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玉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濟南 271100)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農業的健康生產和收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生產中,受農民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無法理解和掌握先進的種植理念和管理技術,因此,很難有效提高玉米的品質和產量。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尤為重要。
1.1 玉米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我國在耕地保護與開發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使得我國的耕地面積不斷提升,在此基礎上,促進了玉米種植面積的擴大。同時,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動下,玉米種植的機械化水平也不斷提升,這使得玉米種植大幅度減少了人力投入,也促進了玉米種植效率的提升。由于我國近年來農村勞動力流失現象十分嚴重,農業生產中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尤為明顯,而機械化的推廣無疑更加符合農村的實際情況。
除此之外,隨著玉米品種的改善以及種植技術的完善,有力地推動了玉米產量和品質不斷提升,再加之近年來玉米價格不斷上漲,使得玉米種植效益更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
1.2 更加重視玉米種植。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應用價值十分顯著,因此國家在發展玉米種植的同時也在重視和支持玉米種植技術的研發,同時也大力推廣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除此之外,隨著玉米價格的上漲,使得農民群眾認識到了玉米種植的優勢,能夠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進而使其更加重視玉米種植。我國近年來畜牧業發展迅速,而玉米作為主要飼料源,為了保障飼料的平價以及飼料源的安全和穩定,會更加重視玉米種植。
2.1 密度控制不合理。提高種植密度是玉米高產的重要途徑之一。增加密度意味著增加每單位面積的玉米植株數量,這樣可以帶來更多的產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密度越高,產量就越高,需要合理監控玉米種植密度,確保玉米優質高產。但在實際玉米種植過程中,密度控制不合理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種植密度很高,種群將出現郁閉,通風效果將受到影響,個體將爭奪水和營養。同時,也會增加個體高度,使莖稈變細,從而增加玉米倒伏的風險。
2.2 機械化作業受多種因素影響。黑龍江地區耕地面積大,土地平坦,有利于農民機械化的發展,有利于提高玉米種植技術和機械化水平,更好地彌補中國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工操作的缺陷。機械化經營還將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首先,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化水平低,分散經營模式是主要方式,難以實施有效的機械化經營。農機推廣效果有待提高,尤其是大型農機的使用率相對較低。其次,農村青年勞動力流失嚴重,導致農機應用的積極性和技能缺乏。
2.3 有害生物危害。在我國黑龍江地區,玉米病蟲害主要是大葉斑、蚜蟲和螟蟲等。大葉斑會損害玉米葉片,導致玉米葉片上出現黃褐斑,對玉米健康生長產生不利影響,降低玉米產量和品質。蚜蟲和螟蟲主要對玉米的莖稈破壞,會導致玉米產量的顯著下降。目前害蟲防治方法單一,主要是化學防治,嚴重危害土壤環境。
3.1 玉米選種。玉米在種植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科學選種。首先,購買種子后,應測試發芽率,標準值至少應為90%。大多數農民播種他們自己新購買的種子,這將對未來的玉米作物產生負面影響,因為種子大小不一且含有患病種子。其次,需要好好處理種子,將殘種病種剔除,最好使用整粒種子和大粒種子。最后,在種子選擇過程中,要確保所選擇的種子適合當地生長,同時兼顧種植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性,降低玉米生長病蟲害的概率。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處理和包衣以控制害蟲,并確定與特定害蟲結合使用農藥。
3.2 田間管理。首先是肥料管理。玉米在種植前必須進行科學施肥,以提供充足的養分,保證種子的發芽率。同時,需要科學地施肥,玉米發芽后生長很快,磷、氮等肥料必須結合玉米的特性。施肥完成后,應及時灌水,保證玉米根部能保持正常呼吸,開深溝,排出積水,改善土壤通氣。
二是施用除草劑。首先,應該選擇一種針對玉米地的除草劑,如果是第一次使用該除草劑,則應謹慎使用,以免產生副作用。例如,草甘膦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濫用會對玉米造成更大的損害。在苗期噴灑玉米葉片會導致紅苗問題,并且容易導致玉米枯死。其次,在施加任何藥物之前,應該充分了解玉米的生長狀況。最后,必須嚴格控制施用方法和藥物濃度,使用前釋放除草劑劑量,防止噴灑損失。為避免對苗產生不良影響,芽后噴灑時不要噴灑玉米粒。
3.3 合理把握種植密度。合理把握種植密度是提高玉米產量的有效途徑。玉米種植密度的大小直接關系到玉米產量,太大或太小都會影響玉米的實際生長,過大會導致植物數量增加,無法從土壤中吸收養分,而過小就會降低產量。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耕地利用率低的問題,這不僅會影響玉米的產量,但也會造成耕地資源的嚴重浪費,通過合理密植,可以增加單位面積內種植玉米的數量,以達到玉米高產,提高耕地利用率。玉米密植必須以充足的光照、營養和水分為基礎,保證耕地的通風效果,因此必須合理控制行距和株距,并結合種植的土壤光照條件、土壤肥力和供水能力進行合理緊密的種植,只有保證合理的密度,才能保證玉米的健康生長,真正促進玉米的高產。
3.4 追肥。玉米種植前要施基肥,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同時施一定量的化肥,以保證玉米生長所需的養分,促進玉米發芽比例。要做好追肥,由于玉米發芽后生長速度快,需要根據玉米的生長情況,通過追肥補充生長所需的氮、磷等養分。在這個階段,追肥后及時灌水,可促進肥料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第一次灌溉完成后,應將玉米的生長與第二次表土結合灌溉。二次追肥可以促進玉米秸稈的生長,不僅有利于提高玉米產量,還可以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二次追肥應以復合肥為主,能保證玉米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還可以注意施肥,通過在收獲季節提供足夠的營養來確保玉米產量。
3.5 病蟲害防治。由于病蟲害不僅影響玉米的產量,而且嚴重影響玉米的品質,因此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注意病蟲害的防治。為保證玉米品質,減少環境污染,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減少化學防治方法的使用。玉米播種中常見的玉米害蟲包括螺旋心絲蟲、螟蟲和念珠菌等。選擇玉米品種時,重要的是選擇抗病性強且需要在播種前進行良好的追肥和整地的品種。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綜合防治玉米病蟲害,將玉米病蟲害的天敵引入玉米產區,根據玉米病蟲害的生物習性,引入相應的物理防治,如懸掛滅蟲燈、粘板、性誘劑等。并捕獲并殺死其他材料害蟲控制設備、藥物和玉米害蟲。使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化學防治,可以在避免農藥殘留問題的同時達到更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3.6 提升機械化水平。在我國以往的玉米種植過程中,人工種植是主要模式,這種種植模式不僅效率低,而且還會消耗大量的勞動力資源。針對這種情況,應注重提升玉米種植的機械化水平。與傳統的人工種植模式相比,機械化種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玉米栽培的效果,有助于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提升。例如,通過機械化方式進行玉米栽培,可以更好地保障玉米的出芽率和齊苗率。提升機械化水平,要從制約機械化發展的因素入手,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水平的提升,為機械化生產作業奠定基礎。另外,還要進一步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提升農民群眾購買和應用農機的積極性,推動玉米栽培機械化水平的提升。
在我國,玉米屬于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但在栽培期間,若種植者沒有妥善管理,易于導致各類病蟲害的發生,難以保證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因而,種植者應當針對本地的種植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
4.1 瑞典蠅、薊馬。主要危害早播和帶茬播種玉米田。玉米一葉一心或二葉時被害株率達2%~3%時,馬上進行藥劑防治。可畝用25%快殺靈1000倍噴霧或10%吡蟲啉畝20~30克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
4.2 玉米螟。于玉米心葉末期進行顆粒灌心,用玉米螟專用顆粒劑100毫升,加適量水拌在10~15公斤細砂中進行灌心。防治標準:玉米花葉率達20%用藥。
4.3 玉米耕葵粉蚧。主要危害玉米幼苗。畝用快殺靈75~100毫升,兌水150~200近,去掉噴霧蓋,點噴玉米莖基部,使藥液滲到玉米根莖部。
4.4 紅蜘蛛。畝用1.8%齊滿素30毫升,兌水30公斤,于7月下旬噴霧防治。
4.5 玉米蚜。在玉米天穗抽出后畝用40%氧化樂果60毫升,加80%DDV30毫升兌水30公斤圍繞天穗噴霧。
4.6 農業防治
這種防治方式主要是采用嚴格的田間管理措施,合理安排作物的播種時間,為玉米的健康生產營造良好的環境,增強其抵御病蟲害能力,防止在栽培期間出現玉米螟、大斑點等類型的病蟲害。
4.7 化學防治。通常而言,化學農藥可以在玉米播種之前以及生長期用于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在播種之前,種植者可使用化學農藥浸種,或直接在種子表面噴灑化學農藥,然后再進行播種,這樣就可以防治發芽的時候受到病蟲害影響,提升發芽的比例。對于玉米栽培來說,常見的病蟲害有大型水蚤、絲黑穗病水蚤、玉米螟等,在防治時可大面積使用真菌性殺菌劑進行噴灑,以達到防治大斑病的效果,在玉米秸稈上噴灑白僵菌粉對玉米螟進行防治。由于玉米病蟲害的類型不同,種植者應當按照其特征選用合適的化學農藥。
4.8 物理防治。相對于化學防治,這種技術對環境破壞較小,也不會對本地原本的生態結構產生影響,但需要種植者為此投入較多的資源。這種防治方法的主要手段包括劃鋤和除草等。在栽培期間,若種植者沒有及時對地塊及周圍的雜草加以清理, 就會出現雜草和玉米爭奪土壤養分的現象,導致玉米難以獲得充足的養分,病蟲害現象從而產生。因而,種植者要及時進行劃鋤和除草等工作,創造良好的玉米成長環境,提升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
4.9 生物防治。這種方式一般是借助自然界中的物種來防治蟲害。例如,對于玉米螟、玉米黏蟲等,可以有效利用它們的天敵如沙蠅和蚜繭蜂,對蟲害加以控制。當前,在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這種蟲害防治手段對生態環境損害小,且防治效果良好,逐漸受到重視。但與其他防治手段比較,生物防治方式尚不成熟,仍然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探索。
5.1 不斷創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我國玉米種植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玉米種植經驗,今天的玉米種植是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我國傳統的玉米種植技術已不能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的需要。高性能玉米種植技術,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需要研究應適合當地新種植和生長技術的環境和生產條件,開發種植高性能玉米的新技術。同時,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創新可以為玉米種植技術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5.2 推廣栽培技術。通過推廣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政府需要加強領導,發揮積極作用,鼓勵農民與相關農業部門合作,實現雙贏。政府也有責任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持,推廣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農民不僅要種植自己的作物,還要學習相關技術,豐富知識。政府機構必須增加對作物研發的投資,必須確保為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同時,必須不斷完善種植高性能玉米的技術體系,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提高農民學習高產玉米種植技術的積極性。
5.3 政府宏觀調控博弈。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推進創新農業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發展和逐步完善,這是科技興國的必由之路。政府的主體性將逐漸弱化,只有正確運用政府宏觀調控,才能對農業市場的良性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如果政府不發揮作用,這項技術在農業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將處于被動狀態,在此基礎上,相關政府服務部門應更加重視這項技術的推廣,創新方法,,給予相應的指導,積極推動農業技術推廣,采用市場化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相關信息管理平臺,對應用該技術進行玉米種植所產生的效益進行評估,以逐步了解農業技術推廣方式的創新。
玉米作為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產量至關重要,提高玉米產量是玉米栽培的主要研究方向,相關技術人員應該選擇合理的種植技術來提升玉米的產量,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和農業部門也應該大力支持推廣以及普及玉米種植技術,不論在玉米生長的哪一個階段,都應該具備細心的態度。雖然我國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強對玉米栽培技術的研究,由于玉米受溫度、氣候、土壤、光照等因素的影響,在玉米種植和栽培過程中,要選擇高產、優質的玉米品種,及時播種,合理控制玉米種植密度,有效避免玉米病蟲害,還需要施用基肥,以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量,最終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