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娟(副教授)胡志利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順德 528300)
互聯網金融是大數據、云計算、信息通信技術向金融領域拓展形成的一種新興業態,具有信息更加對稱、資金配置邊際成本更低、金融服務效率更高的特點,有效地對應了小微企業碎片化融資需求,在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正進入規范發展期,互聯網金融將回歸普惠本質?,F有互聯網金融企業類別涵蓋P2P借貸、第三方支付、眾籌、電商金融、互聯網征信等多種業態。廣東省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根據第三方機構數據,無論是互聯網金融平臺數據,還是互聯網金融消費總量,廣東省都屬于全國的互聯網金融大省。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金融良好的發展趨勢及廣東省金融業發展基礎,為廣東小微企業融資成功開辟新路徑是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根據第三方支付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第三方支付交易總額約110.4萬億元,近五年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如圖1所示。

圖1 2014—2019年全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億元)
截至2019年11月,在全國255家授權的非銀行支付機構中,32家在廣東省注冊。支付寶平臺上廣東用戶的移動支付占比較去年提升了10%,河源、云浮、茂名等10個城市的占比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河源和云浮無線支付比為90%,占比最高。目前,支付寶、微信、銀聯等移動支付應用經過多年的發展,應用更為穩定成熟,功能日趨完善,用戶擔心的安全性問題大大改善。移動支付廠商構建了廣闊的應用場景,滲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用戶對移動支付的習慣性也越來越強。移動支付應用在用戶中的高使用率,為互聯網支付導入更大的用戶流量,傳統的線下廠家也紛紛借力支付業務的發展,在技術標準、使用體驗、應用場景上下功夫。目前,廣東省條碼支付成為最常使用的方式。
1.運營平臺數量及分布。2016年以來,P2P網絡貸款行業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網上貸款行業整合速度加快,平臺數量不斷減少。根據有關數據,截至2019年11月底,廣東省共有81家網貸平臺,僅次于北京,平臺數量比2018年底減少157家,全年無新增平臺。從年度平臺數量變化情況來看,2013年行業增長明顯起步,新上線平臺達51家,2014年、2015年行業年度新上線平臺分別高達168家、124家。2016年,隨著全國及地方網貸行業監管力度加強,行業競爭格局加速分化,平臺增長速度放慢,正常運行平臺數量持續下降。廣東省2014—2019年正常運營網貸平臺數如圖2所示。

圖2 廣東省2014—2019年正常運營網貸平臺數
從注冊資金規模來看,廣東網貸行業中等規模平臺(介于1 000萬元—5 000萬元)較為集中,占比達40%。其次為中等偏上平臺(介于5 000萬元—1億元),其數量占比達29.9%,而大型網貸平臺數量占比達25.7%,小型平臺數量相對較少,小于500萬元、介于500萬元—1 000萬元的平臺數量占比分別為1.7%、2.7%。
自2016年以來,隨著國家對網貸行業監管趨嚴,行業規范化發展明顯加強。從分月度統計數據來看,廣東省轉型及停業平臺數在2019年3月至8月達到最高,每月有大約15家網貸平臺轉型或停業,在10月與11月,這一現象有所改善,每月有兩個在線貸款平臺轉型或關閉。這表明,網貸平臺經過優勝劣汰競爭后,行業逐漸步入良性發展的階段。2018—2019年廣東省轉型或停業網貸平臺數見圖3。

圖3 2018—2019年廣東省轉型或停業網貸平臺數
2.成交額及貸款余額。截至2018年年底,廣東省網上貸款行業年累計交易額229.59億元,占全國在線貸款行業10 601.6億元總交易額的21.66%,成交額位于北京、上海之后。在網貸行業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近一年,廣東網貸月度成交金額持續下降。
從貸款余額方面來看,截至2018年底,廣東網貸行業貸款余額為2 303.14億元,占全國網貸行業貸款余額總量9 966億元的19.0%,較上年同期大幅上漲82.6%。2018年12月,廣東地區平臺的平均綜合利率為8.42%,比上個月上升0.11個百分點,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平均借入時間為7.83個月,比上個月縮短了0.74個月,低于業界平均水平。
3.交易人數及活躍程度。截至2019年11月,全國網絡貸款平臺上的借款人為1 386 600人,投資者為1 293 300人,與上月相比,總共減少了346 600人。其中,廣東網貸平臺借款人數28.93萬人,投資人數為27.85萬人,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8.17%和20.24%,分別排全國借款與投資人數的第三與第四,這說明廣東省網貸平臺總體人氣較旺。從近一年廣東省網貸平臺人氣狀況變動來看,在網貸規范發展政策環境下,網貸平臺投資人數與借款人數都在下降,并日趨接近。見圖4。

圖4 近一年廣東省網貸平臺投資人數與借款人數
4.收益水平及期限。截至2019年11月,網絡貸款行業的綜合收益率為9.38%,創近一年新低,環比下降0.11%,同比下降0.73%,廣東網貸行業收益率為8.93%,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11月,網貸行業平均借款期限為15.38個月,環比拉長0.88個月,同比拉長了0.31個月,廣東省網貸行業平均借款期限為11.43個月,比全國平均水平少近四個月。
2015年7月,廣東省金融辦制定了《廣東開展互聯網眾籌融資試點工作方案》,率先啟動了股權融資試點,并提出了科技眾籌、純互聯網運營等九種創新型眾籌模式。自2017年開始,由于互聯網金融熱度下降及政策監管趨嚴,眾籌平臺增量呈斷崖式下跌。據有關統計,截至2018年底,處于運營狀態的眾籌平臺,長久未發項目平臺171家,停業、轉型、跑路等問題平臺1 231家。在正常運營的眾籌平臺中,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型平臺最多,有55家,占比達35%;權益型平臺有51家,僅次于股權型平臺,占比32%;物權型平臺有23家,綜合型平臺有22家,均占14%;公益型平臺最少,僅有8家,占正常運營眾籌平臺總數的8%。與平臺表現相反,2018年上半年,眾籌成功與融資總額呈增加趨勢,物權型成功項目與融資額均超行業半數,而去股權型成功項目額與融資額均負增長,項目日趨多樣化,酒店、民宿、農業、影視成眾籌熱點。
截至2019年11月底,廣東省互聯網眾籌平臺累計上線數量達到102家,占全國數量接近25%,其中,互聯網商品眾籌平臺累計上線數量達34家,互聯網股權眾籌平臺累計上線數量達69家,分別占互聯網眾籌平臺整體比重的32.1%和65.1%。與全國行業增長趨緩一致,2018年,廣東省眾籌平臺僅一家新上線。目前,廣東省累計上線102家平臺中不足半數仍維持正常運營,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7家,同比下降34.2%。廣東省互聯網公益眾籌平臺目前正常運營僅?!膀v訊樂捐”。
從眾籌關注指數走勢來看,2018年,全國范圍內眾籌關注熱度不斷下降,全國日均關注度指數為1 74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廣東省日均關注度指數為45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眾籌行業吸引力不斷下降,眾籌平臺活躍程度急劇下降。
從眾籌成交額情況來看,《2018年中國眾籌指數運行快報》顯示,2018年全國眾籌成交額162.34億元,與去年相比下降了52.94%;認籌時間112.84天,與去年相比延長了68.17天;認籌成功率97.31%,與去年相比上升2.09個百分點。其中,2018年省份成交額上海市36.25億元、北京市35.44億元、廣東省24.57億元,分居前三名。
廣東省保險行業具有良好發展的基礎,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長期高于全國水平。2018年,全國平均保險密度4.22%,廣東省為4.7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八位。同期全國平均保險深度2 724元,廣東省保險深度4 176元,居全國第三位,僅次于北京市、上海市。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4年,互聯網保險經歷了爆發式增長,保費收入增長近20倍,2015年互聯網保險滲透率達到9.2%,然而從2016年開始,互聯網保險保費規模陷入停滯并開始減少,滲透率連年下滑,到2018年滲透率僅有5%,究其主要原因是受保險業政策影響,給互聯網保險行業帶來短期陣痛,但從長遠來看,政策調整后的互聯網保險行業將進入規范發展。截至2017年7月,全國經營互聯網保險的131家保險機構中,注冊地在廣東省的保險公司有17家,占比約為13%。
廣東省營造了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推動互聯網保險業發展,發布“省九條”大力推進全省保險行業的信息化、技術化。深圳市、廣州市也在全市層面發布相應政策促進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根據北京大學發布的互聯網保險指數,廣東省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保險行業保費收入最高的廣州市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自2012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6年達到49.3億元,比2015年增長約29.6%。
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融資對接本質上是資金供給方與需求方的對接,二者的結合能否實現瓦爾拉斯均衡取決于雙方發展水平及外部環境因素。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暴露一些風險和問題,如風控薄弱、人才缺乏等。從小微企業角度來看,小微企業本身業務經營不穩定,風險較大,一些小微企業對互聯網金融并不熟悉。從外部環境來看,二者對接存在征信體系不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缺失、大數據應用不深入等障礙。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互聯網金融未能充分發揮服務小微企業融資的功效。
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亂象叢生,非法集資、違規交易等非法金融活動屢見不鮮,互聯網金融公司自2011年以來,累計停業及有問題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達到1 896家,其中2011年3家、2012年2家、2013年61家、2014年234家、2015年803家、2016年到2018年已出現793家問題公司,其中11月新增42家,是2012年全年停業金融平臺的21倍。網貸行業已進入規范發展期。而眾籌行業也正處于洗牌期,一半以上的眾籌平臺退出行業。處于經濟發展前沿的廣東省互聯網金融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從互聯網金融機構內部風控機制、人才條件等方面不難發現廣東省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防風險能力較弱,企業運營管理水平一般。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正向金融科技公司轉型。
盡管理論研究表明互聯網金融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具有重要作用,但實際調研顯示,小微企業通過互聯網金融融資意愿不強。課題組走訪了100多家企業,對小微企業利用互聯網金融融資情況進行調研,根據調研數據,僅有31%的企業嘗試過通過互聯網金融融資,而有69%的企業未嘗試過通過互聯網金融融資。進一步地,課題組對未嘗試利用互聯網金融融資的企業進行了訪談,結果顯示,小微企業不愿意通過互聯網金融渠道融資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小微企業存在思維慣性,習慣在實體市場融資,認為虛擬市場融資具有較大風險,而采取消極回避態度,不愿意嘗試網絡融資新方式。其二,小微企業對網絡借貸的信任程度較低。一些企業雖然能接受互聯網金融融資,但對網絡信息安全沒有信心,擔心信息泄密風險。特別是近年來,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風險事故頻發,這導致小微企業對互聯網金融的信任程度低,擔心發生以網絡借貸為名進行詐騙等行為。其三,互聯網金融融資相對于銀行借貸而言,盡管效率高,融資速度快,但融資成本也較高,超出了部分小微企業的承受范圍,這也使得一些小微企業不愿意采用互聯網金融渠道進行融資。此外,還有一些小微企業盡管有意在互聯網融資,但由于其運營模式比較傳統,缺乏網絡數據記錄,也難以獲取網絡資金支持。
與此同時,并不是所有的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融資的小微企業都能獲得資金,根據本文調查數據,僅有63.5%的企業成功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得資金,而有36.5%的企業融資失敗。進一步地,課題組對小微企業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融資失敗的原因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企業經營效益低因素占比最大,為33.33%,分別有25%和16.67%的企業由于信用等級低和所處行業不景氣無法從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得資金,此外,還有25%的企業由于借款期限過長或借款金額大的原因無法成功地從互聯網金融平臺融資,這說明,小微企業要想成功從互聯網金融平臺融資,首先要提升自身經營實力。
從理論上來講,互聯網金融能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然而,我國網絡借貸市場的現實狀況卻并不令人樂觀。《2016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網絡貸款的綜合收益率為10.98%,并不完全包括P2P借款人的全部融資成本,除了向投資者支付的利息成本,P2P借款人還要承擔平臺費、管理費、擔保費等非利息費用。融資者資信不透明使P2P網貸融資的非利息費用高企,大幅推高了P2P融資者的實際融資成本。造成網貸平臺利率偏高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平臺獲客成本增高。由于互聯網金融平臺激增,行業競爭加劇,獲得一名投資用戶的成本增加,行業平均利潤率下降。另一方面,銀行審核、放貸、管控等流程已經形成成熟的系統,再加上本身權限極高能夠輕松查到貸款人各項信息,風控成本低了很多。網貸平臺仍處于發展階段,除了需要聘請大量風控人員對貸款進行審核外,獲取貸款人詳細資料需要接入央行等征信系統,成本自然上升。此外,網貸平臺主要面向的是中低階層,對貸款人的各方面要求比銀行要低,從而網貸平臺貸款違約風險較高。
大數據是互聯網金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關鍵所在。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盡管近期央行同意互聯網金融接入人行征信系統,但互聯網金融掌握的數據依然有限。當前,征信市場不發達,政府存量數據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市場化的征信機構數量少、數據采集能力弱,互聯網金融公司很難獲取外部數據支持,主要通過網絡歷史數據獲取借款者信息,電商類公司由于通過網絡運營,其經營信息記錄在網絡上都會留下痕跡,因而獲取互聯網金融資金支持相對容易。而對于其他類型的小微企業來說,大多數小微企業在線下運營,資金轉賬也主要通過銀行達成,很少使用互聯網支付手段進行企業交易往來,互聯網金融對這類企業的資金支持有限。征信體系的不健全在給互聯網金融機構運營帶來困難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一些信用不佳的借款人向多家互聯網金融機構重復借貸,信用風險由此滋生,由于缺乏大數據支撐,互聯網借貸市場變成了檸檬市場,次貸風險不斷累積,危害區域金融安全。與此同時,由于缺乏信用監管機制,互聯網金融機構異化為信用風險制造者,一些平臺運營者違規經營、非法集資,嚴重破壞互聯網金融生態。
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是控制風險、化解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有效工具。雖然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應用已經有成功的案例,但其成功應用多集中于一些互聯網企業。而新型互聯網金融機構與傳統金融機構缺乏大數據應用條件,面臨著可參考的大數據模型稀少、大數據硬件設備昂貴、云端數據資源共享有限、缺乏大數據人才等多方面挑戰。在法律依據和監管方面,大數據應用也面臨著相對應的法律法規較少、監管部門不明確、犯罪成本較低等問題;在數據信息共享過程中,又面臨涉嫌侵犯公民隱私權的指控。此外,我國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個人金融數據很難統計,也制約了大數據的應用。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應用普及、實體經濟變革和金融服務創新三者共同促進下產生的新興金融形式,在發展過程中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風險意識不強,法律意識淡漠,甚至部分機構和從業者假借互聯網金融之名,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在社會上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互聯網金融行業如何建立健全聲譽機制,切實做到為廣大的中小企業和廣大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投融資渠道,是一個重大課題。
1.加強行業自律和規范。廣東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在國家相關金融法規、政策和制度下,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等行業協會、機構力量,制定本省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具體標準與準入細則;發布互聯網金融自律公約,強化典型示范引領;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考評與審核和金融風險披露,特別是對于新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如ICO、STO融資風險進行警示。此外,加強投資者教育,使投資者能正確認識互聯網金融,合理利用互聯網金融工具進行投融資。
2.強化互聯網金融外部監管?;ヂ摼W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模式,涉及信息技術、金融監管、企業管理等多個行業,需要這些領域的緊密結合和無縫鏈接。首先,要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制,堅持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相結合,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結合,明確監管主體責任,合理賦權,使互聯網金融在監管框架下健康運營。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制定行業運營標準規范,加強信息披露,增強互聯網金融機構合規自覺性。依托社會公眾監督的力量,鼓勵群眾監督、舉報,使違規互聯網金融企業或業務無處藏身并能及時管控。
3.完善互聯網金融準入與退出機制。嚴把互聯網金融準入關,提高準入門檻,對互聯網金融機構資質進行嚴格審核。加強現有互聯網金融機構內控制度建設,建立定期考核與退出機制,及時清理違規運營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使其退出金融市場,探索建立第三方接管制度及機構保證金制度,扼制互聯網金融風險蔓延擴散勢頭。
1.鼓勵互聯網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在嚴格控制行業融資風險的基礎上,鼓勵互聯網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進行客戶信用評價,積極發展互聯網征信機構,鼓勵現有的征信機構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基礎上與相關部門合作共享信用數據。依托廣東金融高新區現有基礎和優勢,加快互聯網金融人才、技術及信息等要素集聚,鼓勵和引導金融人才創業創新。支持現有金融機構進行引入金融科技,創新金融產品,深化小微企業服務內容。
2.扶持先進,對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力度較大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給予獎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合理評估互聯網金融企業社會效益與經營風險,獎優罰劣,對有效發揮互聯網金融優勢、推動地區小微企業發展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獎勵與補貼,扶持其加快發展,研究設立專項基金,對切實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一定額度的風險補貼和業務增量補貼。
3.探索建立區域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資產迅速累積,客觀上需要建立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機制與風險控制機制。區域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的建立有利于促進互聯網金融非標資產的流動,構建靈活、高效、安全的資金募集形態,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良性發展,形成對資本市場有益的補充。探索建立區域在線應收賬款交易市場,推進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證券化交易,盤活存量資產,助解小微企業融資困難。
1.搭建平臺,推動小微企業和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對接交流。加強小微企業互聯網金融融資教育,引導互聯網金融機構積極為小微企業提供各種形式的培訓、咨詢等體驗式服務,讓企業更加了解互聯網金融的使用范圍、流程及要求,從而讓更多小微企業真正使用互聯網金融并享受其帶來的便利、實惠和高效;引導互聯網金融機構從客戶角度出發,進一步注重產品和服務的用戶交互設計,充分了解客戶需求,注重客戶體驗,吸引更多的小微企業融資業務。加強投資者教育,提高居民風險防范意識,引導消費者合理認識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收益與風險,以良好的心態獲取互聯網金融服務。
2.建立互聯網金融企業財務數據信息審計與項目信息的披露機制,細分行業的數據統計分析系統,明確信息披露的內容、頻率及范圍,加強互聯網金融從業結構備案與管理,特別是強化對跨地域經營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備案與管理。定期披露互聯網金融機構營運與風險信息,引入獨立評級機構,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機構與產品的信用評級,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風險認知與風險管理能力的評估,加強信用風險警示,促進信息的合理流動,提高交易的效率。
3.健全政府部門互聯網金融數據統計與監測機制。建立互聯網金融統計制度,科學反映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狀況。建議由金融辦等主管部門牽頭,加強區域互聯網金融機構、業務量及不良貸款率等風險點的統計,明確統計業務操作規范、數據共享范圍及相關部門的權利與責任,集中統一采集互聯網金融數據,定期發布互聯網金融報告。
1.整合各類信息平臺,建設金融大數據系統。依托政府資源,整合各類要素交易平臺、融資擔保公司、電子社交平臺的用戶交易記錄與付款記錄數據,加強數據的互通共享,探索建立金融大數據系統,加強數據的維護與更新,強化數據提供者責任,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強大的后臺支持。
2.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加強信息技術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建立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技術標準,加強信息安全風險監測與預防,指導企業信息安全建設、規范行業自律。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建立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公共服務平臺啟動,整合情報系統、在線測評、實時觀測以及各類個性化安全服務,建立行業信息安全共享和漏洞解決機制,提升廣東金融信息行業的風險防范能力。
3.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動征信市場化進程,引入海內外大型民間征信與信用評級公司,民間征信機構依托互聯網數據積累和大數據技術,引進先進征信技術與管理經驗,鼓勵民間資金進入征信市場,建立市場主體多元、信息全覆蓋的征信體系。探索建立互聯網征信服務平臺,建立信息交流與共享機制,增強信息透明度,健全失信懲戒機制,營造“不想失信、不敢失信”的市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