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琰
(四川省成都東軟學院,四川 都江堰 611844)
2018年8月,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地通過“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都江堰自此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三個世界遺產的城市。
在都江堰現已“三遺”光環加身、影響力日盛的背景之下,作為地方政府、媒體以及學界,不要只把眼光和熱度放在炒作和宣揚“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上。“三遺”名號只是世界對我們祖輩先賢“遺產”科學智慧和人文高度的崇敬與認可,并不代表和包含當下都江堰的治理體系和社會價值的挖掘與開發。特別是過度地熱炒所謂的“三遺”,是地方上著力打造“旅游產業”的一種功利目的或作為。從地方政府到百姓,人們對“都江堰”這三個字的認知標簽恐怕更多地是“旅游景點”或地理名稱。而且,都江堰本身當下更多地是在發揮著傳統的“水利”功用和“旅游觀光”功能。
作為在歷史上、國際上以及科學領域的專業圈層內享有崇高美譽度和影響力的都江堰,如果在地方政府眼里更多的只是一張“文化名片”或“旅游名片”,在普通民眾的眼里,只是一處“旅游景點”,那么,就是對先輩的不敬和對“遺產”資源的浪費,是都江堰的當代悲哀了。都江堰應該還有其他更多的使命和功能擔當。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生態水利工程,是典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系統工程,并以其科學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性享譽全球,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協調統一,體現了當時設計者和建造者的高超智慧和聰明才智。工程科技在國際上和水利專業圈層內享有很高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但因其旅游景區的定位和屬性,以及管理觀念、科普投入、宣傳片面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使其科學性得不到充分地展示和宣揚,作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到都江堰來看什么?感受什么?這么一個簡單平凡的問題,恐怕沒幾個人能回答得清楚。大多數普通游客,甚至是長居此地的很多普通民眾,都只知道該工程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但因何偉大?偉大在什么地方?除了水利專業人士之外,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清楚。筆者多次在都江堰景區隨機請教都江堰工程的科技之妙都體現在哪里,除過導游簡略的解說詞,很難有幾個人能將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蘊含的科技智慧清楚條理地進行講解闡述。
像對諸如都江堰水利工程這種優秀科技文化遺產成果的科學性得不到充分廣泛地科普宣傳和展示推廣,是對人類文明成果和文化精粹的有效繼承和發揚創新的阻礙和科普資源的極大浪費。以具體、形象、生動、直觀的視覺感知方式,借助新興媒介手段和平臺,探尋都江堰科學內涵 “可視化”科普傳播的新形式、新途徑和新載體,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必要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作為世界灌溉工程的典范,歷經2272年的滄桑,現在依然為川渝地區民生經濟的持續發展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除過工程本身水利功能的持續正常運行,都江堰也是作為中國5A級旅游景區為廣大民眾所熟知,旅游旺季時日游客量峰值有時會達到約45000人次。
隨著旅游從一種比較奢侈的生活方式,逐步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基本需求,中國的旅游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今天已經走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我國的旅游市場已經從以觀光為主跨越到以休閑度假為方向、多樣化、復全型的發展階段,旅游產品結構正從以觀光游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兼具游學、考察并舉等新的需求轉化。新的旅游需求如探險旅游、體育旅游、海洋旅游、太空旅游、文化旅游等形式也正競相出現。而適合不同消費和需求層次的旅游產品供給不足,提供的相關旅游服務方式等還跟不上或不適應這種變化和發展趨勢。
加上疫情的爆發、蔓延和防控的長期持續,不外出、少聚集、錯峰出行出游成為人們的共識,“網游”天下、“云上”文博、“云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和觀念愈來愈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和認同。因疫情而被壓抑的旅游需求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之下,如何借助當下發達的互聯網得到釋放和轉化?面對當下現實困境和新的旅游觀念和需求的轉換與產生,以都江堰為代表的我國文化科技優秀遺產及文旅圣地,能否以此為契機,重新思考和重構文旅內涵,轉變經營傳播方式,提升旅游產品經營開發品質和開拓旅游體驗方式,引導我國旅游業從傳統單一的休閑觀光游向科普教育、文化傳播、游學體驗等更有內涵的豐富領域開拓進軍,開發和探索未來旅游體驗新方式,切實豐富和發揮以都江堰為代表的文旅遺產和設施的最大功效。通過打通和建設線上“云瀏覽”通道,在滿足大眾足不出戶就可以“神游”山河飽滿眼福的同時,響應和引導民眾從文化或科學的角度探究、審視、思考世界,蕩滌心靈、更新認知,激發更深層次的文化需求和探究欲望。
“線上”“云中”的“神游”激發、科普、引導民眾深入了解和認識文旅主體的歷史變遷、內涵神韻、科學原理、存遺意義等,并借助傳統或新興的虛擬再現媒介技術手段刺激和激發人們對線下實地參觀驗證的渴望。在游客暫時因故難以成行或景區因故關閉的日子里先建立流量、積能蓄勢,在機緣合適可以成行或景區重新開放之后再將這些流量轉化為實際體驗和線下收益。
通過線上傳播積累和引流客戶,到線下實地考察、參觀、體驗,已經成為當下時興的一種旅游營銷模式。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發展,人們的工作也越來越忙碌,空閑時間也越來越碎片化。“云旅行”的方式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們的這些時間打造“線上”旅行,“云開闊”人們的視野,但這也對旅游的內涵建設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游什么?怎么游?不同教育背景和品位喜好的游客對同一旅游目標有著不同的期望和需求,旅游市場的需求已經從節省多游的初級期待跨越到對旅游產品內容、品質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重新審視、檢測現有旅游資源,開發和挖掘多樣化的旅游產品和旅游體驗感受方式,以滿足不同的旅游市場細化需求,是擺在全國各個旅游景區經營主體管理者和經營者面前的新課題。積極順應旅游市場變化的新趨勢,借助新興媒介技術和手段,以“可視化”的視覺詮釋形式,科普傳播和宣揚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內涵,通過“云體驗”或“云剖析”外加民眾實地的考察探究,能最大化地有效“教育浸潤”廣大游客。在宣揚和倡導樹立民族自信,激發民族自豪感,復興和彰顯中國文化影響力的當下,對普通民眾和廣大游客的有效教育才是對優秀文化遺產的有效繼承和創新光大。
3.1.1 對都江堰科學性的真正理解和認知還只限于專業領域和圈層,其科普教化功能還得不到有效的彰顯和發揮。
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72年的歷史,被譽為“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館”。2018年8月都江堰通過“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自此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3個世界遺產的城市。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國際上和專業圈層內享有很高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但自身的景區定位和屬性使其科學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或降低。很多的普通民眾即使身置其中,也感受理解不到工程的偉大精妙之處,特別是那些對都江堰水利工程不甚了解的普通游客,更容易對灌縣古城風情、茶馬古道遺風、川西傳統美食產生關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人文智慧得不到有效關注,科學性被視而不見,科技遺產瑰寶的教化功能得不到有效彰顯,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
3.1.2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統的科學性得不到全面系統的宣傳展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個涵蓋地勢、山形、水勢、渠首工程、灌溉渠系等在內的一個廣袤、復雜、遼闊的系統工程,景區之內可見的工程布局及水利功能僅僅只是渠首工程的一部分,不可能完整呈現都江堰科技智慧的全貌。一般游客也是無法通過局部工程的觀感來體味完整全面的都江堰工程科技智慧的全貌。再者,科學智慧往往隱藏在現象之下或過程之中,并不是那么顯而易見的。沒有合適的呈現方式和闡釋手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性是難以得到全面系統地展示和科普宣傳推廣的。
3.2.1 都江堰景區只是整體工程的局部,游客無法系統完整地了解感知全貌。
都江堰作為旅游景區的區域,僅僅只是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渠首工程部分,并不能全面呈現工程科技智慧的方方面面。作為水利工程科普教育基地,由于場地限制、創新投入、現實效益、觀念滯后等原因,多局限于水利行業本身或偏于旅游觀光建設,對科普展現的創新方式、人力物力投入等相對不足,使得景區旅游觀光功能有余,科普教育功能有限。
挖掘景區文化潛力,彰顯“三遺”科學智慧,需要水利專家、歷史學者、設計精英、文化傳播人士、藝術家群體、政府系統等方方面面的人力資源共同介入,群策群力,各司其職,共同打造全面、科學、系統的科普宣傳推廣平臺、作品、機制。通過這樣的平臺及優秀作品,留存現有可見的科技呈現,恢復消弭在歷史煙波中的科技智慧,呈現隱于現象之下的科學原理,展現渠首區域之外的科學系統,揭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千年運行的秘密所在。讓來到都江堰的每一個游客,上至專家學者,下至普通民眾,都能全方位領略和感受工程的科技智慧,沐浴古圣先賢的教化洗禮,體會科學對人居環境和社會歷史的巨大影響與改變,這可能才是都江堰景區真正應該發揮的作用和價值所在。
3.2.2 都江堰景區在信息全面網絡化趨勢下的科普教育基礎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信息全面網絡化的今天,民眾獲取信息、學習研究、溝通交流也日益的網絡化,科普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也應與時俱進。各種新興媒介平臺也都結合自身特色及優勢開始這方面的嘗試和探索,但由于科普門類繁多,科普信息博雜,專業人士介入有限,從業人員良莠混雜等因素,優秀系統的新媒介科普作品還不多見。為充分利用新興技術資源和平臺,發揮科普信息網絡化優勢,聚積各方力量系統扎實地做些基礎工作,將各個門類的科普素材及資源,結合新興媒介技術特點,成體系成系統地加工整理。將科技原理、演化過程、系統邏輯等科學信息進行視覺化的設計加工與梳理,是科普基礎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挖掘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智慧,梳理水利工程蘊含的科技結晶,較系統地編繪呈現都江堰人文成就,為進一步都江堰科普教育的全面網絡化實現積累一定的素材,探究“可視化”科普傳播的形式與途徑,是當下移動互聯時代的重要課題和全新挑戰。
3.3 借助新興媒介技術手段和形式,“可視化”闡述和推廣傳播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內涵,是對我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最好的科普傳播,和對民眾最切實的教育浸潤,也是對優秀文化遺產在當下新媒體時代的有效繼承和創新光大。
信息可視化試圖通過利用人類的視覺能力,來搞清抽象信息的意思,從而加強人類的認知活動。根據感知心理學的研究,人類對圖像的認知速度及接受速度要遠遠大于文字,信息可視化主要是指把復雜的、隱晦的、朦朧的甚至常人難以理解的信息變得通俗易懂,把隱藏在信息中的內在規律以“可視化”的方式表示出來,便于傳播、溝通、預測以及研究。一圖勝千言,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信息可視化作為一種信息展示、傳播、互動以及分析的手段,在信息展示、傳播或信息分析預測的領域中都將獲得更為廣泛的應用。“可視化”致力于創建那些以直觀方式傳達抽象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可視化的表達形式與交互技術則是利用人類眼睛通往心靈深處的廣闊帶寬優勢,使得用戶能夠目睹、探索以至立即理解大量的信息。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內涵的視覺詮釋是試圖借助新興媒介形式和手段,較為系統、全面地以“可視化”的具體、形象、生動、直觀的視覺感知方式,闡釋和展現工程所蘊含的科技智慧,使普通民眾在旅游觀光的過程中,能較為平實直觀地領會和理解蘊含在工程之中的專業、晦澀、深奧的科學原理及文明智慧,提升和改觀自身認知,沐浴古圣先賢的教化洗禮。在當今信息瞬息萬變的時代,視覺符號具有傳播信息的獨特優勢作用,“讀圖”對讀者拓寬眼界、增加想象力、引發關注思考、培養科學素養等具有積極的作用。以藝術融入科學,以科學帶動生產力,通過“可視化”形式搭建科研人員與普通民眾相互交流的平臺和媒介,促進廣大民眾能更主動地接觸科學、了解科學、接受科學,增加國民的科學素養,助力科學的普及和發展,是都江堰科學內涵視覺詮釋的時代背景和目的初衷。
科學是知識,藝術是感受,科學內涵的“可視化”就是將科學知識以一種易于理解和記憶、便于傳播和普及的藝術感受和表達方式呈現的信息表述的視覺化詮釋方式,科學性與藝術性的交融就是科學內涵的完美藝術呈現。借助新興媒介技術手段和形式,“可視化”闡述和推廣傳播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內涵是對我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最好的科普傳播,和對民眾最切實的教育浸潤,也是對優秀文化遺產在當下新媒體時代的有效繼承和創新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