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營
(莎車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新疆 喀什 844700)
當前,為提升農業耕地質量,促進地力科學建設,充分保護農用耕地安全,需持續推進土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充分注重土肥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科學檢測耕地土壤養分,保證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提升肥料有效利用率,需要引入土肥先進科學技術方法,改善土肥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穩定發展。
1.1.1 土肥基礎數量
數量是土肥基礎的一項重要屬性表現指標,需維持存在一定數目土地面積,確保農業種植耕地面積充足,進而為促進農業種植生產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基礎條件支持。
1.1.2 土肥基礎質量
質量為土肥基礎的另一種關鍵屬性表現內容,應重視農業生產質量。主要注重農業耕地土壤污染,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水分、肥力、氣體、熱量相互協調,土壤物理性能及化學性能相互協調較佳,土壤具備較多肥力,可能滿足農業種植植物生長所需營養物質,可以符合農業作物生長要求。
在土肥基礎存在以上兩個屬性表現的基礎上,才可保證土肥基礎相對牢固,有助于協調其余因素帶來的影響作用,進而推動農業行業持續生產發展。
1.2.1 土肥基礎與持續發展農業之間整體性特點
在研究土肥基礎的時候需充分重視整體性原則。土肥基礎不是僅僅指土壤及肥料。應注重土壤類型,了解是否存在礫、粘粒、砂粒等,并掌握土壤中所含不同種類微生物菌群和微小動物等,還涵蓋一些有機物、植物生長所需的不同種類微量元素以及營養物質,且包含水分、空氣、熱量等。以上各組物質相互密切結合構成有機整體。
農業生產也屬于有機整體,不可忽略任一組成部分,規避影響農業生產持續發展進程。同時,農業生產是否能夠維持持續發展進步,和土肥基礎存在的作用具有密切關系。如果沒有較佳土肥基礎支持,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進程則會明顯受阻。而且,喪失良好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則土肥基礎也會被影響和約束。
1.2.2 土肥基礎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協調性特點
農業生產在不同影響因素干擾作用下,形成合力整體,進而保證總體協調持續發展進步。而土肥基礎也存在協調性特點。土壤所含的水分、氣體、肥力、熱量、化學因子、微生物、物理因子互相影響及協調,進而形成較佳土壤基礎環境條件。在構建土肥基礎的時候,如果不同因素之間無法協調合作,則難以形成合力整體,則會干擾土肥基礎充分發揮重要作用,形成負面干擾,還可能阻礙及制約農業行業生產持續發展與進步。
土壤中所含有機碳量常占據生物圈整體含碳總量的75%,關鍵有機碳主要在土壤內存在。土壤中有機碳總體含量是評定農業耕地肥力的關鍵參數,也為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重要指數。依據較佳農業耕作形式有助于提升耕地土壤內有機質總體量,可提升土壤碳含量。而且,經過提升土壤內有機質總量,可以改善耕地對于水分及肥力的保存功能,可以有效利用肥料,減少耕地對于化肥的使用總量。
然而,如果采取不適宜農業耕作形式,例如,大量施加化肥,則會導致土壤內有機碳出現礦化反應,并增加空氣中甲烷含量及二氧化碳含量等,增強溫室效應。所以,應注重發展推廣低碳類型農業,構建較佳農業生產體系,盡量降低農業生產中形成的溫室類氣體含量。此外,通過積極運用土壤肥料新型技術方法,改善耕地中有機質總量,完成生態農業建設,則有助于減少化肥應用總量,并減少使用化肥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土肥基礎需注重可持續科學發展理念,檢測土壤養分含量及調整配方施肥為農業行業建設關鍵內容之一,也是開展土肥基礎工作的重要項目。檢測土壤成分含量及調整配方施加肥力方法是依據土壤檢測數據結果,依據田間試驗分析,充分考慮到農業生產需要及農作物所需要的肥力支持等,維持合理科學應用有機肥,針對氮肥、磷肥、鉀肥等配方實施科學有效調節,在適當時期為農作物施加充足但不過量肥力,進而確保農作物正常生長。
第一,維持化肥整體量平穩的基礎上,針對化肥品種及結構實行優化條件,維持符合肥料發展要求,確保肥力含量高,復合運用肥料品種,肥料農業專用等。
第二,充分運用化肥資源,結合市場有效調節功能,協助購入農業肥料,保證農業生產中科學合理施加肥料,提升化肥有效利用率,達到增加收成作用。
第一,加強土肥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培養,土肥工作人員依據自身專業能力,做好土肥管理工作,通過定時檢測耕地土壤中營養物質含量,正確指導農業科學生產,維持針對性施加肥料。
第二,針對土肥機構實施積極改善,肥料生產企業可依據土肥站點供應的安排為農業生產單位供應優良品質化肥肥料,確保土肥機構與肥料企業做好配合協助工作,維持土肥效果良好。
針對土肥基礎相關法律規定內容實行制定,并持續改善規定內容,做好農業更低保護,維持土肥基礎作用。
充分研發使用有機肥料,開發水田綠色肥料、沼澤肥料等,明顯提升地力。
測土配方施肥是實現農業節本增收、提高耕地產出率,促進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緊緊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五個環節,按照不同地力分作物制定施肥配方,利用農企合作企業供肥網絡供應配方肥。
保護性耕作是以秸稈覆蓋地表、免耕播種、深松及病蟲草害綜合控制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效、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等作用。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點帶面、全面發展”的原則,堅持與生態治理、農村環境保護相結合,綜合考慮各區縣自然地理狀況、農業區域特征,針對制約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做好機械化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普及力度,采用試驗、示范、輻射帶動,促進了機械化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的全面發展 。
綜上所述,土肥基礎存在兩種屬性表現,即數量及質量。土肥基礎和持續發展農業之間既存在整體性特點,又具有協調性特征,土肥基礎對于持續發展農業存在重要作用,主要包含依據土肥基礎可促進農業持續環保健康發展,且可持續科學發展能夠為土肥基礎供應重要觀念支持。應積極開展持續強化土肥基礎促使持續發展農業的關鍵措施,通過調節化肥品種和結構,提升化肥有效利用率,改善土肥機構,增強土肥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建立和改進土肥基礎相關法律規定內容,注重研發有機肥料,提升地力,從而改善耕地土壤肥力,促進農業科學平穩可持續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