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雅
導讀:九池鄉小拱棚草莓種植面積達5 000余畝(333.33 hm2),種植效益高。從品種及地塊選擇、拱棚建造及棚膜覆蓋、育苗及苗期管理、栽植前準備、定植及定植后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及采收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小拱棚草莓高產優質種植要點,供廣大種植戶參考。

九池鄉是萬州主要的小拱棚草莓生產地,種植面積達5 000余畝(333.33 hm2),近年來隨著市場對草莓產品需求量的增加,草莓種植效益呈逐年增加趨勢。利用小拱棚種植草莓,拓寬了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途徑,實現了種植效益和農民收入的雙提升。
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綜合抗性好、貨架期長、較耐熱的草莓品種,如紅顏、紅時美、法拉第等。
重慶萬州常年多雨,九池鄉多為澇洼地,而草莓根系分布較淺,土壤持水量達到85%以上極易導致植株根系發黃,植株生長不良,開花結果期果實膨大慢、著色不良及口感差,因此,要選擇地勢高、灌排方便、交通便利的壤土地塊建造小拱棚。
重慶萬州區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一般0℃左右,特殊年份-2℃,陰雨天較多,因此建造鋼架小拱棚,要以采光多為主,南北走向,跨度15~18 m,如加大跨度,可通過提高棚體高度,增加采光面積。
棚膜選用防老化、防無滴的消霧膜,于晴穩無風的天氣覆膜,做到膜拉緊、壓實,既要預防大風卷膜,也要防止因拉膜不平而出現滴水現象,小拱棚東西兩側安裝可移動通風口。
近幾年的生產實踐表明,采用脫毒苗不僅增產效果明顯,而且綜合抗性強。生產用苗以脫毒二代苗為主,萬州草莓苗繁育時間為2月下旬3月上旬,采用高畦栽培,畦寬1.2 m、高40 cm,保持兩側排水溝暢通,每畦栽2行,株距40 cm,每行安裝1個噴灌帶。為了多繁苗,繁壯苗,草莓種苗繁育田施肥以氮肥為主,磷鉀兼顧為原則。每667 m2施用含氮量為46%的尿素40~45 kg、五氧化二磷含量為12%的過磷酸鈣50 kg、氧化鉀含量為50%的硫酸鉀10~15 kg。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通透性差的地塊,每667 m2施生物菌肥100~150 kg,將土地深耕耙平后,母苗按相同的方向栽植,最大程度保證匍匐莖生長的一致性。
草莓育苗期水分管理原則:促控結合,培優培壯,整個生長發育期土壤持水量保持在85%左右,嚴格把握水分管理,澆水時做到早晚澆,中午不澆。降低地溫,預防“熱雨燙根,造成死棵”現象的發生。肥料管理原則:根據植株長勢合理追肥及葉面噴肥,匍匐莖迅速生長期以氮肥為主,幼苗覆蓋率達到70%~80%時以鉀肥為主,做到以水帶肥,合理追肥。草莓苗生長前期,一般不需要葉面噴肥,中后期每間隔7天用0.3%磷酸二氫鉀液葉面噴施1次。
匍匐莖伸長后及時壓蔓或者用專用設施將匍匐莖固定在土壤上,防止大風卷蔓,導致新個體懸空,影響草莓新個體的形成。靠近母株的匍匐莖干枯時,在晴天的中午及時去除,由二級種苗擔當母株,以此類推,當繁育田草莓苗覆蓋率達85%~90%時,去除所有匍匐莖,并葉面噴施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進行化控,每667 m2每次用50 g對水50 kg噴霧,噴霧時要做到“不漏噴,不重噴”,盡量避免藥液落地,防止藥液對下茬作物造成為害。每母株育苗不超過50株。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理病殘體,帶離草莓種植田,在6~8月高溫季節深翻土地,做到翻而不耙,通過高溫曬垡,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通透性,減少土壤中致病菌數量,為草莓營造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
結合深翻,每667 m2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5 000~5 500 kg、過磷酸鈣50 kg、生物菌肥300 kg。定植前,結合起壟,每667 m2條施三元復合肥(NP-K=15-15-15)50 kg、生物菌肥500 kg,施肥深度為復合肥10~12 cm、生物菌肥6~8 cm。
起高壟,壟高32~35 cm,頂寬20~22 cm,壟距85 cm。要求壟直且平整,無大坷垃,無凹凸不平,壟兩側壓實、外緊內松,既可預防因澆水出現的壟坍塌現象,又可為草莓根系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
8月下旬9月上旬定植,定植以淺不露根、深不埋心為原則,靠近根莖的凸起處一致向外,便于結果方向在操作行一側,每壟定植2行,株距18 cm,定植后每壟鋪設1條滴灌帶,再覆蓋黑色地膜,要求地膜拉緊鋪實,用土或經過高溫消毒的稻糠掩蓋好薄膜破損處。
草莓根系較弱,吸水能力差,定植后到緩苗前每天早晚澆1次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95%~100%;緩苗后以控苗為主,做到植株不缺水不澆水,小拱棚早晚通風,通過降低地溫的方式,預防幼苗徒長,且較低的溫度能促進花芽分化。果實開始膨大后,結合澆水進行追肥,一般每667 m2每次施水溶肥20 kg,植株長勢弱的地塊,在此基礎上每667 m2再沖施生物發酵菌液10 kg。以后每澆1次水,針對植株長勢、果實形態追施相應的水溶肥,如植株長勢弱,葉片顏色淡,沖施高氮水溶肥;如果實膨大慢,著色不良,沖施高鉀水溶肥;如果實軟、皮薄,沖施高鈣水溶肥,追肥以“少量多餐”為原則,特別是富含中微量元素的水溶肥,一次不要施用過多,以免出現肥害。
草莓定植后,保持晝溫28~30℃,夜溫22~25℃,促進緩苗。其他時期保持晝溫22~24℃,夜溫不低于8℃。

及時去除萌發的側枝及匍匐莖,保持株行間具有良好的通透性。發現病葉、殘葉及老葉,于晴天中午及時去除,并集中帶離種植田;如植株無花梗產生,則去除所有老葉,留2~3片新葉培養,加大肥水管理,促進新的花芽分化。

及時疏除上位花及僵果、畸形果、病殘果等,促進果實膨大均勻、一致。將疏掉的花或果及時帶離種植田,保持種植田清潔衛生。
蜜蜂授粉是大棚草莓的主要授粉方式,授粉不良極易出現畸形果或僵果,直接影響草莓商品品質。為確保蜜蜂的授粉能力,大棚內溫度宜保持在22~25℃,空氣濕度75%~80%。
為害草莓的害蟲有蠐螬、蚜蟲及紅蜘蛛等,蠐螬主要為害草莓的根莖部,導致缺苗斷壟;蚜蟲及紅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利用口針吸食葉片汁液,并傳播病毒病。
2018-2020年,我們成功探索出化學藥劑與生物、物理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草莓定植后,每667 m2用5%阿維菌素乳油1.0~1.5 kg、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50 g、40%辛硫磷乳油500 g與富含放線菌的生物菌液對水30 kg混合沖施,既能防治地下害蟲,又能有效預防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在拱棚內懸掛黃色粘蟲板,誘殺刺吸式口器害蟲的成蟲。蚜蟲、紅蜘蛛,每667 m2用5%阿維菌素乳油50 g對水45 kg,在葉片背面及根莖部噴霧;每667 m2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5 g對水30 kg,重點噴施植株上部幼嫩葉片防治蚜蟲;蠐螬,用1.8%阿維菌素乳油1 5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
由致病菌引起,傳染性強,為害重。萬州區九池鄉草莓基地常見的病理性病害有炭疽病、疫病、軟腐病、灰霉病等葉部和果實病害,及紅中軸根腐病、莖基腐病、枯萎病等,重茬地塊枯萎病發生為害較為嚴重。炭疽病,每667 m2用8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75~100 g對水30~45 kg或60%咪鮮胺水劑25 g對水30 kg交替葉面噴霧防治;疫病,每667 m2用5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50 g對水30 kg,并加入適量有機硅噴霧葉背;軟腐病屬于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草莓果實,會造成果實腐爛并伴隨難聞的臭味,可每667 m2用50%有機銅水分散粒劑40 g對水30 kg或2%春雷霉素水劑15~20 g對水30~45 kg,重點噴施果實;灰霉病除了為害草莓葉片外,還為害幼果,會導致葉片邊緣或果實腐爛,腐爛部位密生灰褐色霉層,每667 m2用50%嘧霉胺可濕性粉劑50~75 g對水30~45 kg,重點噴施幼果。以上幾種病害,預防每7天1次,防治每3天1次,同一種殺菌劑連續噴施不超過3次。
生理性病害主要由土壤中元素過剩或者缺乏引起的非傳染性病害,萬州區九池鄉草莓生產基地常見的生理性病害有白化病、軟果病以及僵果等,其中白化病主要由施用氮肥過多引起,應減少氮肥用量,選用高鉀水溶肥,均衡土壤營養;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液,減少植株根系對氮元素的吸收及利用。軟果病會導致耐貯運性差,由土壤中鈣元素缺乏引起,結合澆水,沖施鈣鎂硼鋅肥,每667 m2施20 kg,也可噴施含鈣葉面肥。坐果多、營養不足或激素使用不當均會出現僵果,發現后及時摘除,為培育壯株,苗期可噴施助壯素或多效唑;栽植緩苗后,每667 m2葉面噴施生物菌液1.0 kg及0.01%蕓薹素水劑1.0 kg,晴天下午葉面噴施,每7天1次,連噴3次。
根結線蟲病會導致根系生長不良,嚴重時根系畸形,吸收能力降低,甚至出現僵果。對于根結線蟲病發生為害較為嚴重的地塊,前茬作物收獲后,在地面灌水覆蓋地膜,水面高出地面0.5 cm,上部用塑料薄膜密閉覆蓋,連續20天,通過高溫淹水殺滅土壤中的根結線蟲及其他地下害蟲的成蟲與蟲卵。
草莓商品成熟時在晴天的早晨進行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