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林
(四川省木里縣藏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木里 615800)
木里藏族自治縣,坐落于四川省西南邊緣,地處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結合部,地質、地貌復雜,地形為溝壑縱橫、切蝕深刻的殘余高原,最高海拔5958米,最低海拔1530米,平均海拔3100米。縣城海拔2300米,年平均氣溫11.5℃,最高值34.1℃,最低值-10.6℃;年均降雨量818.2毫米,年均無霜期219.7天,四季變化不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
木里藏族自治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包括彝、漢、蒙等21個民族的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四川省唯一的藏族自治縣。全縣轄區面積13246平方公里,轄27個鄉鎮,9個國有牧場,110個行政村,602個村民小組,13.7萬人。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把產業興旺作為總體要求的首要任務,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對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視,也充分說明農業產業發展是“三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形勢喜人。
1.1.1 穩定糧食生產。木里縣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6萬畝,糧食總產量70783噸,其中玉米播種面積在12.9萬畝,馬鈴薯播種面積在6.5萬畝。
1.1.2 壯大畜牧產業。全縣豬、牛、羊出欄37.4萬頭、家禽出欄42.7萬只(羽),肉類總產量1.7萬噸,奶類產量6589噸。并以麥日、東朗等鄉為重點,引導農戶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藏香雞、藏香豬養殖,發展壯大全縣畜牧產業。
1.1.3 鞏固核桃、花椒產業。全縣現有核桃52.4萬畝,產量6900噸,實現產值 4140萬元;花椒9.2萬畝,產量1518噸,實現產值6072萬元。
1.2.1 力抓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在適宜鄉鎮全力推進設施蔬菜基地建設,畝產值達9000余元。
1.2.2 魔芋、中藥材試種初見成效。全縣魔芋種植2075畝,平均畝增收3500余元;采取基地+支部+農戶等方式發展黨參和貝母中藥材基地項目,旨在引領木里中藥材產業逐步向品牌化、特色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1.2.3 大力推進仿野生羊肚菌及木里皺皮柑種植。根據我縣的自然和地理條件,在省農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縣仿野生羊肚菌種植面積達1747畝,產量262噸,產值2096萬元;木里皺皮柑作為我縣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全縣種植面積達9134畝,全部掛果后,將新增產值3076萬元。
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我縣目前有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03個,家庭農場170家。合作社經營范圍涉及種植業、養殖業、農機、造林等領域,入社成員達5634戶27258人。
近年來,我縣培育和壯大了一批農產品經營企業。木里縣巴登拉姆農業投資有限公司主營核桃、蜂蜜、花椒等,年產值1500萬元;以木里縣六合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企業,年組織收購銷售牛羊肉1100余噸,為農牧民群眾銷售農副產品4500萬元;以木里縣熱洛農牧林業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菌類加工企業,以凍干松茸為主打品牌,收購加工新鮮松茸、羊肚菌及其他野生菌類等195噸,銷售額達3565萬元,這些企業引領帶動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培育中。
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涉農部門根據各自實際積極爭取中央、省、州資金,認真落實資金、稅收、融資、行政審批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努力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同時利用專家服務團,加強農產品電商品牌培育、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和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強力助推了全縣電子商務體系的建立,帶動農特產品生產、銷售。
我縣農業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短板,亟待在以后工作中認真解決,補齊短板。
目前不少鄉村“重基礎設施建設,輕產業推動發展”、“重政策兜底,輕產業謀劃”的現象突出,畏難情緒重,“要我干”的應付式操作現象突出,缺乏腳踏實地、一以貫之的產業推動發展思路與勁頭,使一些好的產業發展思路與舉措停留在文件和口頭上,難以切實貫徹實施。
部分鄉村集體經濟有名無實,無土地、無思路、無舉措,除縣上統一安排的產業扶持資金外,沒有切實有效的產業。有的試探性地實施了1~2個項目,失敗收尾后再無信心抓集體經濟了。
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體質量不高,管理不規范,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對農戶產業吸引力、帶動力不強,多數無產業、無經營、無發展方向,名存實亡,處于僵尸狀態,能夠正常經營、規范申報稅務的只有極少數。
我縣現有農產品經營企業,多以粗加工為主,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不高,難以帶動農產品市場規模發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各地百姓賣核桃難、賣水果難、賣豬牛羊難的局面,制約了農牧民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影響了農業產業發展鞏固提升。
由于我縣鄉鎮農技人員隨意性大,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匱乏,難以全覆蓋實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常態化指導。近年來雖然引進實施了相關培訓機構對口培訓,但仍然存在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指導盲點多、死角多,各地群眾對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指導的訴求和呼聲不斷。
特色產業的探索發展,需要強化宣傳、大力引導和政策支持、資金扶持,雖然政府給了政策、給了資金,大力引導發展羊肚菌、魔芋等特色產業,但部分鄉鎮始終舉步維艱,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還是宣傳力度差,引導沒有深入人心,辦法舉措不實不細。
我縣松茸、蟲草產區的不少群眾,固化靠山吃山理念,家庭收入的主渠道只盯死松茸和蟲草,沒有抓產業發展的想法和動力,土地荒蕪了也視若無睹。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發展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新時期新階段,大力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是全縣干部群眾必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的“三農”工作重頭戲。
怎樣扭轉一些鄉鎮產業發展思路不清、勁頭不足、應付式操作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探索解決:
3.1.1 建立健全各鄉鎮黨政一把手任期農業產業發展目標績效考核辦法,督促鄉鎮主要負責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用心用力、腳踏實地,一屆接力一屆,一以貫之地抓產業發展,力避產業發展中的短期行為和慢作為、不作為現象。
3.1.2 創造條件,引進農業科研單位和專業院校專家,科學系統地編制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以指導各鄉鎮產業發展,解決發展思路不清,無從著力的問題。
土地的合理流轉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村集體經濟有機結合,是激活發展合作社與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推進:
3.2.1 鼓勵農民承包土地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和專業大戶合理流轉,以有效盤活外出務工農戶土地,解決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無土地問題。
3.2.2 組織力量全面清理、規范全縣的專業合作社,取締違紀違法、冒牌套取國家資金、無產業、無經營的空殼社,扶持發展一批有產業、有潛力的合作社。
3.2.3 鼓勵發展聯合社。采用合作社+合作社或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等模式組成大聯合社,強強聯合,以逐步實現統一組織生產、銷售、防疫、服務,信息共享,風險共擔,增強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3.2.4 產業扶持資金、貼息貸款等要重點傾斜有思路、有產業、有潛力的合作社和集體經濟,解決這些實體的融資難問題
3.2.5 積極探索推動林下種養殖業發展,依托日益便利的防火通道和“路帶水”引水工程,積極探索發展林下種養殖業。
我縣核桃、花椒產業經過多年的長足發展,至今已頗具規模,但是近年來核桃、花椒價格大幅下跌,銷售難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全縣缺乏上規模、上檔次的肉類、中藥材、菌類等深加工企業,難以帶動農產品市場。建議從四個方面實現突破:
3.3.1 引進1家有實力的核桃花椒深加工企業落戶,以徹底解決我縣核桃、花椒銷售難問題。
3.3.2 根據全縣四大牲畜存欄狀況和近年逐步發展起來的中藥材、菌類等特色產業,創造條件引進1~2家上規模、市場拉動能力強的肉類、中藥材、菌類精加工企業,在充分解決農特產品銷售問題的同時,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農牧民收入。
3.3.3 抓住網絡時代機遇,下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采取政府適當融資扶持,鼓勵有文化、視野開闊的農民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3.3.4 立足縣情,有計劃地循序推進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和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體系建設,以助力全縣農產品推廣銷售市場。
現階段,不少鄉村基層干部群眾對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指導的訴求不斷,充分說明我縣近年來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指導力度不夠、覆蓋不全、漏洞不少。
3.4.1 積極與省農科院、省林科院、州林科所等科研單位溝通協調,形成長期、常態化的合作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全縣分片區或分鄉鎮培訓。在抓好技術培訓的同時,爭取這些科研單位在我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優良品種選育、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給予切實的支持及合作。
3.4.2 整合培訓項目資金,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避免部門各自為政。
3.4.3 加強我縣現有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用好用實這批隊伍。一方面分期分批實施縣鄉農技人員的學習培訓,就地培訓與縣外培訓相結合,有效解決他們的技術更新和拓寬知識面問題;另一方面建立縣鄉農技員的績效考核機制,健全獎懲機制,將他們的收入與工作業績、產業推動發展實效掛鉤,獎懲分明,以激勵這批隊伍用心用力抓農業產業發展。
3.4.4 實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政府補貼制度,對各鄉鎮在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特色產業的示范推廣、帶動周圍群眾發展等方面成績突出的“田秀才”“土專家”,由縣財政給予科技推廣補貼獎勵,并優先提供農業信貸、良種、農藥、化肥、農機設備等方面的支持,以充分發揮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由于受特殊的歷史、地理和市場環境制約,木里百姓長期以來的產業發展方向,沒有離開過傳統種養殖業,要改變我縣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等缺陷,積極探索發展適應木里的特色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向。
3.5.1 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力度,促使相關專業合作社和農戶有錢、有動力抓特色產業。
3.5.2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能盲目鋪開攤子,確保羊肚菌、魔芋、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在土地、氣候、海拔等適宜生長的鄉村落戶發展。
3.5.3 強宣傳、重引導,各鄉鎮要多形式、多渠道強勢宣傳特色產業發展的自然條件、技術要領、產銷前景和扶持政策,真正做到宣傳到位、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引導群眾大膽試、大膽闖,以開創產業發展新格局。
3.5.4 注重典型示范引領,讓有條件、有能力的“土專家”“田秀才”先行試點啟動,成功后以典型示范、引領帶動其他群眾踴躍跟進發展,促進我縣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不斷壯大。
在蟲草、松茸產區的鄉鎮,要心系群眾的收入風險意識,循序鼓勵引導他們因戶施策,培育發展適宜本村本戶,能穩定增收,風險小的產業并給予資金、技術等要素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使蟲草、松茸產區的群眾,逐步培育1~2個適合自己的產業,以提升他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增加群眾收入。
木里作為一個邊遠山區縣,交通、人員等制約因素很多,要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快速發展,就必須要探索依靠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來增加農民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