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賢月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椿樹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安徽 六安 237167)
土壤是玉米生長的重要基礎,而土壤肥力則是玉米產量的決定性因素,同時病蟲害防治也會對玉米產量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應結合玉米生長需求,合理運用施肥技術,提升施用效果,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為玉米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促進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1.1.1 玉米生育期需肥量
玉米生長過程中,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各種營養元素和礦物質,而所吸收的營養元素中,以氮、磷、鉀為主,通常情況下,每產出100千克玉米,植株需要從土壤中吸收2.0千克氯化鉀、2.5千克的純氮以及1.2千克的五氧化二磷。而為了保障玉米的高產,在施肥過程中則要根據耕地的肥力狀況,合理施加肥料,保障為玉米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1.1.2 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點
在玉米施肥過程中,要掌握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合理把控施肥比例,這樣才能提升施肥的針對性和施肥的有效性。玉米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有臨界期限,通常在玉米生長到三葉期的時候,磷元素營養需求可到達臨界期,營養需求逐漸從種子內部營養物質轉移到土壤外部營養。玉米生長對于氮元素需求的臨界期要稍顯滯后,主要發生在玉米營養生長到生殖生長這一時期之內。需肥臨界期如果發生營養元素過剩或者營養不均衡這類問題,都會給玉米的正常生長與發育帶來不利影響,并且這種影響難以補救。玉米生長對于營養物質利用效率最高的時期是大喇叭口期,在大喇叭口時期,玉米不但對于養分的需求量大,而且養分吸收速度最快,因此在該時期進行適當施肥,可以更好地發揮肥效。此時選擇科學施肥策略,既能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也能有效提升肥料的利用率。
在玉米的苗期至拔節期、拔節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其對氮元素的需求量占比分別為2.3%左右、52%左右、46%左右。而在玉米生長的苗期、中期、后期對磷元素的需求量占比分別為1%、64%、35%。結合玉米不同時期的需肥特點進行施肥,可以更好地滿足玉米生長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對于提升施肥的科學性以及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玉米施肥技術的發展,其技術類型也更加多樣化,不同的玉米施肥技術類型有著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應用方法,在玉米施肥過程中應結合實際需求,合理選用施肥技術。
1.2.1 種肥正位分施技術
種肥正位分施技術是指在施肥過程中將肥料施加在種子的下端,并且用土層將二者隔離開來,肥料在土壤中溶解,進而為玉米的生長提供養分。這種施肥方式有助于提升肥料的利用率,同時由于肥料處于種子的正下端,能夠促進玉米根系向下發展,可以更好地避免玉米幼苗出現倒伏。應用種肥正位分施技術,種子與肥料之間的間隔應控制在3-5厘米左右的厚度,這樣一來,施肥深度也會隨之提升,通常情況下,施肥過程中的開溝深度應控制在10厘米左右才能保證施肥效果。
1.2.2 一次性施肥技術
一次性施肥技術是指在玉米播種的同時進行施肥,并且在玉米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只進行一次施肥,通過一次性施肥來為玉米生長的前、中、后期提供養分供應。一次性施肥技術能夠極大地簡化玉米施肥流程,降低玉米施肥工作量,同時還有助于提升肥料利用率,可以起到有效的節肥作用。另外,一次性施肥技術還有助于降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因此該技術的優勢十分顯著,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應用一次性施肥技術的成本投入相對較高,這是因為采用一次性施肥技術,對所應用的肥料有著較高的要求,通常需要應用高氮復合肥或者混合肥,這種類型的肥料市場價格較高,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
1.2.3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利用測土配方這一技術進行施肥,可以充分按照土壤肥力情況和玉米生長的需求,利用平衡施肥法,保證養分能夠均衡供給,先施加基肥,后施加種肥,最終追肥,按照上述步驟保證施肥有序進行,對于土壤肥力進行培養,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測土配方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主要是按照各生長時期玉米對于養分存在的不同需求,根據地力差減方法以及肥料效應函數方法對于肥料進行科學匹配,保證土壤內部養分的協調性,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運用測土配方技術可以對土壤養分進行宏觀調控,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首先要對土壤進行取樣化驗,掌握土壤的養分含量情況,并以此為依據,確定施肥類型以及肥料的施加量。其次,在玉米生長過程中,也要結合土壤養分情況。以有機肥作為基肥,在春季,起壟之前可以將有機肥施加在壟溝之內,還可以選擇條施基肥的方式完成。如果經過測定,土壤肥力相對較低,或者因為基肥的用量不足,或是在基肥沒有使用的前提下,還可以利用口肥進行壯苗。
1.2.4 玉米穴施肥技術
玉米穴施肥技術是指將肥料施加在玉米穴下方,然后用土層覆蓋,并在土層上播種玉米。這樣一來,施肥的間距與玉米種植間距相同。這種施肥技術能夠避免施肥偏移影響施肥效果的問題,能夠更高地規避肥料浪費,有助于提升肥料的利用率。借助玉米穴施肥技術,實現了玉米穴播穴施,保證每穴中都有充足的肥料,可以為玉米的健康生長奠定基礎。玉米穴施肥技術,有助于節省肥料,同時也能降低施肥對土壤以及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1.3.1 改進施肥方法
在玉米施肥過程中,除了應用一次性施肥技術之外,其他技術的應用均需做到基肥、種肥、追肥的合理搭配,把控好施肥頻次與施肥時間,提升施肥效果,在保障玉米健康生長的同時,減少肥料的浪費。要結合玉米種植的實際情況,不斷對施肥方法進行改進,確保施肥方法符合玉米生長需求,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肥料的作用,提升施肥的科學性。
1.3.2 提升施肥機械化水平
在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玉米施肥也應加強對施肥機械的應用。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玉米施肥過程中的機械化水平不高,并且所應用的機械多為小型機械,施肥效率不高,并且施肥效果也難以得到保障。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加強對施肥機械的研發,結合玉米施肥需求,開發更具實用性的高性能、易操作的施肥機械。另一方面要注重玉米施肥機械設備的推廣應用,完善機械設備購置補貼制度等,緩解農民群眾購機壓力。
在玉米施肥過程中,應加強有機肥源的開發,保證玉米施肥的有機肥供應。有機肥源除了傳統的動物糞便之外,還應加強對秸稈的應用,做好秸稈還田工作,借助秸稈還田的方式來增強土壤肥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某些工業廢料作為有機肥加以應用。例如,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糖渣、醋粒以及蒸餾酒糟等,養殖場畜禽糞便經堆置發酵施入地中,這些均可以作為有機肥應用到玉米種植之中。總之,要善于開發有機肥來源,為玉米的科學施肥奠定基礎。
2.1.1 玉米黑穗病與玉米青枯病
玉米黑穗病是玉米常見的病害之一,黑穗病會導致雄性花器變形,形成黑粉,不能生成雄穗。與此同時,雌穗的果穗會變短,也會發生變形,其基部變得粗大。患有黑穗病,玉米除了苞葉相對正常之外,其果穗將會變成黑粉。黑穗病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黑穗病不僅會對本茬玉米造成危害,而且還容易影響下茬玉米。這是因為黑穗病的孢子進入土壤之中后,會在下茬玉米種植過程中繼續產生影響。
玉米青枯病通常也被稱為玉米莖質病,玉米青枯病同樣也是比較常見的玉米病害之一,并且其影響范圍更為廣泛,甚至在世界范圍內均有青枯病的發生。青枯病主要會在玉米灌漿的后期發生,會給玉米的產量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由于玉米青枯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因此其危害較大,一旦防治不及時,很容易造成大范圍的影響。玉米青枯病會導致玉米植株干枯變色,進而導致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下降。腐霉菌或者鐮刀菌感染是發生玉米青枯病的主要原因,另外,土壤水分突增也是引發玉米青枯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2.1.2 玉米螟蟲及玉米蚜蟲
玉米螟蟲是比較常見的玉米蟲害之一,通常情況下,玉米螟蟲也會被稱為玉米鉆心蟲,會對玉米的生長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玉米螟蟲會對玉米的心葉、雌穗等造成侵害,是威脅玉米健康生長的主要蟲害之一,如果大面積爆發玉米螟蟲,則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
玉米蚜蟲也是比較常見的蟲害之一,蚜蟲主要會對玉米的植株和玉米的果實造成侵害,蚜蟲會將玉米汁液作為食物,因此會對玉米的產量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在玉米蚜蟲生長過程中,其體內還會分泌出影響玉米生長的物質,這不僅會導致玉米生長緩慢,甚至還會導致玉米植株出現畸形。蚜蟲的爆發期通常會與玉米揚花期重合,因此針對蚜蟲的防治應注重在玉米揚花期之前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避免蚜蟲的爆發。
2.2.1 玉米黑穗病與玉米青枯病的防治
在玉米黑穗病的防治過程中,首先應注重選用抗病害能力強的玉米品種,如中單2號等,這些玉米品種對黑穗病有著較強的抗性,能夠有效降低黑穗病的發病概率。在玉米播種前,還需應用10%烯唑醇乳油拌種,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黑穗病防治效果。
在玉米青枯病的防治過程中,也應注重選用抗病害能力強的玉米品種,如遼單18、廬玉9105號等,其對玉米青枯病有著較強的抗性,選用此類品種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青枯病的發病概率。除此之外,針對玉米青枯病的防治,還要注重田間的水分控制,避免出現土壤含水量驟增的情況,以免引發青枯病。
2.2.2 玉米螟蟲及玉米蚜蟲的防治
針對玉米螟蟲的防治,首先要注重清除田間秸稈,這是因為玉米螟蟲會在玉米秸稈中越冬,如果田間玉米秸稈清除不干凈,越冬的玉米螟蟲在第二年春天成蛹,繼續危害玉米的生長。其次,在玉米心葉期,需要噴灑藥劑來防治玉米螟蟲。
針對玉米蚜蟲的防治,首先應合理把控玉米播種時間,由于玉米蚜蟲通常會在8月中旬左右爆發,因此適當提前或推遲玉米播種時間,將玉米的揚花期與蚜蟲爆發期錯開,這樣可以有效降低蚜蟲的危害。江淮丘陵地區提倡種植春玉米和秋玉米,另外,還可以應用25%吡蚜酮750ml/hm或70%吡蟲啉120g/hm防治蚜蟲,效果也十分顯著。
在玉米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大力推廣綠色防治技術的應用,這是因為綠色防治技術可以在保障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基礎上,更好地保護玉米的綠色與安全,同時降低環境以及土壤的污染,是踐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上文提到的科學選種以及藥劑拌種等均屬于綠色防治技術,除此之外,綠色防治技術還包括生物防治技術以及物理防治技術等。
就生物防治技術而言,主要是借助生物食物鏈關系,在農田中投放害蟲天敵,同時營造良好的天敵生存環境,借助天敵來控制蟲害。例如,在玉米田中投放瓢蟲,瓢蟲是蚜蟲的天敵,借助瓢蟲捕殺蚜蟲,能夠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再比如,可以借助赤眼蜂來防治玉米螟蟲的爆發。除了引進有害生物天敵之外,生物防治技術還能夠以菌治蟲,這種方式無殘留毒性,對人畜均不會造成傷害,同時采用這種方式,害蟲也不會產生抗藥性,所以方式效果非常顯著。例如,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針對玉米螟蟲的防治,便可以應用蘇云金桿菌進行防治。應用這種微生物農藥殺蟲劑,可以引起害蟲敗血癥,使害蟲直接死亡,減少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另外,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還可以應用生物制劑,生物制劑能夠破壞害蟲的生理機能,有助于控制害蟲數量。生物制劑的成本低,效果持續時間長,同時也不會對玉米以及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其應用效果也十分顯著。
物理防治技術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并且該技術具有防治效果好、成本低、節省化學藥劑以及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優點。在物理防治技術中,色誘板的應用十分廣泛,利用害蟲的驅色特性來進行防治。例如,蚜蟲具有一定的驅色性特點,因此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進行防治。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玉米田中設置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蟲。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難以徹底消滅病蟲害,并且對人工的消耗量較大,同時防治效率較低,但是該技術屬于環境友好型防治技術,不會對環境和生態造成負面影響。
江淮丘陵地區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應合理運用施肥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長,促進玉米產量與品質的提升。要合理選用施肥技術,同時加強對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在保障玉米健康生長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