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琳
(重慶市巫溪縣委黨校,重慶 巫溪 405809)
1.1 生態產品的內涵及特點。“生態產品”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核心理念。生態產品是指生態系統為了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而提供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供給服務類產品,如木材、水產品、中草藥、植物的果實種子等。
二是調節服務類產品,如通過水涵養、水凈化、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提供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
三是文化服務類產品,如休閑旅游、景觀價值等。生態產品的特點:一是不同區域、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對生態產品需求不同。二是生態產品具有諸多特性。
1.2 生態產品的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生態產品的屬性特征,決定了生態產品既有生態價值,也有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是經濟價值存在的基礎。生態產品之于人類,首先在于其具有生態價值,然后才可能產生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是經濟價值存在的基礎,經濟價值必須依附于生態價值而存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是對生態產品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關系的最好詮釋。保護和提高生態產品的生態價值,才能實現持續開發和創造其經濟價值。只有生態價值的存在和提高,經濟價值才能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在、金山銀山就存在。
1.3 生態產品與生態價值的關系。生態價值同生態產品的關系是多維交互關系,不是一對一對應關系,同空間區位、價值觀、社會需求、技術發展、管理水平密切相關。生態價值的不同載體可以轉化為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發揮不同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生態價值轉化為生態產品是有限度的,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生態價值具有產品的復合性,通過生態價值的多重產品轉化,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1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及其機制尚需探索。重慶市要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重點是要依靠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生態產品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構建市場交易體系等途徑,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并實現價值。然而,如何恰當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該如何制定并調配合適的政策工具以最大化發揮有限財政資金的效用、市場機制能發揮多大作用以及該如何發揮作用等,都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上的重要問題,仍需不斷探索。
2.2 人才和資金投入不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所依賴的資源確權登記、資產核算、價值評估、交易市場建設等,需要大量的測量計量設施、檢驗設施、技術設施、統計監測設備以及平臺系統,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與此同時,伴隨大量新技術的應用,對高技能、多學科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加。如:生態資產核算工作需要涉及資源環境生態、經濟、統計以及信息技術等專業背景,生態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工作需要涉及地理信息、遙感等專業技術背景。目前,重慶市資金投入和人才供給的不足,嚴重制約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進度。
2.3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重慶尚未針對“生態+”產業、生態產品等形成系統的政策支持體系,現行相關領域的財稅、投資、金融、土地、產業等政策多是圍繞環境保護主題展開,且多是方向性和籠統性的規定,缺乏細化的政策路徑設計;專項財政投入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適宜產業發展等的支持力度明顯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3.1 把握國家政策走向,加快生態資源交易平臺建設。第一,推動建立全市水權交易平臺。建立水權交易市場,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從而不斷提高全市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是明確初始產權。重慶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地理水文和社會經濟條件存在明顯差異,因而在初始產權確定時,因特別考慮農民和落后區縣的水權利益。
二是建立水權交易登記制度。明確規定水權交易登記規則,交易登記制度有利于相關部門合理地引導全市水權交易,防止水權交易對第三方和環境造成損失。
三是建立水權交易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水資源交易范圍,以及在水權交易中如何保護第三方的利益,防止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等。
第二,持續優化排污權交易平臺建設。
一是持續完善技術支撐和監測體系,建立排污指標全過程管理體系。只有保證監測數據真實、及時、可靠才能合理、準確地核算污染物的排放總量,為總量控制的實施提供科學和公正的依據。
二是強化排污權交易后續監管,嚴格落實環境違法處罰。鑒于排污權交易過程中后續監管難的普遍問題,全市應不斷強化排污權交易后續監管與違法處罰的落實。
三是擴大交易范圍,提高市場流動性。目前全市排污權交易以市內交易為主,跨區域、跨省交易較少,因此應加強與其他省份,尤其是四川等周邊省份的溝通交流,拓寬排污權交易市場。
第三,繼續完善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建設。
一是進一步完善全市碳市場交易制度體系。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的基礎上,持續推動碳交易立法進程,完善碳排放核查、登記結算等政策標準制定,為全市碳市場管理方、市場主體的權益提供足夠的保障。
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減排功能。持續提高全市碳市場的運行效率,發揮碳市場對于推動溫室氣體減排、降低減排成本的重要作用,在納入發電行業的基礎上,有序將鋼鐵、水泥等其他重點排放行業納入全市碳市場交易范疇,擴大全市碳市場覆蓋范圍。
三是持續健全市場流通環境。在保證市場秩序穩定的前提下,在現有配額的基礎上逐步豐富市場工具類型,滿足不同的市場主體多樣化的需求,增大交易策略選擇空間。
3.2 以“山水林田湖草”為生態本底推進生態產業化。第一,念好“山字經”,重點依托我市高品位的山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構建立體化“山地經濟”新格局。
一是充分利用自然饋贈的生態高地,在不破壞山地本底特色前提下,重點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打造特色柑橘、檸檬、榨菜、中藥材等,走突出特色、集聚集約、綠色生態、增收增效的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路子。
二是精致開發山地旅游資源,精致打造魅力山景,避免重模仿、輕創作的做法,提高山地旅游資源在游客心中的感知度(洪崖洞、立體交通、魔幻山城)。
三是重點開發山地康養資源,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綜合美感和美麗村莊的人文資源,建成一批“有亮點、顯品牌、成規模”的康養品牌。
四是做特做優山地特色農產品品牌,從注重數量向注重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把產量做成產值、把產值做成收入;借助農村電商、品牌推廣等方式,建立山區特色農林產品與市場對接;用“洋”的方式傳播“土”的味道,推介特色突出、優勢明顯、品牌效應強的土特農產品從“小山溝”走向“大市場”。
第二,做好“水文章”,重點依托我市“秀水”特色生態資源,因勢利導構建多樣性水生態產業。
一是統籌規劃 “兩江四岸”,圍繞“山清水秀生態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便捷共享游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打造高品質城市生態空間,高水平打造“百公里兩江四岸”,形成“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標志性城市名片。
二是強力打造三峽庫區為核心水軸帶,依托景觀軸線地段特色,串聯沿軸景區,打造重慶最具標志性的全域旅游核心路線,唱響大三峽旅游品牌,用大三峽“名片”塑造大旅游格局。
三是做大做強水產業,充分發揮臨水優勢,創造多重性“融水空間”,形成集水旅游、水產業、水科技、水文化等為一體的“一水多用、主副結合、多業并舉”的水生態產業發展格局。
四是綜合整治濱水岸線,以“親水、顯山、增綠”方式構建集親水游樂、觀景休憩、康養健身、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公共空間,打造形成高品質親水濱江綠道和具有獨特空間體驗性的濱水文化區。提升城市觀景功能,提升“山城江城不夜城”品牌,打造立體山水都市夜景,將“重慶賞燈”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城市主題品牌。
第三,繪好“林畫卷”,以打造“林業經濟”為重點,構建多層次森林生態產業。
一是統籌布局林業層次,依據不同海拔地區的樹林生長條件和規律,在低山以栽種經濟林為主、中山以栽種景觀林為主、高山以栽種生態林為主,形成高中低多層次復合型森林生態系統。
二是做特做優林業產業,打響奉節臍橙、巫山脆李、長壽沙田柚、萬州紅桔、潼南檸檬等特色水果和涪陵榨菜、巫溪土豆、酉陽茶油等特色糧油生態產業品牌。
三是深入推廣森林旅游,在森林資源豐富地區,發展以“森林人家”為主的旅游業,充分利用森林生態資源和鄉土特色產品,融森林文化與民俗風情為一體,打造最美森林體驗游、休閑游、養生游、科教游。
四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引導當地農民適度開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形成林菌式、林花式、林藥式、林禽式、林蔬式等多樣化種植形式,讓“砍樹人變為看樹人”,讓農民真正實現“不砍樹也致富”。
3.3 以“產業組合綠色化”為路徑推進產業生態化。第一,建好“生態鏈”,以各類開發區為載體,構建集群化園區生態空間。依托既有農業產業園、工業園區、高新科技園區和各類開發區,作為構建產業生態集聚的空間載體,持續推動實現“技術現代化、生產循環化、產品綠色化、產業園區化、園區集群化”的“五化同步、五化一體”園區轉型。
一是突出智能化,以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智能化等現代創新技術為引領,打造以“智慧農業、智能制造業和智慧服務業”為主體、“三業融合”為特征的智慧型現代生態產業園區發展格局。
二是突出生態化,以“存量改造、增量培育、變量創生”為模式,推動新一輪技術改造、新興產業生態化培育、現代生態產業衍生,實現由投入、生產、產出全過程資源廢物循環再利用。
三是突出品牌化,大力推動以綠色農產品、智能終端、共享服務、智慧小鎮等為代表的新興業態模式,以及符合現代生態產品特征的新興生態產品,打造生態綠色健康的“重慶品牌”“園區品牌”和“集群品牌”。
第二,讀好“農業書”,以實施鄉村振興為核心,實現農業生態化升級。
一是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現有農業資源、產品、產業的優勢條件,按照“強龍頭、抓鏈條、樹品牌”的思路,重點培育柑橘、榨菜、生態畜牧、生態漁、特色糧油、特色水果等十大千億級特色效益農業,打造一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形成精致農業產業格局。
二是重點發展優勢特色農業主導產業,以“市場化、多元化”方式推動農業產業園與小農戶的有機銜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供銷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相互促進,實現生態農業生產要素、生態要素和創新要素的融合與集聚。
三是做好做深城鄉融合發展這篇文章,著力推動農業“接二連三”,推進生態農業產品“細鏈”變“粗鏈”,打造現代化大農業全產業鏈。推動大數據智能化應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過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建立農業綜合性大數據中心,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插上大數據智能化的“翅膀”。
四是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培育一批百億級現代生態農業園區,打造一批千億級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集群,建立一批超過萬名的現代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團隊,推進生態農業產品“單打”變“集群”。
第三,揚好“旅游旗”,聚焦“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目標定位,唱響重慶旅游品牌。
一是做大做響旅游品牌,做精生態旅游業,特別注重打造精品,把“好產品”做出來,形成一批精致的旅游看點,在全國乃至全球形成一定影響力,讓重慶旅游“火起來”。
二是充分利用各區域的天然生態資源,挖掘地方特色“健康”“保健”食品和相關服務,形成集養生、養老、醫療、保健、文化創意、旅游度假、休閑娛樂等內容為一體的生態健康旅游小鎮、服務小鎮。大力實施生態旅游景區提升建設工程,完善旅游基礎設施配套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是積極舉辦各類節慶、會展、重大活動,豐富活動內容,依托品牌節慶、會展和重大活動開發文化旅游,拉長文化旅游產業鏈條,發展“民俗文化+”和“互聯網+”經濟新業態。
四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按照農民“增收受益”原則,培育生態游、鄉村游、觀光游、休閑游、農業體驗游、保健養生游等新業態,拓展鄉村現代生態產業鏈,著力打造“一戶一業” “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示范村,形成“百村精品示范、千村景區聯動”的發展格局。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黨中央站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決策,也是全面融入“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需要,只有真正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才能切實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