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霞 高 麗
(陜西省定邊縣林草病蟲害防治防火工作站,陜西 榆林 718699)
美國白蛾屬于鱗翅目、燈蛾科的一種植食性害蟲,因其具有食性雜、繁殖力強、防治難度大等特性,被世界很多國家列為檢疫對象,該蟲也是我國森林植物檢疫對象之一。美國白蛾原產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國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態分布范圍在19~55N°,中國全境屬于適生區域。1979年,在我國遼寧丹東的一次農作物病蟲害調查時首次發現了美國白蛾,而后疫情迅速擴散到遼寧省的寬甸、東溝、鳳城、本溪、岫巖、莊河等9個縣市,隨后又傳播到陜西、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北戴河、煙臺、威海、青島等省市,呈現出了從北部逐漸向中部地區擴散的趨勢。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員或者物資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發達的現代交通工具,提供了有利的傳播途徑,極易造成美國白蛾傳播到各地,特別是在公路、鐵路沿線,美國白蛾隨著調運物入侵概率不斷增大。由于美國白蛾的繁殖快,一旦進入就會迅速增殖、蔓延開來,造成嚴重危害。因此,做好調查監測及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美國白蛾在我國寄主植物遍布49科108屬175種,危害的樹種包括楊樹、柳樹、桑樹、刺槐、白樺、榆樹、糖槭以及多種果樹品種等。
軟如球形,一般為0.5mm直徑大小,而且卵上分布很多小的斑點,但不規則,卵剛產出之后有的為黃綠色,有的為綠色,并保持一定光澤,卵塊通常達到2~3mm,并有磁蛾白色的腹毛和鱗片覆蓋其上。
幼蟲老熟之后,頭部呈現黑色,并具有光澤,一般寬度在2.5mm左右,身體長25mm,顏色有的尾灰綠色,有的為灰黑色,氣門上下線和背線均為淺黃色。背部生長有黑色的毛瘤,體部毛瘤顏色表現為橙黃色,長毛叢成白色分布于背毛瘤上,腹足外部呈現黑色,氣門為橢圓形,白色具有黑邊。
長度在10mm左右,約為3.5mm寬,顏色為暗紅或者褐色,腹部有很多凹陷刻點分布,8~16根臀刺,勾刺末端如同喇叭口狀,中部凹陷。
雌蛾一般為10~14mm,翅展在35mm左右,身體為白色,雄蛾一般為10~12mm長,翅展30mm左右,雄蛾前翅從無斑到有濃密的褐色斑,雌蛾前翅常無斑。
美國白蛾具有雜食性的特征,幼蟲主要對植物葉片進行取食造成危害,通過調查了解到,這種害蟲對三百多種植物都造成危害,在我國多達49科108屬175種寄主植物,嚴重威脅到農林業的持續穩步發展。而且害蟲食量非常大,大量發生時,導致樹木整株被網幕覆蓋,吃光整株樹木葉片,而且還會對樹皮造成啃食。
能夠對多種植物造成取食,一株樹木葉片被全部吃光之后,還會下樹對農作物造成危害,如花生、玉米等作物,遇到適宜的氣候條件可以快速繁殖生長。而且美國白蛾還是一種變溫動物,隨著天氣溫濕度改變而出現改變,溫度處于15~25℃、70%相對濕度條件下,羽化的幼蟲交尾產卵,22~24℃溫度條件下,利于卵的發育,80%左右的相對濕度,卵通常能夠達到95%以上的孵化率,植物樹葉被粘著而發生枯萎,但也不會影響卵的孵化率。通過研究發現,80%相對濕度以及28℃溫度條件,美國白蛾蛹滯育率和死亡率最高,進入秋季之后,氣溫不斷下降,美國白蛾越夏蛹能夠正常的羽化成成蟲。滯育是昆蟲長時間在不良生長環境下產生適應性遺傳特性,溫濕度改變會影響到美國白蛾的生長發育。
美國白蛾具有非常強的繁殖能力,在北美原產地每年可出現4代,歐洲每年出現2代,我國華北地區每年出現3代,華中地區為2代,東北也為2代。如果遭遇秋季持續性高溫天氣,也能完成第3代。一頭成蟲能產下2000多粒卵,并具有非常高的孵化率,后代有著極大的數量,常常泛濫成災,溫濕度還有光照條件對于美國白蛾的生存有著很大影響,在不同地區表現出不同的繁殖力與取食范圍。
美國白蛾有著十分頑強的生命力,在低海拔地區更有利于美國白蛾的生長。光照時間太長會導致美國白蛾出現較高的死亡率,-16~40℃這個溫度區間均可成活,還有著很強的耐饑餓特性,沒有食物的幼蟲生存時間能夠達到10日以上,通過調查了解到3~4齡美國白蛾在多天不取食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存活。5齡后沒有食物的條件下會提前化蛹,伴隨地區氣溫與濕度的快速增高,美國白蛾無論是產卵量還是個體成活率以及孵化率都會出現到大增高。因此,未來沿海和南方地區將會是美國白蛾的高發區。
北方地區美國白蛾一般一年當中出現兩代,進入冬季之后,以蛹的形式潛藏于枯枝落葉或是樹皮地面縫隙越冬。越冬代成蟲羽化產卵,每頭一般一次能夠生產800粒蟲卵,還有的能夠達到上千粒以上,由于產卵量非常大,導致種群數量快速擴展。5月上旬出現第一代幼蟲,并不斷延續到6月下旬。1~3齡幼蟲以結網形式對樹葉造成蠶食;4齡幼蟲具備飛翔能力,造成的危害不斷加大,會對很多樹葉造成大面積蠶食;6齡幼蟲一般成群轉移。第一代成蟲一般在夏季初,之后第2代幼蟲出生,而且于夏季時段快速的生長蔓延,夏季轉化為第2代成蟲造成危害。第二年越冬幼蟲自夏末秋初開始為害,10月份之后不斷化蛹越冬。
害蟲具有雜食性的特點,對很多樹木品種都造成危害,害蟲常常群集結網對樹葉造成危害,而且在網內對葉片、葉肉進行取食,留下薄膜狀的表皮,并不斷枯萎,樹木無法正常地進行光合作用,逐漸枯死。網幕伴隨幼蟲年齡的不斷增長日漸擴大,4齡幼蟲呈現分散性的危害,不結網,遭受危害的葉片出現殘缺不全,整株葉片一般三天便會被害蟲吃光。
為了控制和減少美國白蛾疫情發生概率,加強檢驗檢疫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嚴格檢疫地區間的調運物,應當檢疫林木和林產品包裝箱,尤其是發生美國白蛾地區的林木、種苗、繁殖材料和果品等更應當進一步強化檢疫,未經嚴格檢驗檢疫不得外運,以免疫情擴散蔓延。
重點調查范圍:對于園林、鐵路沿線、機場、城鎮四旁綠化樹、行道樹等區域加強重點調查。
調查時間:幼蟲網幕期是對美國白蛾調查的最有利階段,一般6~7月份出現第一代幼蟲網幕,8~9月份出現第二代幼蟲網幕。
調查方法:美國白蛾幼蟲階段,應當針對監測區闊葉林樹種全面的開展踏查工作,結合樹種以及林齡,把臨近的小班設置成一個踏查塊,踏查塊應當在50公頃以下,對樹上是否存在幼蟲網幕進行調查,并認真做好記錄。
常發區監測:結合美國白蛾成蟲具有趨光性的特性,可選擇黑光燈與誘捕器相配合的形式來捕殺美國白蛾,并對每日的誘捕數量進行記錄,進而對羽化高峰期準確確定,獲取相關數據,以便指導接下來的防治工作。
新發生區監測:針對新發區疫情監測來講,運用黑光燈與性誘捕器是最好的監測方式。然而新發區在蟲口基數較低時,是否能夠將成蟲誘捕到,或是誘捕數量不足,不能當作確定羽化高峰期的方法。調查網幕期是監測疫情的最佳手段。美國白蛾2~4齡期是網幕最佳觀察時間,可利用監測網幕進行調查。
在加強預防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監督力度,做到早發現、早防治,以免疫情擴散蔓延與爆發成災。聯合運用人工、物理、生物等各種措施加強防治。并根據“一挖蛹、二剪幕網、三地面噴藥、四天敵生物防治”的程序,持續性,多措并舉綜合防治。
人工挖蛹:分別于6月、7月、8月、9月將人員組織起來,針對樹木下的枯枝敗葉,還有草垛、屋檐下亂石磚瓦堆進行挖蛹,控制與減少害蟲基數。如針對某楊樹林進行試驗,該楊樹林達到1.2hm面積大小,樹齡14a,胸徑平均在20cm。8月份組織人工開展挖蛹工作,此時楊樹葉片已基本被吃光,達到100%的蟲株率,樹冠下部地面蛹達到21.2頭/m平均密度,為害蟲爆發區;針對楊樹林林地地面全面地實施淺挖,深度在5~10cm,撿石蟲蛹,并對雜草下進行翻找,對樹皮縫隙、雜物下有可能存在蟲蛹的地方都進行尋找,并集中銷毀。利用人工手段進行挖蛹,幾乎能把所有的蟲蛹全部殺滅,可以取得非常好的防治作用,使得害蟲蟲口密度大幅降低。通過這些不難看出,將人工組織起來集中進行地面挖蛹滅蛹,是防治美國白蛾一種有效的技術措施。然而這種防治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和資金投入,防治成本也相對較高,所以,一般疫情發生較重的地區常常選擇這一方法進行防治,針對零星發生的地區,可于幼蟲階段利用飛機噴灑藥物來防治,也可釋放天敵來防治幼蟲與蟲蛹。
人工剪除網幕:由于美國白蛾幼蟲有聚集性以及吐絲結網的特性,6月、7月、8月、9月是觀察網幕的最佳時期,可組織人工將網幕剪除。
黑光燈誘殺:結合美國白蛾發生情況,每年4月初至5月中旬,還有6~8月份可以利用黑光燈懸掛來誘殺成蟲,能夠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
綁草把誘蟲:老熟的美國白蛾幼蟲常常下樹場所進行結繭,這段時間便可人為將結繭場所設置于樹干上,吸引美國白鵝到此結繭,之后把其集中殺死。
懸掛誘捕器:這一方法應用過程中需要與化學防治方法有效結合,主要通過昆蟲趨性誘殺器、性誘劑來達到誘殺害蟲的效果,通常在害蟲成蟲期,把誘芯放置于誘捕器內,并在林間懸掛來誘殺美國白蛾雄性成蟲,同時減少美國白蛾交尾,控制美國白蛾的繁殖,減少美國白蛾危害數量。為使誘捕器發揮良好的誘殺作用,在春季對誘捕器進行設置過程當中,應當于樹冠下部枝條(2.2m)高度為最佳。夏季應當在樹干中上層(5m)部位進行設置,誘捕器間隔100m設置一個,可達到50m的誘捕半徑。在具體應用時,還應當每5d對誘捕器當中的敵敵畏棉球進行更換,才能達到良好的誘殺作用。
8.2.1 天敵
化學手段防治美國白蛾,一般較短時間內可以起到相應的防治作用,然而也會導致一些環境污染問題的發生,而且長時間的化學藥劑應用還會使美國白蛾抗藥性不斷增加,進而降低長期防治成效。
相比化學防治方法,運用生物手段對美國白蛾進行防治能夠避免以上問題出現。如周氏嚙小蜂在防治美國白蛾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氏嚙小蜂為一種寄生蜂,不僅具有很高的寄生率,同時有著很強的繁殖能力,特別對于一些鱗翅目的害蟲情有獨鐘。周氏嚙小蜂能夠在美國白蛾蟲蛹當中刺入產卵器,同時在其中生長發育,汲取其中的營養物質,進而實現殺蟲作用,降低害蟲危害,對于森林林木健康生長提供了很好的保護作用。運用周氏嚙小蜂。對美國白蛾進行防治過程當中,應當于6~7月份和9月份,針對美國蛾老熟幼蟲及美國白蛾化蛹期進行釋放,并充分考慮害蟲數量確定放蜂量,通常根據1∶(3~5)比例釋放周氏嚙小蜂,釋放過程當中,應當于無風或者微風天氣條件下進行,一般于上午10時到下午4時這段時間進行放蜂效果更好。
8.2.2 微生物
這6、7、8、9月美國白蛾幼蟲階段,運用蘇云金桿菌或者是核型多角體病毒等微生物開展防治工作,其致病能力非常強,而且可以持續發揮藥效,屬于專一性的寄生病毒,防治效果明顯,而且不會對天敵造成危害。
在化學防治過程當中,通常運用生物制劑以及仿生制劑,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治效果,避免對林區環境造成污染增加天敵危害。
8.3.1 人工地面防治
人工地面防治過程當中,在5、6、7、8、9月份,選擇擔架式或者車載式噴霧器開展噴施防治工作,主要適用于一些交通條件較好、面積不大的林區,首選高效環保無公害的藥劑,如運用20%殺鈴脲或者25%的滅幼脲Ⅲ懸浮劑。
8.3.2 飛機施藥防治
林區面積較大,美國白蛾發生較為嚴重,可運用飛機施藥進行防治,因為飛機飛行高度高,可以針對一些高大樹木開展防治。然而必須要注意,在防治過程中如果區內有養蠶、養魚、養蜂和土元等養殖產業的,不應當選擇這種方式進行防治,也可提前對飛防區域進行設定,以免藥劑防治過程當中給有關產業帶來不良影響。通常而言,針對養蠶產業3km范圍內應當進行避讓,而水產養殖區應當對其1km范圍內進行避讓。
利用飛機噴藥防治美國白蛾,不但面積大,而且作業效率高,應用起來較為安全,能夠將大量美國白蛾有效殺死。所以近些年來,其在美國白蛾防治方面成為重要的技術措施。然而要想確保飛機防治獲得更好的效果,在實際防治過程當中,還必須要把飛防的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做好,最大限度地提高飛防效果與質量。
8.3.2.1 做好防前準備。飛防過程當中主要包括作業設計、輸入飛行坐標、調配藥物和機場地面服務等各方面內容,只有把這些工作充分做好,才能為飛機防治美國白蛾奠定良好的基礎。作業設計:在進行飛機防治工作開展之前,應當對飛防區域的地貌地形展開充分詳細地調查,了解和掌握林分特點,并對美國白蛾發生情況展開全面調查,同時對飛防區域有無特種養殖業進行調查,觀察氣象條件,對飛防作業設計圖科學繪制,構建更加詳盡而又科學的飛防作業設計與施工方案。坐標輸入:利用飛機噴藥防治美國白蛾過程當中,倘若輸入的飛機坐標存在錯誤,極易引發漏噴或者誤噴情況,這就需要對飛行坐標正確與否展開反復驗證,有錯誤出現時,及時地予以糾正,核對有無差錯存在,避免發生漏噴、誤噴情況。農藥的調集和配制:在利用飛機施藥防治美國白蛾過程中,所用藥劑直接對飛防效果產生影響,應當根據配置程序,科學規范地對單位面積用藥量進行配置,最大限度地保證沉降劑以及助劑應用合理性,準確控制加藥量,這樣才能提高防治成效。
8.3.2.2 機場地面服務。為了保證飛機施藥防治美國白蛾工作的順利實施,在保證燃油充足的基礎上,還應當充分做好地面后勤服務工作,最大程度保證飛機飛行安全。飛防作業過程當中還應當提供消防車或者灑水車,為機組持續進行供水,確保水質符合飛防要求,避免影響防治效果。
8.3.2.3 飛防用藥選擇。在飛機噴灑藥劑防治美國白蛾過程當中,應當科學合理地對相關藥劑進行選擇,包括藥劑的品種及其劑型、用量和用藥時間等。常規地區防治美國白蛾可根據每hm利用675g25%的滅幼脲懸浮劑進行噴施防治,同時也可選擇600g30%的阿維滅幼脲懸浮劑。并結合美國白蛾蟲情發生情況,根據每hm聯合應用45g 5.7%甲維鹽與150g 1%苦參堿。對于養殖桑蠶區域,可以選擇BT藥劑以及滅幼脲,錯時飛防。蝦蟹水產品養殖區域,根據每hm應用150g20%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開展防治工作。
8.3.2.4 掌握有利防治時機。確定防治適期:在通過飛機手段防治美國白蛾過程中,將大量出現初孵幼蟲作為起始日期,并把大批量幼蟲分散取食作為截止日期。如某地運用飛防措施防治美國白蛾時,在充分了解美國白蛾監測數據基礎上,結合當地春蠶養殖發育進度,把6月1日~15日作為最佳飛防時間。選擇最佳氣象條件:利用飛機施藥防治美國白蛾屬于超低空飛行,只有對天氣狀況展開詳細調查與研究,對適宜天氣充分把握,才能確保安全前提下展開飛機防治作業,20~30℃溫度條件是適宜飛防作業的最佳溫度條件,中午高溫時段不宜飛防作業,此時會導致藥劑大量蒸發。超過四級風力或者24小時之內有降雨發生的應當停止作業,露水較大時也不宜作業。
8.3.2.5 運用先進的噴灑技術。控制飛行高度:對于平原地帶林區美國白蛾的防治,并按照5~7m設置飛行高度。霧滴大小和密度:這在飛機噴藥防治美國白蛾過程中是最關鍵而又最核心的技術。如AS350B3直升機其噴灑系統和導航系統非常先進,為130~160m霧滴中徑,霧滴密度13.2~16.8滴/cm。防治藥劑揮發和飄逸:在運用飛機噴藥防治美國白蛾過程中,應當對霧滴揮發和飄逸給予充分重視,并通過相應措施,如將飛防助劑合適地加入到藥劑當中,另外聯合應用5%的尿素當作沉降劑,可有效控制和減少霧滴揮發和飄逸。
針對一些分布零星的樹木,或是區域內存在養魚產業或是養蠶產業的地方,注干防治是一種較為有效的美國白蛾防治策略。該方法需要在精準噴霧防治方法落實的3d前進行,使用的藥劑為1:1的甲胺磷或是氧化樂果(內吸性農藥);注射量控制在2毫升(胸腔每1cm)。
美國白蛾在自然條件下傳播能力較弱,人為活動是其主要傳播途徑,主要通過貨物運載的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因此,抓好林木種苗的產地檢疫和省內、省際間調運檢疫,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輸入和輸出型美國白蛾的發生概率,防治美國白蛾的蔓延爆發。
營林防治技術也是防治美國白蛾的重要技術措施,由于美國白蛾為雜食性的害蟲,危害樹木種類繁多,尤其是對各種闊葉樹種危害相當嚴重。針對這種情況,便可合理應用混交林營造形式,來控制和減少美國白蛾給森林林木帶來的危害。如在林區500m范圍內,選擇3~5株美國白蛾喜食的糖槭樹和果樹等進行栽植,可以把美國白蛾吸引過來在此停留,集中將其消滅,進而提高美國白蛾防治成效,避免美國白蛾造成不良影響與嚴重的經濟損失。
上文中,通過對美國白蛾發生規律進行研究,并不斷進行防治實踐,總結了防治美國白蛾的綜合性防治技術措施,希望能對其他地區防控美國白蛾提供一些技術參考。在加強美國白蛾監測調查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與減少美國白蛾帶來的危害,推動林業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