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城市引嫩入白白沙灘灌區重點試驗站,昔日的鹽堿地變成了如今的米糧川。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們經過兩年的改良,將這里45公頃重度鹽堿地全部變成了優質的水稻田,產量由原來的每公頃1000斤,提升到現在的每公頃16000余斤。
2013年起,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與鎮賚縣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合作,在農科院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合作社通過種植水稻新品種、施行種植管理新技術,水稻單產顯著增長,并通過了國家有機水稻的技術認證,合作社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多年的科學種田經驗告訴我,向土地要糧是有限的,向科學要糧是無限的?!焙献魃缟玳L任志國說。
今年,白城市糧食產量再破百億斤,實現了糧食生產“十連增”。而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斷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則是白城市推動糧食生產持續增長的“密碼”。
制種基地
培育特色農作物新品種的“搖籃”
白城市緊緊依托國內、省內高端科研院所和科技種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力量和作用,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雜糧雜豆、燕麥等良種繁育基地,大力培育應用玉米水稻,雜糧雜豆等最新、最優新品種。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種業大縣建設項目,全面加強洮南國家級10萬畝玉米種子繁育基地“五化建設”。
目前,洮南市車力鄉玉米制種專業合作社與6家種子企業簽訂了玉米制種合同,落實玉米制種1.6萬畝,超過今年制種計劃的1%。白城市農業科學院通過育種技術突破與優異種質資源整合創新,選育出不同熟期、不同加工類型“白燕系列”新品種23個(裸燕麥新品種15個、皮燕麥新品種8個)。白燕2號、白燕5號、白燕7號等燕麥品種以其良好的適應性和優良的品質,受到了國內其他省區的歡迎,在河北、內蒙古、山西、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17個省、自治區大面積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在80萬畝以上。
黑土地保護利用
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的“根基”
為保護利用好黑土地,加快恢復和提高黑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白城市積極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依托中科院長春地理所,推進白城市黑土區鹽堿地高效治理示范區建設,重點在鎮賚縣四方坨子建立水田高產高效種植模式與稻田養殖模式示范區1萬畝;在大安市紅崗子鄉萬發村建設鹽堿地水田“良田+良種+良法”三位一體高效治理示范區1萬畝;在洮南市大壯馬場建設低產鹽堿旱田改良及高效利用示范區0.7萬畝;在洮北區到保鎮建設退化草地恢復與生產力提升技術示范區0.3萬畝;在大安市姜家甸草場建設輕中度退化草地恢復生產力提升技術示范區0.3萬畝;在大安市牛心套保葦場建設鹽堿濕地“稻—葦—魚、蟹—菇”立體高效復合生態農業模式示范區1萬畝。
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技術,今年還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萬畝。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科學施種的“法寶”
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基礎,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為重點,配合推廣機械化深施肥、施用微生物菌肥、水肥一體化等集成節肥技術,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白城市累計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560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95%。采取推送手機短信、發抖音視頻等多種手段大力宣傳“土肥管家”app軟件,擴大推廣應用范圍,推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對接4家微生物菌肥生產廠家,在洮北區現代農業示范園開展玉米、水稻應用微生物菌肥試驗示范取得較好效果。
各縣(市、區)結合省相關項目,建立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示范區開展玉米高效緩釋肥應用、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水稻側深施肥等技術試驗示范,推進土壤改良和“一控兩減”,基本實現肥料減施15%,農藥減量20%。
保護性耕作
種植模式的“改革”
白城各地利用去年秋收前后有利時機,積極組織承擔保護性耕作的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與種植戶對接,達成合作意向,選擇適宜地塊,預留覆蓋秸稈,把保護性耕作落到具體地塊、種植戶、作業者。
今年3月,白城市農業農林局組織農機部門干部技術人員、農機合作社等30多人,赴梨樹、雙遼學習“梨樹模式”和保護性耕作推廣機制。4月,在大安市大賚鄉召開了全市保護性耕作推進現場會,對全面推進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確保完成全市2021年保護性耕作目標任務作了具體安排部署。截至5月19日,完成保護性耕作面積523萬畝,比省里下達任務多13萬畝,超額完成2.5%。
針對免耕播種機投入較大的實際,各地加大補貼政策宣傳力度,實行優先補貼、應補盡補;鼓勵生產企業根據農戶、合作社需求,增加賒銷、租賃等銷售模式,待作業補貼結算后再付購機款。全市共新增免耕播種機1914臺,保有量達到4959臺,滿足了作業需求。
技術培訓服務
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實施的“增效劑”
今年年初,白城市根據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需要,重點采取電視遠程教育、12316農技服務熱線、電話和微信咨詢等形式,對農民群眾進行在線培訓、在線指導、在線答疑,大力推廣農作物新品種和農業新技術。
目前,全市已舉辦各類培訓1301期,培訓11.4萬人次。白城市編印了1.5萬冊《白城市農業主推品種簡介和主推技術要點匯編》,下發到各鄉鎮、村屯、農戶,指導農民選擇適宜的良種和種植技術;組織遴選了2021年主要糧食作物玉米主導品種10個、水稻主導品種8個、大豆主推廣品種4個。
主推包括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稻蟹綜合種養等10項新技術。依托全省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白城市為培養一批具有新理念、新技能、新覺悟的高素質職業農民,在市本級選定三個培訓機構,并按計劃培訓218人,其中經營管理型156人,專業技能型62人。
綠色防控技術
病蟲害預測和防治的“良藥”
白城市積極采取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高效藥械替代等措施,穩步推進綠色防控技術。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重點示范推廣生物防治和統防統治技術。積極倡導環境友好型高效低毒農藥使用,示范推廣農藥精準施用技術,提高農藥科學使用水平。建立健全病蟲監測預警體系,提高農作物病蟲害抗災減災能力。
目前,全市共設置7臺高空測報燈和13臺蟲情測報燈、38臺高空殺蟲燈和5630個性誘捕器開展全面監測,采取即時上報制,確保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處置。全市累計開展生物防治玉米螟技術1300萬畝,生物防治水稻病蟲害技術252萬畝,為打造“白城弱堿大米”品牌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從2016年開始,連續5年在全市開展統防統治植保航化作業技術推廣工作,累計投資3317萬元,防治面積300多萬畝。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蟲、重點區域、關鍵環節,通過創新機制、規范管理、指導到位,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社會資本參與作業。飛機航化作業有效解決了“無人打藥、不會打藥”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