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蕓 劉志永 趙風云



摘 要: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增加了社會對旅游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但地方高校旅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的旅游人才需求存在著供需脫節的結構性矛盾。本文以晉中學院為例,探討“多元培養、四維融合、五位一體、多方協同”的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行業及企業發展的需要、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學生的實際需要等出發,為旅游類專業學生設計多元化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旅游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保障機制
本文索引:白瑞蕓,劉志永,趙風云.<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23):-165.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12(a)--04
當前旅游發展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與此同時,培養科研型、應用型及創新型的旅游人才成為地方高校旅游類專業教育的重大任務。晉中學院旅游類專業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等,深入探討如何構建旅游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密切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旅游教學改革,實踐政校行企協同育人,強化應用、突出創新,以全面提升旅游類專業人才的質量,探索并實踐地方高校旅游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
1 “多元培養”解決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問題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嘗試解決人才培養頂層的設計問題,努力解決旅游教育與旅游企業的需求脫節、旅游教學的效果與旅游崗位的技能脫節等問題。“多元培養”是指在充分認識旅游類專業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按照旅游類專業生源的不同,制定多元化的培養方案,促進旅游類專業學生個性化潛能的發展,解決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問題(圖1)。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針對普通高中的生源(其理論功底較強),在強化其學習旅游類專業課程的同時,積極引導他們參與到專業教師的科研項目中,鼓勵其備戰研究生的考試,著重于科研素質的提升,將其培養成旅游應用研究型人才。針對技能功底較好的學生(普高+專升本),著重應用技能的培養,鼓勵他們參加各類比賽,培養成為旅游應用型人才;針對專升本學生,鼓勵他們參與旅游教師服務地方的各類項目,注重創新及創業能力的提升,努力培養成為旅游創新型人才。
在多元化人才培養過程中,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強化普高生源學生的旅游類專業課程的學習,鼓勵他們參與到旅游教師的各類科研項目中,鍛煉科研能力,并提升學歷層次。例如,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已獲批成為山西省文旅廳“游山西就是讀歷史”研究站,為師生的旅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近幾年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考研報考率、錄取率逐年提升,多位同學考取了首都師范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學生的綜合科研素質顯著提升。
針對技能功底較好的學生(普高+專升本),可引導其發揮技能特長,參加學科競賽及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學生曾獲得旅游院校導游風采大賽、茶藝比賽等獎項,參加多屆旅發大會、中博會等實踐活動。經過比賽及實踐活動的歷練,學生進一步提升了實操技能。
旅游類專業專升本的學生已經積累了相應的專業基礎知識,可鼓勵其參與到旅游教師承接的各類橫向課題及實踐項目中。例如,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師生共同完成了稷山縣南小寧村、左權縣路王溝村、太谷縣南咸陽村等多個旅游規劃項目,完成了晉中市紅色旅游線路等多項旅游策劃活動。學生在各類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鍛煉了市場調研、項目策劃、文稿撰寫等方面的實踐能力,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
2 “四維融合”解決人才培養的供需脫節問題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實施理論實踐育人—校內校外育人—線上線下育人—產教協同育人的四維融合(圖2)。
2.1 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培養相融合,提升旅游類專業學生明辨是非、緣事析理的技能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積極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融為一體,灌輸與滲透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構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通過“課程思政”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專業自豪感,培養遠大的職業理想。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已立項多項校級課程思政項目,授課老師緊緊圍繞課程思政目標,運用德育元素培育學生堅定的價值取向、正確的理想信念,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緣事析理的能力,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的綜合型人才。
2.2 校內校外育人融合,提升旅游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已經建成校內校外共建共享的各類旅游實訓室等協同育人平臺。校內組織旅游類企業崗位技能的實操訓練;校外通過團中央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見習實習、大創項目、學科競賽項目、教師科研項目等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校內強調項目驅動法、案例教學法及模擬訓練、實踐教學等,以真實的項目任務、仿真的工作過程為依據,使課程貼近旅游類職業崗位,講、練、展融為一體,教、學、做融為一體,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旅游類專業學生收集數據及處理數據的能力、市場調研的能力、項目策劃的能力等。
校外通過實踐教學基地、團中央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科競賽、大創項目、教師橫縱項目等,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學生通過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挑戰杯”大學生酒店管理實踐競賽等項目,以及團中央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提升了實操能力及創新能力。
2.3 線下線上育人融合,提升旅游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
旅游類專業學生以線下面對面授課為主,同時,線上通過學習通平臺及MOOC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
線下的面對面授課,重視思政元素、德育元素的融入,以達到“價值引領”的教學高度。旅游課程設計以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為教學目標,學生在理解旅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需掌握旅游職業崗位的實操技能,進而養成自我認知與反省以及“追求卓越”的價值觀。
與此同時,晉中學院旅游類專業的教學充分利用線上豐富的信息化資源,例如旅游教師利用慕課、學習通等完善課程體系,并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應用案例分析、項目驅動、講練展評、師生討論、小組辯論等多元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提升其創新能力。
2.4 產教協同育人融合,解決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供需脫節問題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關注行業發展的趨勢,通過行業、企業、職業及學業的有機融合,合理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嘗試解決旅游人才供需脫節的問題,以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已經與洲際酒店集團、深圳華僑城等多家旅游類企業聯合建立了實習基地,既提升了學生的實操能力,又為旅游類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按照旅游類企業的需求成立訂單班,以實現旅游教學內容與旅游職業標準相融合、旅游教學過程與旅游企業生產過程相融合、旅游教學評價與旅游行業評價相融合,進而實現旅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的需求目標相融合,提升旅游類專業學生的崗位適應力及創新能力,加速成果的轉化,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
3 “五位一體”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終身學習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通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職業學業資源的整合,實現“教+學+研+賽+創”五位一體的齊頭并進,教中練,問中得,賽中學,研中悟,悟中創,培養旅游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第一,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首先在“教”上下工夫。教學以旅游類企業的項目任務為依據,以旅游類專業的學生為主體,“講+練+展”融為一體,“教+學+做”融為一體。
第二,在“學”上下工夫,旅游類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用批判的態度學習,鼓勵對學術問題進行辯論與爭論,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創新能力。
第三,在“研”上下工夫,鼓勵理論基礎好的旅游類專業學生參與旅游教師的各類橫縱向科研項目,開展旅游學術研究,力爭形成自己的旅游學術觀點。
第四,在“賽”上下工夫。旅游類專業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學科競賽種類頗多,可以實踐教學為核心,推進學科競賽、創新創業以及社會實踐,使旅游教學由第一課堂轉移至第二、第三課堂,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創+以賽促建+以賽助考”。旅游教學及旅游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的質量,增強旅游類學生實踐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實踐動手的能力,進而鍛煉旅游類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促進旅游類專業的學科建設(圖3)。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提倡以賽促學,鼓勵旅游類專業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各類學科競賽,推進三個課堂一體化,同時鼓勵旅游類教師改革旅游課程的考核方式,大力支持“以賽助考”的實施。多年來,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舉辦了多次旅游類專業實踐技能大賽,如導游風采大賽、擺臺技能比賽、客房服務技能比賽等,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各類旅游競賽為實施“以賽助考”提供了平臺支持。
第五,在“創”上下工夫。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依托“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挑戰杯”大學生酒店管理實踐競賽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實踐比賽,鍛煉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旅游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銜接。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以旅游需求為導向、以創新創業為契機,努力把握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旅游類專業課程體系包括:理論課程既有學科基礎課,又有跨學科前沿課;實踐課程既有旅游實訓課,又有創業創新培訓課;拓展課程既有專業方向課,又有創業創新體驗課。旅游雙師隊伍通過“企業導師進課堂”及“高校教師進企業(掛職)”,積累了豐富的旅游實踐經驗、創業創新案例。旅游類專業培養方式是開展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線下面對面授課及線上“慕課+微課”相結合,既提升了旅游教學的滿意度,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此外,旅游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離不開政府及企業的支持。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支持,向旅游類專業學生提供豐富的創業創新資源,旅游類企業應與高校聯合建設更多的創業創新示范基地,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積極創新。
4 “多方協同”解決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問題
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積極探索與實踐產教融合、創新育人模式,依托“旅游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14624新體系的構建”這一山西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建立了政行企校多方協同的聯動育人機制。例如,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與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建“文化旅游產業學院”,與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合辦“大學生旅游職業技能大賽”“晉中旅游講堂”;聘請旅游行業導師,實施校內外雙導師制共建旅游教學團隊,促使旅游行業專家深度參與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鼓勵旅游類企業導師進課堂,也支持旅游教師進企業掛職鍛煉。與此同時,晉中學院旅游管理系還建立旅游聯合評價體系及反饋機制,改進教學活動、優化培養方案,以保障旅游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建立了旅游磋商機制,以推進晉中學院旅游類專業多元化育人模式的實踐,強化應用、突出創新,為旅游類專業人才更好服務地方經濟提供了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崔俊濤,龍雨萍,朱運海.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實踐研究——以湖北文理學院為例[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1(5):79-82.
湯云云,尹樂,王欽安.應用型本科院校旅游類專業“以賽助考”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滁州學院為例[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5):57.
陳林娜.河南省應用型高校旅游“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2):94.
范枻.“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財經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內蒙古為例[J].中國商論,2021(9):185-186.
白瑞蕓,劉志永,趙風云.旅游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優化路徑研究——基于產教融合背景[J].中國商論,2021(7):179-182.
韓喜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9,32(9):118-120.
朱運海,崔俊濤,汪勝蘭,等.基于CBE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產教融合校地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湖北文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1,4(5):86-88.
王姍姍,潘華.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與實踐[J].教育觀察,2020,9(18):53-54.
彭友花,汪儒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應對[J].萍鄉學院學報,2019,36(2):101.
薛寶琪,周旗.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以南陽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18(1):70-72.
李先躍.旅游本科創意應用型人才“三層遞進、八化賦能”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68-70.
Research on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Touris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Taking Jinzh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inzhong University
BAI Ruiyun ?LIU Zhiyong ?ZHAO Fengyun
Abstract: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increased the social demand for tourism professionals, but there is a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tourism professional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al demand for tourism talents. Taking Jinzh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ode of "multi-cultivation,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of five aspects and multi-cooperation" for 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designs diversified training paths for tourism professional students from the needs of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
Keywords: majoring in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safeguard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