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興才
(江西省婺源縣紫陽鎮人民政府,江西 上饒 333200)
現如今國家的森林病蟲害涉及類型很多而且呈現出整體復雜特征,這讓有關的病蟲害防治部門在工作上面臨著更大的困難。森林的病蟲害防治作為一種系統性任務必須要從人力、物力、資源、資金以及技術等方面高度投入。當前中國的林業經濟貿易活動日益頻繁,病蟲害跨地區傳播也屢見不鮮,當這些病蟲害經過自主傳播和自然動力傳播以后,給森林防治病蟲害的工作帶來了更多的難題,必須要對病蟲害特征明確,找到它的發生原因和一些特點,然后再去治理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
當前國家森林面臨的病蟲害主要包括5個特征:第一個是病蟲害侵蝕的森林面積不斷增加,這在總林業面積當中的所占比較大。第二個是有很多森林出現病蟲害以后呈現出的是爆發增長,感染更多的森林面積。第三個是國際林業貿易的開展讓很多他國森林病蟲害物種進入我國森林土地當中并產生極大的危害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的森林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第四個是現如今自然生態林數量減少,人工造林面積增加,但因為技術和人為等因素的干擾,自然生態林因為結構出現破壞,因此發生病蟲害的概率增加,而人工林在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下也出現了不同形式的病蟲害現象,從而威脅到我國的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五個是有些地區森林面臨的是多種次要害蟲,所以其中的病蟲害類型很容易發生變化,也給防治工作增加了難度。
任何事情的產生必定有它的原因,就像森林病蟲害現象,它不僅與森林自然生長有著一定聯系,絕大多數都是人為條件下所造成,一旦發生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那么,造成森林病蟲害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人類在經濟發展和各行業建設過程中對森林資源的利用是必然的,所以也造成了大量砍伐,就像中國雖然改革開放以后發展建設的速度非常快,但卻忽略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這一時間段內森林資源遭受了很大破壞,尤其是亂砍濫伐現象嚴重危害生態平衡。森林也有著自身的結構生態,要是大面積砍伐就會讓這些結構破壞掉,因此就很容易導致樹木受到病蟲害危害影響。
在工業發展前提下很多企業排放的污染氣體造成空氣污染,再加上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對出行要求提高,私家車數量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給城市空氣帶來巨大危害,種種原因讓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全球變暖問題嚴重,各國和各地區災害數量增加。主要表現在地區內洪澇災害,還有森林火災日益嚴重,氣候變暖讓自然生態環境逐漸失衡,有些樹木因無法適應環境變化從而死亡和滅絕,森林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另外,很多動植物賴以生存在森林當中,它們在食物鏈上需要保持平衡,如果森林資源減少,有些動物和植物會無法適應生存環境而死亡,比方說啄木鳥和樹木之間就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樹木中的害蟲是啄木鳥的食物,而啄木鳥把這些害蟲吃掉也能維持樹木生機并不受危害。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樹木無法存活,很多平衡動植物遭受破壞,導致森林病蟲害現象普遍。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森林資源經過保護和開發已經出現好轉,但多數還屬于幼齡與中齡階段的樹木,部分地區雖然也有著很大的森林資源,都是通過人工培育繁殖,很大一部分屬于針葉純林,林分結構上并不合理;其中的植物還有生物不豐富,導致生態系統相當脆弱,病蟲害控制力不高,很容易出現病蟲害現象,一旦發生會在短時間內爆發開來,造成大面積森林資源的損失。
其實很早以前人類就已經開始意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并在不同程度上加強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措施,但根本認識還有技術上的不足也導致人們在進行這些工作的時候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終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比方說,植樹造林的時候如果不把區域內的土壤情況還有地理位置和環境全面了解就進行種植,很難達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很多樹木因為無法適應當地環境,要么就是在成長中自然死亡,要么就是受到病蟲害感染死亡,從而造成了大量的森林資源以及經濟損失。另外,病蟲害防治方面專業知識和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實現對癥下藥,防治效果低下,病蟲害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有的是短時間內有效,但是時間久了這些害蟲和病菌都形成了免疫力,之前的治療措施不再適用,這也是病蟲害現象逐漸嚴重的主要原因。
根據國家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相關部門的具體統計表明,現階段中國森林病蟲害的種類越來越多,20世紀90年代森林病蟲害種類已經達到了接近60種,到現在已經超過100種。目前國內交通發達,再加上各國交流合作往來密切,許多外來的森林病蟲害物種已經對我國森林資源造成全新威脅,比方說美國的白蛾,還有加拿大天牛,它的出現往往伴隨大面積爆發,嚴重危害到中國的林業發展和森林資源的安全。雖然森林可以自我保護,再加上人為防治能夠抵御外來災害,但需要一些時間,所以必須要盡快采取相應的措施,對那些外來病蟲害進行分析和防治。
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的森林資源都是人工干預存在,通過人工造林大多都是培育那些有著經濟效益的單一數目種類,當病蟲害發生以后,很容易感染,而且它的危害性往往大于野生森林資源。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那些人工森林資源一直都在增加,卻會對那些原始森林資源生態鏈造成不同程度上的破壞。許多病蟲害問題危害國內林業,有些地區沒有從經濟和技術上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加以支持,當地的林業資源相對豐富,一些小的病蟲危害都能自然治愈,把資金和技術都投放到沒有危害的病蟲害問題上,顯然是浪費,沒有考慮到一些更大危害和外來危害方面,所以出現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從而影響到了國家經濟發展建設還有自然生態資源的平衡。
近些年,病蟲害種類增加但是森林的結構卻一直保持單一,多樣性越來越少,使森林病蟲害爆發概率、危害程度都在提高。在傳統病蟲害危機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和解決的前提下,很多新的病蟲害入侵,兩者共同爆發,危害性極大,許多災害嚴重的區域每年都有發生,很難將其遏制,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巨大損失。
森林病蟲害的危害非常大,不僅能對樹木的成長造成影響從而導致枯萎死亡,也會讓人民和國家的資源遭受損失。森林之中會生長著很多生物種類,其中就包括有害于樹木的生物,比方說刺蛾、黃楊絹野螟,還有櫻花介殼蟲,會對樹木的葉子啃食,有些幼小樹木葉片枝葉被吸干,出現枯萎脫落情況,如果不及時治理的話,時間長了會使樹木逐漸凋零死亡,森林資源自然受到損害。
森林環境一般都復雜多變,要想把那些不同類型的病蟲害加以治理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病蟲害的類型也有很多,只有了解以后才能展開有針對性的治理,否則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和資源也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那么,造成森林病蟲害原因主要是很多病蟲害蟲生命力頑強,而且反應速度快,借助于自然環境快速傳播,人們在這里的時候往往會顧此失彼。人工造林的時候樹苗種類選擇不合理,這就為病蟲害的繁衍和傳播提代了有利條件,環境惡化的前提下病蟲害生存能力有所增加。有些地區森林管理者長期使用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逐漸這些病害蟲有了抗藥性,因而失去了效果。整體上看,中國病蟲害種類很多,甚至出現了交叉感染、繁殖和破壞,給工作人員的防治帶來困難,同時也證明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病蟲害治理的過程中,最為直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前預防,所以各地區林業部門在展開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時候要把預防放在首要位置,可以監測整個森林資源區域內病蟲害種類,做到預防為主,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全面掌握森林病蟲害發生程度,總結規律,備案記錄,形成完善的預測預報網絡,如此才能為接下來的森林資源保護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各地區之間要結合信息互聯網建立數據庫,并實現信息共享。森林管理者對病蟲害情況要全面掌握,有針對性地展開防治工作,將那些病蟲害危害扼殺在萌芽時期。
防治工作進行中技術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最終效果,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上來看,森林病蟲害防治方式最經濟環保的還是生物防治。有很多地區會用化學藥劑和各種農藥殺死害蟲,雖然效果非常明顯,但會給樹木和附近環境帶來許多副作用。而生物治理有著天然無害特點,可以通過引進病蟲害的天敵起到克制性的效果。上文就提到過啄木鳥和一些害蟲是天敵,在合適的區域內給啄木鳥提供良好生存環境,讓它們和害蟲互相克制,從而保障當地森林資源健康。
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技術性開發和創新,林業部門應當在這一方面加以重視,為科研人員提供足夠的資金,多借鑒一些國內外成功案例。具體表現為森林病蟲害防治中如果能得到先進的技術支持,再加上資金的充足,完善前期調查、中期防治還有后期的總結,如此就能形成一個多層次且完整的防控體系。另外,要對一些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加以推廣,提倡各地區林業部門管控人員加以運用,林業部門之間加強交流合作,互相學習,從而為我國的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做出貢獻。
要知道森林屬于完整的生態系統,對其治理的過程中必須要了解其中的生物生態鏈,盡可能通過自然調節來完成病蟲害防治,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讓危害降到最低。此外,在種植的過程中避免樹木種類結構單一,科學合理選擇,讓多種樹木種類并存。而且病蟲害的天敵也能存活在人工造林當中,可以利用他們的天敵去消滅,結合天性相克的原理把病害蟲殺死,這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為科學合理的方式。
某地區是重點林業保護單位,這里的森林面積整體達到800萬畝,其中林業用地大約500萬畝,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了70%左右。當地東部和北部高,西部地勢較低,自然資源和生物種類相當豐富。松林面積約為120萬畝、竹林面積約70萬畝,還有油茶經濟林也是70萬畝左右。危害到當地森林資源的有害生物主要包括馬尾松毛蟲、松褐天牛、竹蝗等,還包括一些間接性發生的病害蟲。
在全球變暖條件下,尤其是冬季氣候溫度提高,很多有害于樹木的生物可以度過冬季而且有足夠食物,因此常年發生病蟲害現象,整體趨勢日益頻繁和嚴重。森林病蟲害生理周期縮短,但他們在環境適應能力上生長與繁殖的速度提高。
第一,對病蟲害治理的時候必,須考慮當地病蟲害的種類,全面了解以后才能有針對性地展開工作。當地部門加強了病蟲害檢測工作投入力度,一共設置了20個檢測點,每個檢測點下都有50個節點,把所有的森林面積都在檢測范圍內覆蓋率為100%。定期組織工作人員把病蟲害情況調查,包括樹木容易發生的季節、部位、當時的環境還有癥狀等等,記錄以后投入檔案。第二,為了避免外來病蟲害物種對森林資源造成破壞,提高了檢疫工作力度,尤其是進口木材和樹苗只有具備相關證件并經過審核以后才能使用,還應檢查森林植物產品的包裝是否攜帶病菌,對于一些花卉和動物也都盡可能利用本地健康產品。第三,保護區內有一些專門寄生在樹木上的昆蟲、微生物和鳥類蛇類,他們都是病蟲害天敵,所以林業保護部門盡可能給這些有益的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保證他們的數量。第四,對保護區內部存在的幼齡樹木落實透光哺育,確保他們有足夠的陽光和通風,定期清理當地雜草和蟲源,嚴禁亂砍濫伐和人為捕殺動物,開展群眾工作,讓他們也能參與到森林資源保護行列當中,加強對當地病蟲害現象調查。第五,森林有害生物治理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檢測工作,最好是把這些害蟲在繁殖和擴散之前全部殺死。林業部門要作出以下反應:針對黃脊竹蝗定期噴灑藥物集中防控,遇到爆發期,必要時可以用飛機噴灑藥物,同時注意前期預防;針對馬尾松毛蟲應以生物防治為主,放養白僵菌,落實封山育林措施,如果遇到密集較大的馬尾松毛蟲,可以使用煙霧噴劑;針對松褐天牛最好是把一些枯死樹木清除掉,這樣就沒有他們的食物來源;針對蕭氏松莖象,林業部門應當組織人員定期捕捉,減少這些害蟲密度。
綜上所述,森林資源是人類非常寶貴的財富,對它的保護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建設的必需要。針對森林資源病蟲害工作,需要在防治技術上不斷創新完善,從而確保森林資源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