Report)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明顯,標準差達到3 617.23,說明不同地區不同年度提交審計報告的數量差距較大。
控制變量中的地區經濟水平和人口都經過取自然對數處理,從這兩類數據的標準差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差距較大。不同地區當年參與審計項目(PRO)和地區擁有的審計機關(Organ)數據均來自各年度《中國審計年鑒》,數值變化較明顯,說明不同地區不同年度審計工作情況存在較大差異。
解釋變量間pearson相關系數如下頁表3所示。

表3 解釋變量間pearson相關系數表
表3中各個解釋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的絕對值都在0.4以下,表明各變量間相關性較弱,不存在嚴重共線性問題。
模型回歸結果如下頁表4所示。

表4 模型回歸結果
通過對模型1中4個自變量的觀察發現,媒體關注(Media)和審計公告數量(Notice)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媒體關注與審計公告數量都在1%水平上顯著,其中媒體關注對應的系數為負,審計公告數量系數為正,假設3得以證明。
上述回歸分析說明,媒體關注與審計公告中問題資金的整改效果提升呈現負相關關系。可能是由于規模龐大的媒體報道能夠為審計機關發現審計問題提供豐富的資料,隨著越來越多的審計問題被發現,被審計單位面臨的整改問題在不斷增多,積壓的審計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審計問題依舊存在,審計整改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這種情況下,媒體關注不能有效促進審計整改水平的提升,從而導致媒體曝光率高的地區審計整改效果反而降低。
地方審計機關對外公布的審計公告數量與審計問題資金的整改效果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地方審計機關發布的審計公告對于審計問題資金的整改具有促進作用,隨著審計公告制度的完善,審計機關每年都有對外公告的義務和責任,社會對于審計公告發布的內容信息充滿了期待,公眾的期待和要求迫使審計機關為了提供更加有效、更具實質性的信息而對審計出問題的查處和審計整改的監督執行引起充分的重視。
在模型2五個自變量中,媒體關注(Media)和審計機關提交的審計報告(Report)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中媒體關注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系數為正,審計機關向上提交的審計報告在5%的水平上顯著且相關系數為負,假設2得以證明。
模型2的被解釋變量為移送處理人員的整改情況,說明媒體關注對于提升審計機關移送處理人員的整改效果有促進作用。媒體對審計工作情況的報道,加強了社會輿論對違法違規人員的關注,也對相關部門落實審計移送處理人員形成了緊迫感,督促審計問責的實施,提升了審計整改中移送處理人員落實情況的比例。
審計機關向上級部門和本級政府提供的審計報告與移送處理人員的落實情況呈反向關系,即審計機關所形成的審計結果報告和專項報告越多,移送處理人員落實整改的比例反而會降低。原因在于審計機關提交的審計結果報告越多,往往反映出審計查處的移送處理人員問題越多,但因為審計機關接受本級政府的領導,獨立性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審計過程中查出的問題向上匯報后,在后續的整改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政府機關和相關部門的“干擾”,增大了審計整改過程中落實移送處理人員的阻力,使得移送處理落實的比例反而降低。上述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國地方審計機關的地位和審計模式的限制。地方審計機關隸屬于行政部門管理,使得國家審計的獨立性受到了挑戰,在審計整改過程中,尤其是移送處理人員在落實過程中,由于涉及到相關人員的處理問責,觸及了相關人員的利益,審計整改阻力較大。此外,審計機關不具備對移送處理人員進行強制執行的權力,對于相關人員在移交給其他部門之后對后續的處理情況難以掌控,這也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
模型3中,媒體關注(Media)和審計公告(Notice)都在10%的水平上顯著,人大對審計的需求(For)和審計機關向上提交的審計報告(Report)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
媒體關注(Media)的相關系數為正,說明新聞媒體對于審計情況的報道會提升被審計單位對于審計建議的采納比例,假設2得以證明。媒體監督作為國家審計外部監督的主要力量,通過新聞報道發揮議程設置的運行機制,掀起社會輿論壓力,對被審計單位的持續整改工作、長效機制的完善產生了正向的推動作用,這種預防性審計整改的效果更為深遠持久,也是解決“屢審屢犯”尷尬局面的關鍵。
審計公告(Notice)的系數也為正,證實了假設3,說明地方審計機關對外公告越多,審計建議的采納效果越好。與媒體關注類似,審計公告的傳播也是通過向公眾公開審計結果,在信號傳遞的作用機制和議程設置的實現模式下,調動公眾對于審計的關注和監督,提升審計整改效率。
人大對審計的需求(For)與審計建議采納比例呈正相關關系,假設4得證,說明人大對于審計的需求越高,審計建議的采納情況越好。人大作為我國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負責人由人大選舉產生,受人大監督,與人大形成決定與執行的關系,無論是審計機關還是被審計單位都屬于行政機關的職能部門范疇,人大對于審計的需求越多說明審計在人大發揮監督作用中的貢獻越大,人大的監督包括可以促使被審計單位尤其是行政機關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對審計建議的采納恰恰可以促進被審計單位體制機制的完善,因此,人大對于審計的需求越多,被審計單位對于審計建議的采納比例越高,被審計單位建立長效機制的執行情況也就越好。
審計報告(Report)提交數量與審計整改效果中審計建議的采納比例也呈正相關關系,假設5得以證明。這說明,審計機關提交的審計報告和專項報告越多,審計建議被采納的整改效果越好。由于被審計單位隸屬于本級政府領導,反映出的眾多問題在政府機關的監督和指示下,整改效果會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不涉及具體金額和人員移送的制度建設問題,由于不牽涉具體的人員和財產,在審計整改過程中阻力較小,所以審計建議采納的整改效果會更好。
此外,控制變量中人口數(POP)和地區生產總值(GDP)也分別通過了10%和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人口數較多的地區審計建議采納比例較低,可能是由于人口較多,行政機關的工作量較大,管理難度較高,審計建議采納和制度的完善所面臨的阻力也較大;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審計建議的采納相對較多,相關制度的完善程度也更高,說明經濟水平越高的地區,政府的管理水平也相對較高,政府更加注重預防性整改,以促進地區經濟長期穩定增長。
對審計整改金額的穩健性檢驗通過更換度量方式進行。審計整改金額三個變量Bartlett球型檢驗的P值為0.009,說明變量中的線性關系較為顯著,可進行因子分析。通過因子分析法對已上繳財政資金比例、已歸還原渠道資金比例、已調賬處理資金比例三個變量提取公共因子,對審計整改金額的效果進行衡量。從表5第一列可以看出,在經過更換審計整改問題金額變量后,回歸分析結果與前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表5 穩健性分析結果表
在模型2中,采用工具變量法保證結果的穩健性,減少內生性對結果的影響。參考黃俊、郭照蕊(2014)和池國華、楊金(2018)等的方法,將目標年度目標地區的報紙張數作為變量工具,采用GMM方法進行估計。不同地區不同年度的報紙數量與當地報紙對審計的報道數量相關,與其他解釋變量嚴格外生,因此,將地區的報紙總張數作為工具變量,符合工具變量的定義。其中地區印刷報紙總張數的數據通過《中國統計年鑒》獲得。表5第二列得到的回歸結果與前述模型2的結果一致。
在模型3中,通過更換媒體關注度量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本文參考Teoh and Wong(1993)、池國華、楊金(2018)等的研究方法,將各地區各年度總的媒體報道取中位數進行重新賦值,低于中位數賦值0,高于中位數賦值1,用來消除可能存在的非線性情況。
觀察表5第三列可以發現與前述模型3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文根據收集的2008—2016年審計整改相關數據,研究影響審計整改的因素,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第一,媒體關注與審計查出問題金額的整改負相關,可能是由于應整改問題金額的增加導致審計整改內容增多,媒體報道對于移送處理人員的落實情況和審計建議的采納情況都產生了正向影響作用,說明媒體關注強化了外部監督,提升了這兩方面的審計整改效果。第二,審計公告對于審計查出問題金額的整改和審計建議的采納都有積極作用,這反映出審計公告能夠調動公眾對審計整改的關注,促進審計整改效果的提升。第三,人大對審計的需求與審計整改中審計建議的采納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人大對于審計信息的關注提升了審計整改效果,迫使被審計單位完善整改長效治理機制。第四,審計機關上報的審計報告和專項報告與移送處理人員的落實情況負相關,可能是由于向政府機關的審計報告使得移送處理人員的落實工作阻力增加,而審計機關上報的審計報告和專項報告與審計建議的采納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向行政機關的審計報告引起了行政機關的重視,完善了相關體制機制,促進了行政機關內部制度建設工作。
針對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相關建議,以期進一步提升審計整改效果,充分發揮國家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重視社會治理參與。在審計整改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媒體的監督作用。媒體通過廣泛的報道,一方面傳遞了大量審計結果信息,增強了國家審計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放大了公眾對于審計整改情況的訴求,通過媒體報道所形成的公眾對于某一審計問題的持續關注,使得審計機關和被審計單位壓力倍增,且這種壓力最后會轉化為審計整改的動力,從而提升審計整改效果。在日常的審計工作中,審計機關應建立與媒體的聯動機制,對于審計結果和審計整改情況進行及時的公開,通過新聞發布會、機關網站、報紙、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時公開信息,通過獲得媒體的廣泛關注,進而調動公眾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參與審計整改過程,提升審計整改效果。
第二,完善審計整改信息公告機制。由于審計整改公告制度的起步較晚,面臨著諸如審計整改內容有限、覆蓋面窄、數量少等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審計整改公告在提升審計整改效果方面的作用,也為了保障公眾通過審計整改公告了解審計整改情況的知情權,提升公眾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應對審計整改公告制度進行進一步完善。對于審計整改公告的內容和格式、審計整改涉及的數據來源與統計口徑、審計整改公告發布的時間、審計整改公告發布的數量等內容進行明確規范,方便審計整改信息使用者了解具體的審計整改情況,對審計整改工作形成有效的監督。
第三,強化人大對于審計的監督工作。在審計查出問題資金的整改方面,應進一步加強人大對于財政預算監督的審批職能。減少財政撥款和補貼不僅僅是對當期審計出的問題進行糾正,同時也發揮著一定的懲處作用。目前,對于問題資金的整改屬于事后整改范疇,只能通過上繳國庫、補繳稅款、結轉結余等方式對已經發現的資金問題進行改正,由于缺乏懲治措施,不足以產生威懾力,難以避免日后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建議通過減少財政撥款的方式,對發現問題的被審計單位的行為進行約束,提升審計整改效果。我國各級人大對于地區經濟計劃、預算、執行情況具有審查和批準的權力,因此可以在財政預算審批過程中,對于審計發現問題較為嚴重或整改效果較差、“屢審屢犯”的單位,采取減少甚至停止財政撥款的方式進行懲處,以此發揮威懾作用,提升審計查出問題資金的整改效果。
第四,完善審計整改體系建設。在我國目前實行的行政型審計體制模式下,應當進一步提升審計機關在審計整改過程中的獨立性,探索適應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目標的國家審計體系。審計機關的上級部門和同級政府要充分重視審計機關提交的審計報告和專項報告,上級審計機關要不斷加強對審計整改工作的監督和業務指導,政府和被審計單位主管部門應及時督促、檢查審計整改工作的落實情況,審計機關應建立審計整改檢查機制,不定期進行審計整改“回頭看”檢查,將審計整改檢查常態化。依托上報的審計報告和專項報告,在行政機關內部形成審計結果通報制度,增強審計結果通報的透明度和時效性,形成上級審計機關、政府部門等多方監督合力,提升審計整改效果。
應當看到,能對審計整改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眾多,如何識別這些因素,進一步發掘這些因素產生作用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是提升審計整改效果,增強審計權威性,發揮審計監督職能,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