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雷懿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鐵路尤其是高鐵“邁出去”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鐵路國際化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我國鐵路優勢分析了設施聯通中鐵路的骨干作用,從高校、職業技校、企業三個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當前國際化人才內涵與培養模式。在此基礎上,從技術型、管理型、綜合型三類人才維度探討了“一帶一路”背景下對于鐵路國際化人才的需求,為我國培養高質量的鐵路國際化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鐵路;國際化人才;需求
本文索引:金晶,雷懿.<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23):-070.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12(a)--04
1 設施聯通中鐵路的骨干作用
鐵路是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國民經濟大動脈,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鐵路、民航、水路、公路)的骨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2020年,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完成22.03億人,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占比22.8%,比2019年減少14.57億人,同比下降39.8%,受新冠疫情影響,是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的下降情況。全國鐵路旅客周轉量完成8266.19億人公里,比2019年減少6440.45億人公里,同比下降43.8%。但是全國鐵路貨運總發送量逆勢增長,完成45.52億噸,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占比9.8%,比2019年增加1.40億噸,增長3.2%,是由于中歐班列開行規模的增長以及2020年十余條鐵路新線投入運營,為鐵路的貨物運輸提供了充分保障。全國鐵路貨運總周轉量完成30514.46億噸公里,比2019年增加297.10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0%。同時,國家繼續加強鐵路投資,2020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819億元,占全部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的22.50%,投產新線4933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521公里。就路網規模來看,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63萬公里,其中,高鐵3.8萬公里,占世界高鐵運營里程的2/3,穩居世界第一。
如今,中國鐵路項目積極“走出去”,遍及多個大洲,諸如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名片”。隨著中歐班列、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安伊高鐵、匈塞鐵路、蒙內鐵路、亞吉鐵路、中泰鐵路等鐵路網絡的建成,中國鐵路“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穩健。目前,我國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創新,完善了相應的鐵路標準體系。2021年,中國首列出口歐洲雙層動車組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下線,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滿足歐盟鐵路互聯互通技術規范的雙層動車組,將在奧地利、德國、匈牙利5個國家鐵路線上運行,進一步見證了中國標準,高鐵標準“走出去”充分發揮著鐵路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鐵路作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主要載體,以技術先進、安全可靠、兼容性強、性價比高等優勢不斷推進“走出去”步伐。
1.1 技術先進
中國鐵路尤其是高鐵高速發展,掌握了多項先進技術。由于我國建設地理環境復雜,除了平原這些地理結構簡單的地區外,還有丘陵、山地、高原等復雜地區,我國科研人員研究出了針對不同地理環境的高鐵技術,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橋梁設計建造技術和先進的現代化裝備,可在任何地段鋪設鐵路,經得起高寒酷熱、戈壁風沙等氣候的考驗,使得其他國家望塵莫及,因此,我國在鐵路工程建造技術上有著特有優勢。中國還建設了世界規模最大的高速鐵路牽引系統和世界最大的高鐵運輸網,在牽引供電技術、運營管理方面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1.2 安全可靠
我國近50%的鐵路服役時間不足20年,且以CRTS Ⅲ型板式無砟軌道、CTCS-3列控系統、復興號動車組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技術裝備得到了廣泛運用,各類設備設施技術性能和安全可靠性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同時,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管理實踐,中國鐵路在勘察建造、運營管理、綜合檢測等方面形成了完備的高鐵安全風險管理體系,確保列車安全運行。據國際鐵路聯盟(UIC)和歐洲鐵路管理局(ERA)統計資料,在過去十年,中國鐵路每十億人公里旅客傷亡率為0.02,在全球主要鐵路國家中保持了最低水平。
1.3 兼容性強
中國鐵路充分吸收全球高鐵先進技術和裝備,通過自主、集成、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融合了ISO、UIC、IEC、EN、JIS等國際先進標準,在工程建設、軌道、動車組、列控、牽引供電等主要領域與全球先進鐵路技術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與互通性。不同速度等級的列車可跨線運行,滿足了各種技術和運輸需求。中國鐵路認證標準兼容性強得到了其他國家的認可,如亞洲和歐洲國家等,還和一些國家的鐵路公司簽訂了檢測認證的合作協議。
1.4 性價比高
中國鐵路建設經驗豐富,在勘測、設計、施工建設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同時,中國高鐵裝備制造產業鏈全備,在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設備成本等方面顯著低于國外同行業競爭者,具備低成本、高質量生產大量零部件的能力。因此,中國鐵路在價格采購、人才利用、運營管理等方面能夠合理利用,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
2 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鐵路國際化人才內涵
人才是“第一資源”,國際化人才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資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國情不盡相同,需求與建設領域廣,因此迫切需要大批專業素質高、通曉國際規則、掌握多國語言的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人才是保障“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主要角色,可以推進國家間的相互溝通,促進各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正確理解;可以提供專業可靠的咨詢信息,探索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機會;還可以在科技、管理、金融、法律、貿易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化人才內涵的核心是國際化,即知識能力素質具備國際水準。目前,各界對于國際化人才的內涵尚未統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與合作,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有學者將創新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納入國際化人才的基本特征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界對國際化人才要求提高,認為國際化人才還應具備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積極抗壓能力、熟悉國際慣例等素質能力。也有學者從組織的角度對國際化人才進行定義,認為國際化人才是指一個組織能否構建適應國際化人才發展的環境,這個環境要為國際化人才的成長提供保障。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國際化人才有了更豐富的內涵,除了傳統要求的小語種人才、外交人才外,還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熟知他國地理歷史文化知識、善于外交等綜合素質,也就是新型國際化人才。
3 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的基本性問題,“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企業、高校、職業技校等機構紛紛響應號召,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1 高校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主要從三方面著手,分別為人才、教學配備以及制度體系。(1)人才培養方面,以培養國際化意識和國際化能力為主。國際化人才必須有國際理念和全球視野,有一定的人文底蘊、正確的政治思想素質。在此基礎上,需要扎實的各類專業知識,如工程技術、法律、經濟金融、運營管理、國際貿易等;同時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2)教學配備方面,主要包括教學軟硬件的更新、師資力量的強化以及國際化課程的設計。教學軟硬件更新主要指教學平臺與教學環境需要更符合國際化設置;師資力量的強化主要指對本土化師資進行國際化教學指導以及引進國際化師資;國際化課程設計需要更加有針對性與專業性,以符合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3)制度體系方面,主要包括本土學生與留學生的管理教育制度的制定,針對不同學生,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盡量維持折中均衡的管理制度。針對本土與海外師資,建立一套普適性強的國際化師資培訓與管理制度。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建立起自己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積極培養國際化的高素質人才。國內頂級高校清華大學于2016年成立“一帶一路”倡議研究院,以打造現代化高端智庫、高端人才培養基地、高級別國際交流平臺。該校還設立了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一帶一路”東南亞班,為中國和東南亞企業家打造學習和溝通交流的平臺,為“一帶一路”提供高端國際化人才。
3.2 職業技校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職業技校人才培養提供了較明確的發展方向與培養目標。職業技校對國際化人才培養主要以市場為導向,準確定位,同時抓住校企合作機會,優化教學體系,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國際化人才為核心。(1)市場導向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不同國家文化、語言不同,發展建設需求與進度不同。職業技校根據自身的區位優勢、師資情況、辦學特色等特點精確選擇合作對象,準確定位教學方向,為市場提供針對性的國際化人才。(2)校企合作方面,學校與跨國企業或者本土企業合作,共同制定培養目標,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提前了解與適應工作內容,在專業指導、技能培訓、就業渠道等方面開創新的教學模式。(3)教學體系方面,職業技校在專業領域方面更具針對性與應用性,考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法律等因素的不同,設置實用性更強的課程培養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在學校之間打通課程學習互通認證平臺,鼓勵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為“一帶一路”的沿線建設提供專業技能型人才。
針對職業技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相關機構做出努力,探討培養方案。2019年,由AICC澳洲國際職業教育中心、杭州市富陽區職業教育中心共同主辦了浙江中職國際化語言教學課題研討會,會議目的是解決中職院校國際化課程難題,為“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提供語言保障。多家職業技校參會,共同探討如何出臺一套國際化語言教學課程及教學管理體系。
3.3 國企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國企主要基于自身資源優勢、與他方合作兩個方面進行人才培養,為“一帶一路”建設輸送大批技術與管理類的中高層人才。(1)自身資源方面,國企已經擁有一大批具有潛力的國際化人才。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對這些人才技能如外語基礎、管理能力、工程技術等進行分類,并針對性進行能力培訓,將這些人才朝著國際化方向培養,將他們外派,讓其參與國際項目的實踐等,這些人才即可高效具備國際化綜合素質。(2)與他方合作方面,企業、政府、高校三方合作,立足海外業務,以人才需求為導向,共同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同時,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實際應用,滿足“一帶一路”發展的各類人才需求。
目前,已經有很多企業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建設中,截止到2021年1月,有81家中國央企在“一帶一路”沿線承擔了超過3400個項目,輸送了大批優秀的國際化人才。這些成果離不開企業對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以國家電網為例,在2019年4月成立國網大學,舉辦各類專業培訓班,同時與中央黨校、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13家單位合作,舉辦研修班、國際論壇等活動培訓,為“一帶一路”建設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4 設施聯通對于鐵路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對于鐵路國際化人才,需要既懂專業,又有國際視野,既會國際商務,又通國外人文的應用復合型人才。
鐵路國際化人才應該具備以下特質:
(1)復合知識結構——既懂專業,又懂語言,通曉國際規則和慣例;
(2)鐵路專業精通——鐵路專業基礎扎實過硬,掌握鐵路專業領域前沿技術;
(3)跨文化融合——迅速適應跨文化工作環境,并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與溝通能力,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
(4)國際化視野——具有廣闊的國際化視野,對于本領域的國際前沿及發展趨勢有深入了解。
4.1 技術型國際化人才
設施聯通需要各國在交通運輸、水利、環保能源、通信互聯互通等方面加強合作,具有綜合素質的工程技術類國際化人才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保障。對于鐵路國際化人才,涉及技術標準、勘察設計、建筑施工、裝備制造和運營維護等環節,特別是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沿線存在很多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環境,需要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具備過硬的工程專業技術能力,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而沿線國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不同等問題,因此,通曉鐵路國際規則的技術型人才是實現與沿線國家設施聯通的保障。
4.2 管理型國際化人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鐵路發展上,可能存在區域發展目標、工程項目管理水平、承包相關管理及法律政策不同等問題。因此,需要深知專業領域業務的國際化管理人才進行協調與溝通,政策溝通是相關國家開展各領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礎,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同時,開拓鐵路海外市場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能夠在各個領域具有國際思維,能夠從全球視野出發,認識和思考國家和區域問題并具有決策性思維。因此,決策管理型國際化人才可以保證鐵路聯通的順利實施。
4.3 綜合型國際化人才
鐵路聯通服務“一帶一路”需要培養綜合型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外語能力、經貿金融運用能力、跨文化能力以及應急處置能力等。同時,綜合型國際化人才還需要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開放包容的心態等素質。
國際合作的前提為無障礙溝通,因此要求相關人員精通外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為小語種國家,精通小語種是必要的人才需求。“一帶一路”建設也離不開經貿合作,需要懂經濟知識、會實際經營操作的國際化人才。資金融通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從各大銀行到貨幣債券等方面的合作,都需要具備金融專業知識的國際化人才。精通外語并具有經貿金融知識的綜合型國際人才,可更好地為國際合作提供服務。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有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也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極不發達國家,因此鐵路聯通所面臨的社會政治環境復雜多樣,文化差異大。在此情況下,投資環境復雜,工程環境存在文化多元性,有諸多不穩定因素,諸如法律、政治因素等可能會給沿線鐵路項目的建設帶來挑戰。因此,綜合型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高度的跨文化敏感性、全球視野和大局觀、嫻熟的跨文化交流和談判技能、開放包容的心態能接受和尊重文化差異等跨文化能力,從而與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人進行有效溝通和協作,實現文化之間的和平共處,以保障鐵路聯通的順利開展。部分沿線國家政治環境不穩定,相關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環境適應能力、應急和自我保護能力,能夠應對突發事件,從而保證自身安全。在一些醫療衛生條件差的國家,還需要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保證自身健康。
除此之外,國際化人才還需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目前,工程項目建設標準有歐洲及北美標準、中國提出的建設標準。但是,中國提出的建設標準還不能完全得到沿線國家的認可和信賴,可能會引發他國對工程建設標準和質量的質疑,需要工程技術人員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具備自信心和強大的心理素質,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自覺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形象。
5 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鐵路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鐵路國際化人才又為我國鐵路“走出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保障。面對鐵路國際化人才短缺的問題,作為鐵路國際化人才的直接培養者,院校、企業等機構應具備高度的使命感,厘清對鐵路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建立有長遠戰略目標的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為推動中國鐵路“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張華英.人才國際化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81-83.
王焰新.“一帶一路”戰略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化[N].光明日報,2015-05-06(1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閆振華.淺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J].中國集體經濟,2011(30):134.
劉偉.示范性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樹立及策略[J].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1-13.
滕珺.國際組織人才十大核心素養[N].中國教育報,2015-1-29(3).
杜秋永,史映雪.我國企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問題和對策[J].人力資源管理,2012(5):87-88.
趙立憲.什么是國際化人才的關鍵特征[J].國際人才交流,2013(7):55.
韓鳳燕.淺析我國企業國際化人才的培養[J].對外經貿,2012(11):143-144.
曹佳燁.“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9.
Research on the Demands of Railway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Group Co.,Ltd. ?JIN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LEI Yi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provid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China’s railway, especially high-speed railways, to “go global”, 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railway international talents.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China's railwa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ckbone role of railways in the connection of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t deep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raining mode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talents. On this basis, the demand for railway internation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discuss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ree types of talents, including technology-based, management-based, and comprehensive talent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ina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railway international talents.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ailway; international talents; 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