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利(副教授/博士)高依曉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焦作 4540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次提及創新,創新已成為驅動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影響企業創新投資的眾多因素中,已有文獻大多直接研究管理層能力、管理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等對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而較少關注管理層過度自信與創新投資的關系以及內部控制對二者的影響。事實上,管理層過度自信和內部控制對企業創新投資有著很大的影響,其中管理層過度自信代表著管理層的心理特征,指管理層對自己的判斷和能力過于自信,會高估未來的收益或者低估可能的風險,從而做出認知與判斷有偏差的決策;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緊密相關,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提高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提升決策效率,識別及評估企業所面臨的內部和外部風險,明確責任,提高效率和效益。基于此,本文以2014—2019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將管理層過度自信、內部控制與企業創新投資納入同一研究框架。
與現有研究文獻相比,本文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拓展了管理層過度自信、內部控制與企業創新投資等方面的研究,為管理層過度自信影響企業的創新投資提供了實證證據,關注了內部控制在管理層過度自信中的作用和價值。第二,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促進企業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新發展理念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企業通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來塑造發展的新優勢,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探究影響企業創新投資的因素有助于促進企業創新投資,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隨著行為經濟學、心理學以及財務會計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人們開始將管理層特征和財務會計學科結合分析。一方面,學術界開始研究管理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和企業決策之間的關系。例如,劉靜和楊中軍(2016)從融資約束的視角研究了管理層背景特征對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1]。王國明(2017)從管理者的平均年齡、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任職期限研究其與上市公司投資水平的關系[2]。另一方面,學術界也從管理層心理特征來研究其與企業決策、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李詩田和邱偉年(2016)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制造行業和信息技術行業,存在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將會有更高的創新投入強度和更低的創新投入效率[3]。Kang(2019)等的研究結果表明,過度自信的CEO會增加研發支出,增強企業的可持續性[4]。黃新建和李孟珂(2020)從民營企業的角度研究發現,管理層過度自信能促進大股東股權質押效應,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水平[5]。但是,管理層過度自信也可能會造成消極的影響,不利于企業財務和會計穩定性。潘前進和李曉楠(2016)認為,自信程度過高的管理者會導致公司過度投資,不利于企業創新投資[6]。由此可見,管理層過度自信這一特征會對企業創新投資和行為決策產生重要影響。
管理層是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的核心,對建設和實施內部控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過度自信的管理層來說,其個人意愿和動機對企業內部控制起著關鍵作用。第一,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引起的經濟后果來說,高管會因為自身利益的驅使去干預企業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短期而言,對企業影響不大,但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會使企業的權益成本和債務成本大幅增加。王俊韡(2020)[7]的研究支持上述觀點。第二,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響來說,對于自信程度更高的管理層,公司更可能會增加對內控缺陷嚴重程度的識別,從而減少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這和許寧寧(2019)[8]的研究結論一致。但是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制度往往意味著過于嚴苛的人員考核及評價標準,會要求管理者承擔更高的風險,而管理者往往會因不愿意承擔高風險而減少創新活動。路媛媛(2018)的研究表明,自信程度高的管理者會降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質量,尤其是在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大規模企業[9]。第三,從內部控制自身的建設和完善來說,李虹、王瑞珂和許寧寧(2017)的研究結果證明,過度自信的管理層對企業的預期會更加樂觀,從而更加關注且傾向于減少內部控制缺陷[10]。通過梳理資料可知,過度自信的管理層會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
查閱國內外關于內部控制和企業創新關系的資料,SI?MONS(1995)較早提出了“內部控制促進論”,而KAPLAN(1996)較早提出了“內部控制悖論”,從此相關學者開始從不同作用途徑來研究內部控制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一方面,部分學者從產出效率的視角來研究內部控制和企業創新。鄒亞茹(2018)[11]的研究結果表明,內部控制通過風險評估、相關監督與治理機制選擇高質量投資項目,提高企業的創新產出。王亞男和戴文濤(2019)[12]、李瑛玫和史琦(2019)[13]的研究結論都支持“內部控制促進論”,認為內部控制會對企業創新產生顯著的推動作用,因為高質量的內部控制體系會提高投資清晰化程度和組織規劃整體化程度,所以內部控制會促進企業創新投資。另一方面,部分學者從代理問題、信息不對稱和融資約束的角度探究內部控制對企業創新的影響。鐘凱、呂潔和程小可(2016)[14]、張亞洲(2020)[15]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內部控制可以從財務融資角度和債務融資成本角度增加企業的創新投資強度和提升企業價值。此外,劉曉慧和王愛國(2020)的研究認為,能力越強的管理層,企業的創新效率會越高,而嚴格的內部控制會抑制二者之間的影響,尤其在非國有企業[16]。
過度自信源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指管理層過高估計了自身的能力和私人信息的準確性。當管理層過度自信時,管理層會按照一種非理性的行為準則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也會按照一種理性的行為準則去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國外學者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高層梯隊理論”,認為管理者的特征會影響他們的戰略選擇,進而影響企業的行為。過度自信的管理層容易產生一種樂觀的心理,他們通常以為可以左右自己的行為措施帶來的結果,高估有利事件發生的概率,低估不利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第一,企業創新活動具有長期性,在創新過程中可能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這就需要管理層有過硬的心理素質,能以發展的長遠目光看待問題。這意味著過度自信的管理層在企業創新活動中可能高估創新項目帶來的收益,低估創新項目帶來的風險,從而有助于推進創新項目的運行,促進企業的創新投資。第二,因為在創新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創新失敗的后果,如果失敗,管理層可能會面臨解雇,而過度自信的管理層心理承受能力強,抗風險能力強,他們認為高風險伴隨著高收益,往往更傾向于創新投資。第三,過度自信的管理層會非常認可自身的管理能力,而這種能力會向外界傳遞一種企業利好的信息,外界投資者會更愿意購買公司的股票或投資公司的項目等,這會增加企業用于創新投資的資金投入,從而促進企業的創新投資[17]。第四,過度自信的管理層會更加具有冒險精神,愿意挑戰新項目,他們期望通過創新項目的成功來證明自己,所以過度自信的管理層往往會選擇更加復雜和更加具有挑戰性的創新項目,以達到證明自身價值的目的。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設1:
H1: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企業的創新投資顯著正相關。
內部控制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有效的內控機制能降低企業內外部經營風險,確保企業資產的安全。但是不同企業在內控實施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如果企業有比較健全的內部控制,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業運行有效;如果企業內部控制存在薄弱環節或缺陷,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管理。企業能夠良好地運營離不開管理層的管理和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Ashbaugh-Skaife H(2008)認為,影響內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包括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和交易活動的復雜程度。管理層對企業財務報告的質量負有重大責任,而過度自信的管理層會認為其自身能力高于一般人,能更好地處理突發的交易活動問題,所以會更容易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在社會公眾的監督下,管理層為了維護企業形象和自身業績,會提高企業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降低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在兩權分離下,具有控制權的管理層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中有著決定性影響,管理層過度自信會影響企業的內部控制披露,所以態度積極的管理層能使企業的內部控制更有效[18]。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設2:
H2: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顯著正相關。
200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要求在公司層面設計和執行內部控制。2008年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內部控制提出了更為詳細的要求,確定了我國內部控制的基礎框架。構成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五大要素分別是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內部環境能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運轉,使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各司其職,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提高企業創新投資。風險評估能發現潛在風險并及時處理,從而降低創新過程中的投資風險,可以通過風險預警系統,評估創新項目的風險,采取必要的防范手段。控制活動能夠控制創新過程的決策,減少不必要的審批流程,加強創新過程的安全性,促進企業創新投資。信息與溝通能加強企業內外部的信息溝通,了解外部市場的創新狀況,強化企業內部的信息傳遞,保證企業創新活動順利進行。內部監督能夠監控企業各個過程的創新活動,合理利用企業創新資源,減少浪費,提高企業創新投資。總的來說,實施內部控制能對企業管理層面產生重要影響,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對企業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整,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當企業擁有較高的會計信息質量時,投資者能更加真實地了解企業信息,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最終增加企業的創新投資金額和加快提升企業價值[19]。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設3:
H3: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促進企業的創新投資。
中介作用是近年來使用較廣泛的一種研究方法。根據委托代理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管理層過度自信會產生“優于平均效應”的心理偏差,能夠減少委托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從而管理層更愿意進行風險投資,加大研發投入。管理層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制定者,會直接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而內部控制作為一種治理機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管理層。過度自信的管理層能及時調整內部控制缺陷,靈活面對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為企業營造一種適合創新投資的氛圍,從而加快企業創新投資的進度。嚴格執行內部控制能提升企業運營效率,規范流程,監督各部門運營,防范企業風險,以及保證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為企業的經營和投資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增加企業的戰略性投資決策,從而提高企業的創新投資。管理層過度自信能直接推動企業的創新投資,內部控制又影響具有自信的管理層和企業的創新投資。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設4:
H4:內部控制在管理層過度自信和企業創新投資之間發揮著重要的中介作用。
本文以2014—2019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樣本,其中內部控制指數來自迪博內控信息披露指數庫,其他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對于初始數據,本文刪除了金融類上市公司,ST、*ST公司,以及數據不完整的公司,最終得到11 832條樣本數據。為了消除異常值的影響,本文對非虛擬變量進行1%的縮尾處理。本文主要使用Excel和Stata 15進行數據整理。
1.被解釋變量。本文選用企業創新投入指標來表示企業的創新投資水平。參考徐欣和唐清泉(2010)[20]的方法,本文以企業當年研發投入數額和期末總資產的比值(Inno?vate)來衡量企業創新投資。進行穩健性分析時,基于數據的可得性,選擇企業當年研發投入數額和營業收入的比值(R&D)來反映企業創新投資。
2.解釋變量。
(1)本文參考Malmendier and Taylor(2015)[21]的研究方法,選擇管理層持股數量的變動情況作為管理層過度自信的代理變量。具體做法是將管理層的年末持股數量除以年初持股數量,若這兩者的比值大于1,則表明管理層過度自信,CON取值為1,否則將CON賦值為0。另外,在進行穩健性分析時,本文參照Barros and Silveira(2008)[22]的做法,將管理層在企業中所處的地位與擁有的權力作為衡量其過度自信特征的另一個代理變量。具體做法是以企業中的CEO是否兼任董事長作為判斷標準,將CEO兼任董事長看作是過度自信,令DUAL取值為1;將不擔任雙重職務的管理層看作是正常的,令DUAL取值為1。
(2)本文采用深圳迪博公司設計的“迪博內部控制指數”來衡量內部控制有效性。該指標越高,內部控制有效性就越好。考慮到相關指標的滯后性,所以本文選擇了滯后一期(2013—2018年)的內部控制指數取自然對數(IC)來反映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
3.控制變量。本文借鑒了現有文獻的方法,選擇了如下控制變量:公司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資產收益率(ROA)、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貨幣資金持有量(Cash)、公司成長性(Growth)、董事會規模(Dir)、獨立董事比例(Ind)、產權性質(State)、年度(Year)、行業(Industry)。
變量具體定義見表1。

表1 變量具體定義
為了驗證假設1管理層過度自信對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本文構建模型(1):

為了驗證假設2管理層過度自信對內部控制的影響,本文構建模型(2):

參考溫忠麟等(2004)[23]的中介效應檢驗方法,為了驗證假設3內部控制對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和假設4內部控制在管理層過度自信和企業創新投資之間的中介作用,本文構建模型(3):

從表2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企業創新投資(Innovate)的最大值為0.100,最小值為8.06e-05,均值為0.0222,中位數為0.0189,說明樣本公司的創新投資差異不大,但是大部分樣本公司的企業創新投資數額偏小,仍有較多企業不重視創新。管理層過度自信(CON)的均值為0.328,標準差為0.469,說明樣本公司的管理層過度自信程度波動較大,部分樣本企業的管理層是較為自信的。內部控制(IC)的最大值為6.695,最小值為5.854,均值為6.480,標準差為0.117,中位數為6.499,說明樣本公司的內部控制波動較小,大部分樣本公司的內部控制較好,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比較重視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
從表3研究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各變量的相關系數較小,說明變量間不存在嚴重共線性。其中,在1%的置信水平上,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企業創新投資之間表現出顯著正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是0.065,表明自信程度越高的管理層,越能促進企業創新投資。在1%的置信水平上,內部控制與企業創新投資之間表現出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是0.045,表明內部控制程度越高的企業,越能促進企業創新投資。內部控制與管理層過度自信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67,表明管理層過度自信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

表3 各變量相關性檢驗結果
從下頁表4模型(1)的回歸結果來看,在1%的置信水平上,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企業創新投資的相關系數為0.001,表明管理層過度自信能夠促進企業創新投資,假設1得到了證實,即管理層過度自信和企業創新投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因為當管理層表現出過度自信時,他們能夠對靈活多變的外部環境、內部環境以及企業的需要做出果斷的決策,這對企業的創新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為了提高企業的創新投資,需要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價值創造能力。

表4 回歸結果分析
從模型(2)的回歸結果來看,管理層過度自信與內部控制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14,表明管理層過度自信能提高企業創新投資水平,假設2得到證實,即管理層過度自信與內部控制呈正相關關系。因為企業管理層有責任保障內部控制的執行落實,所以存在過度自信的管理層能夠解決公司內部控制的缺陷披露問題,從而提高所在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
從模型(3)的回歸結果來看,在1%的置信水平上,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企業創新投資之間表現出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是0.001;當置信水平為1%時,內部控制與企業創新投資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09,表明管理層過度自信和內部控制程度高的企業都能促進企業創新投資,假設1和假設3得到證實。內部控制較好的企業能夠以企業的整體利益為中心,積極履行職責,減少創新活動中不必要的環節,直接提高信息溝通效率以及降低代理成本,最終增強企業的創新投資能力。
根據中介效應檢驗的步驟,通過回歸分析可以看出,模型(1)中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企業創新投資顯著正相關,模型(2)中管理層過度自信與內部控制顯著正相關,模型(3)中管理層過度自信及內部控制與企業創新投資都顯著正相關。由此可以認為,內部控制在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企業創新投資中起到顯著中介效應,假設4得到證實,即管理層過度自信不僅直接影響企業創新投資,而且通過內部控制間接影響企業創新投資。因為存在過度自信的管理層更傾向于開展企業的創新活動,而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規范管理層對企業創新活動項目的推進和管理,有助于企業創新投資的提高。
為了保證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采取了更換主要變量的度量方法對上述實驗結果進行檢驗,增強研究結論的可靠性。首先,以企業研發投入和營業收入的比值(R&D)替代研發投入數額和期末總資產的比值(Innovate)來衡量企業創新投資,其他變量保持不變,回歸結果如表5穩健性檢驗1所示。其次,以CEO是否兼任董事長(DUAL)替代管理層的年末持股數量除以年初持股數量(CON)來衡量管理層過度自信,其他變量保持不變,回歸結果如表6穩健性檢驗2所示。

表5 穩健性檢驗1的回歸結果

表6 穩健性檢驗2的回歸結果
從表5和表6可以看出,所得出的檢驗結果均和前文一致,研究結論保持不變,都驗證了假設1、假設2、假設3和假設4,說明模型在替換企業創新投資和管理層過度自信的變量后結果仍然穩定,本文研究的結論具有可靠性。
本文基于2014—2019年的數據,選擇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企業創新投資之間的關系以及內部控制對二者關系的影響,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管理層過度自信與企業創新投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管理層越自信,企業的創新投資會越強;第二,管理層過度自信和內部控制之間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具有自信的管理層會使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全面提升;第三,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促進企業的創新投資;第四,內部控制通過中介作用影響管理層過度自信和企業創新投資,管理層過度自信也可以通過內控機制間接影響企業創新投資。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有效引導、監督和合理利用管理層過度自信等非理性行為。創新投資是服務于企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戰略選擇,有利于企業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培植核心競爭力,但同時創新投資也具有高風險性的特征。管理層過度自信在促進企業創新投資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過度自信的管理層更傾向于創新投資,為此,企業可以利用其優勢,提高企業的創新投資水平。但是,管理層過度自信并非程度越高越好,企業應在完善公司決策機制的基礎上,健全管理層的考評制度,多角度、多方面地測度、評價和監督管理層的非理性行為,合理、適度地利用管理層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活躍企業的創新活動,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第二,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實現企業內部決策流程的規范化,有效制衡管理層的權力,保障企業創新活動等各項決策的穩步實施。同時,要培養管理層的內部控制意識,優化內部控制機制,防范過度自信導致的管理層非理性行為偏差,保護管理層的創新熱情,倡導和培育積極主動創新的文化氛圍,促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