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梅蓮
(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壇洛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 南寧 530041)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在保護生態環境、提升豬肉品質的前提下,當前相關飼養人員更加注重對生豬的健康飼養。在飼養過程中,將以往的抗生素逐漸轉變為相應替抗產品,最大限度降低在生豬養殖中各種藥物的運用,進而保障生豬的整體品質。在此過程中,相關飼養人員應注重對生豬的飼養技術,科學合理地飼養技術能夠有效降低生豬在生長過程中的生病頻率。并且通過日常對豬的常見病的針對性預防,能夠使生豬在確診以后短時間內對病情進行及時控制,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1.1 嚴格選擇和規劃場地。首先,在生豬飼養過程中,尤其是飼養規模較大的飼養場,應在飼養之前做好生豬飼養場地的選址工作。在此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首先應基于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規范以及地區內所實行的土地政策,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對飼養場地周圍的交通情況、運輸情況、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考察。其次,需要選擇一個地勢相對平坦,坡度在15°以下、氣候溫度比較干燥整潔的地域環境,且保障飼養場地周圍具有充足的水源,足夠飼養場日常的飲水與用水需求;另外,還需要保障飼養區域內具有一定的排水與糞污處理能力。并且需要保障該區域距離城市主要交通干道2km以上,距離村鎮、城市、學校等人流密集度較高的區域1.5km以上,保障飼養區域處于下風區域,最大限度規避飼養場產生的異味為周圍村鎮與居民造成困擾。與此同時,相關管理人員還需要考慮到飼養場地周圍的噪音情況,由于噪聲會對生豬的成長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因此應盡量選擇一個噪聲相對較小的地域。
在對飼養場的內部空間規劃過程中,應做好飼養場地的空間結構參數設計。在此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根據當地氣候環境條件以及對生豬的飼養模式,將整個飼養場按照功能分區,其中包括生產區、輔助區域、管理區域、隔離區域以及糞便污水處理區域等等,并且需結合整個有飼養場地的光照情況以及風向,科學確定豬舍的空間布置。通常來說,需將糞便處理區域設定在飼養區域內的下風向處,并且在每個功能區之間創設隔板以及綠化走廊,使每個功能區在應用過程中能夠實現良好的隔離,最終形成相互獨立的功能區。在生產區中,需開辟一個單獨的隔間,作為養殖區域以及治療區域。并且飼養區域在布局過程中,應預留一定的面積,并保障該區域通風良好,進而使飼料以及其他材料能夠得到良好的儲存。
1.2 生豬的飲水與飼料
1.2.1 飲水環節。生豬的飲水環節是保障生豬順利生長的關鍵性因素,相關飼養人員需對生豬的飲水給予足夠重視。在日常飼養過程中,飼養人員必須保障飲用水的干凈與清澈,并且在飲水之前,飼養人員需運用水過濾設備對水源進行過濾處理以后,才能夠讓生豬飲用,以此有效保障飲用水中的寄生蟲、蟲卵以及其他危害生豬健康成長的病原體無法進入到生豬體內。除此之外,飼養人員還需將生豬的飲用水的酸堿程度控制在科學范圍內,保障飲用水處于弱堿性或者中性狀態,保障生豬的飲用水健康。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飼養人員還可在飲用水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鹽,能夠有效抑制飲用水中微生物的生長,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生豬的抗疾病能力。
1.2.2 飼料環節。飼料是生豬長勢以及豬肉最終品質的重要影響因素。飼料質量的優劣將會直接造成豬肉產品質量的優劣。在以往的生豬飼養過程中,由于相關飼養人員對飼料的質量以及飼料內物質含量并不了解,對于飼料的搭配也不夠合理,加上不同品牌的飼料質量參差不齊,造成飼料中含有較多劑量的添加劑,這種飼料在給生豬食用以后,將會對生豬的健康以及豬肉品質造成很大影響。但運用當前先進的生豬養殖技術,能夠有效規避這一不良現象的發生。相關飼養人員在選擇飼料過程中,首先需要考察飼料的安全性與健康性,并且飼養人員通常會選擇天然的材料作為基礎飼料。在基礎飼料中,按照生豬的長勢以及實際生長狀態,添加一定劑量的微生態制劑、酶制劑。在生豬生長階段中,還需要在飼料中添加生豬成長中所需的微生物、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等,并且為提升生豬的抗病能力,相關飼養人員還需在飼料中添加一些防治常見病的中成藥等等,為生豬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1.3 豬舍管理。在生豬養殖中,生豬的實際生長環境對生豬的最終品質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科學、健康的養殖環境能夠大幅度降低生豬感染傳染病的概率,如果飼養環境中的通風性、干燥性相對較差的話,那么非常容易造成生豬的整體抗病能力下降,在影響生豬的生長發育的同時,降低飼料的利用率,最終造成生豬生長速度變慢。在此背景下,在保障飼養場位置遠離城市內的工業區或者生活污染區的基礎上,還需要做好對飼養環境內的通風以及清潔工作。使飼養區域內具有比較理想的通風散氣功能,將生豬生長中飼養區域內的溫度濕度較高的氣體及時排出室外,并且還需定期對飼養區域中的不同功能區進行衛生消毒工作,并及時清理豬糞便。
1.3.1 豬舍結構。在以往的生豬飼養過程中,大部分生豬發生疾病的原因都是由于飼養環境的衛生不達標,細菌病毒較多導致的。在全新養殖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對生豬的飼養環境的要求更高。在豬舍的建設階段,需要保障豬舍的通風良好,并且當前大部分規模化生豬養殖,都采用的生態飼養技術,相關飼養人員需要根據生豬的飼養規模以及實際增長狀態,對豬舍的內部空間進行適當地改造與調整。例如,以我國某地區一生豬飼養場為例,該飼養場的養豬規模逐漸增大,相關管理人員在原有豬舍基礎上,將其改造成高架網床豬舍,將豬舍內的整個區域分為兩個層次,地下一層為豬糞便區,該區域運用混凝土對表面做了相應處理,有效規避豬糞便滲透的現象。第二層為生豬飼養區域。該區域的空間較大,能夠實現對豬群的大規模養殖,并且管理人員在該區域按照3m距離安裝相應數量的通風設施,并且將該設施的高度控制在4.5m左右。在此基礎上還在飼養區域中增設數量較多的飲水設施,保障生豬的飲水源不受污染。
1.3.2 豬舍環境。在對生豬豬舍進行日常管理過程中,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階段比較先進的信息化設備以及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在生豬飼養中。其中,飼養人員可在豬舍內安裝氣候環境檢測控制器,對豬舍內的空氣中各項參數進行實時檢測,并且該設備還具有預警功能,一旦豬舍內的溫濕度超過既定標準,那么設備將會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使飼養人員能夠對豬舍內的各項參數進行合理把控。
2.1 分析病因。在生豬生長中,對生豬致病的原因很多,因此,飼養人員需對生豬的生長狀態進行及時查看,并對生豬常見病的發病原因以及發病狀態進行詳細地了解,如此方能夠對生豬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通常來說,導致生豬出現常見病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2.1.1 飼養人員對生豬生長狀態監管不夠到位,部分豬飼料的質量較差。并且在飼料存貯時,對飼料的存儲方式不夠正科學,造成飼料在存儲過程中生出較多細菌,在對生豬投喂以后,造成生豬患病。
2.1.2 飼養人員沒有做到科學飼養。飼養人員在日常飼養過程中,對生豬所采用的飼養技術過于粗放,對于豬舍內的衛生環境清潔程度也不夠過關,進而全面提升了生豬的患病概率。
2.1.3 部分飼養人員仍然運用老舊的飼養觀念進行生豬飼養。在我國畜牧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我國有很大部分飼養人員仍然在運用老舊的飼養方式,并且對于生豬患病以后,對于生豬的生長狀態并沒有及時觀察,在生豬患病以后,也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措施,因此造成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與惡化。
2.2 實時監管。首先,在生豬飼養之前,相關養殖人員需要對養殖區域以及養殖環境進行全方位考慮,并選擇優良的生豬品種。通常來說,品種良好的生豬在生長過程中,生長速度更加理想,且對于外界環境中細菌病毒的抵抗也更高。其次,在品種確定以后,相關飼養人員需要針對生豬群體的實際生長狀態選擇合適的飼料類型。在此過程中,相關飼養人員需要選擇天然的豬飼料,并且對于不同生長階段的生豬,合理搭配飼料中營養物質的種類與劑量,在保障生豬健康成長的基礎上,還能夠全面提升生豬的抗病能力。
3.1 豬瘟。豬瘟這一疾病多發于豬幼崽或者母豬繁殖階段中,該疾病具有非常高的傳染性,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該疾病為黃病毒科疾病,其傳播途徑主要為母體傳播、飲食傳播以及分泌物傳播。豬瘟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為病毒進入到生豬體內以后,對生豬體內的淋巴細胞進行侵蝕,并隨著病程的延長,對生豬體內器官與免疫系統進行破壞,最終造成豬體癱瘓以后,轉化為合并癥狀,最終死亡。生豬在感染該疾病以后的初期表現為體溫急劇升高、并伴有腹瀉、分泌物增多等表現。病程的逐漸延長,會造成生豬無法行走,繼而死亡。該類疾病主要分為急性豬瘟、慢性豬瘟以及遲發性豬瘟。
3.2 豬傳染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豬傳染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是生豬生長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該類疾病的傳染力非常強,且多發于秋季與冬季,如治療不夠及時,將會直接導致生豬死亡。這兩類疾病都具有發病速度與傳播速度非常快的特點。因此一旦豬群中的其中一頭生豬感染, 那么極易傳染整個豬舍的生豬群。這兩類疾病的表現非常相似,在染病初期,生豬的糞便成水樣下痢,并伴有發熱、嘔吐的現象。隨著病程的延長,會導致生豬的體重急速下降,隨機出現脫水現象。通常來說,在豬幼崽感染該種疾病以后的致死率非常高,已經成年的生豬經及時治療,且治療一周以后,基本能夠痊愈。
3.3 豬丹毒病。豬丹毒病通常高發于夏季外界環境氣溫較高的階段,該類疾病的主要成因為細菌侵襲。通常來說,夏季的豬舍內溫度較高,且室內空氣的濕度也非常高,飼養環境內的衛生條件相對較差,這種環境經常會造成大量細菌的滋生,尤其是在夏季,該疾病的發病率非常高。生豬在感染該類疾病以后,其背部或者表皮上會出現不同面積的淤血現象,且生豬的食欲明顯下降,隨著病程的延長,生豬體內會發生敗血癥,繼而死亡。該類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并且病程短。一般來講,生豬感染該病后,會在3~4天以內死亡,死亡率可達85%。
3.4 弓形蟲病。弓形蟲病的主要病原是弓形蟲,這類病原蟲在進入到豬體以后,能夠以生豬體內細胞作為寄生體,并且弓形蟲具有非常強的生存能力,無論是高溫還是低溫都具有較強的耐力,且繁殖能力較強。該類疾病的主要成因為生豬飲食或者飲水不夠清潔,或者生活環境內的清潔度較差,生豬的皮膚傷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消毒與清潔,也能夠造成該類疾病的感染。生豬在感染該類疾病以后,通常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癥狀。
4.1 豬瘟的防治。該類疾病的主要防治對象為豬幼崽,由于豬幼崽在感染該類疾病后的致死率非常高,因此需要飼養人員及時對豬幼崽接種豬瘟疫苗,提升豬幼崽對該類疾病的抗病能力。如豬舍內已經有生豬感染該類疾病,那么需要對病豬進行隔離并馬上做無害化處理,還需切斷該類疾病的傳播途徑。并對豬舍內運用火堿以及一定比例的消毒液對整個環境進行消毒,保持豬舍內的環境衛生。
4.2 豬傳染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的防治。在生豬飼養過程中,首先需要豬群進行腹瀉病疫苗的接種,并在日常做好消毒工作。一旦發現豬舍內的生豬出現腹瀉現象。那么需要及時對病豬進行隔離。并對其注射抗菌藥物,與此同時,馬上切斷生豬飲食,為預防生豬出現脫水現象,需要對生豬及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并對其注射免疫血清,能夠得到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4.3 豬丹毒病的防治。對于豬丹毒病的防治主要以免疫疫苗注射為主要防治方法。由于該類疾病具有較高傳染性,因此在發現豬群內有生豬感染該類疾病以后,需要及時對生豬進行隔離并對飼養環境進行消毒。在對于病豬,飼養人員需要運用青霉素進行治療,并將注射計量控制在10000IU/kg,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直至生豬體溫與進食情況都恢復正常,可停止對病豬進行肌注。
4.4 弓形蟲病的防治。對于弓形蟲病的防治重點在于對該類疾病的預防上。由于該類疾病的傳染源多為生豬的食物或者飲用水,因此相關飼養人員需在對生豬進行投喂之前,做好相應的弓形蟲檢測,保障飲水源中沒有該類病原體,最大限度防止弓形蟲疾病的傳播。與此同時,相關飼養人員還需做好飼養環境的清潔工作,并合理搭配生豬的日常飲食,最大限度地規避該類疾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生豬養殖行業的不斷發展,當前我國所運用的生豬養殖技術已經逐漸完善。但相關飼養人員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生豬的水源與飲食,保障水源與飲食的健康性。并在此基礎上,飼養人員還需對生豬常見病的發病表現具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一旦發現生豬生長狀態異常,應及時確定其染病類型,并做好科學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