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影響,高校畢業生求職壓力不斷增大,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尤其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受到巨大沖擊,就業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本文通過收集整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6—2020屆本科畢業生的基本情況及相關就業數據,分析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和趨勢,了解后疫情時代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新形勢,明確當前就業工作面臨的問題和難點,最后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就業
本文索引:朱一豪.<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23):-161.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12(a)--03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就業市場對職能類、管理類崗位的需求出現縮減,這對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求職就業產生了直接影響,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金融、會計等經管類專業仍是當前高考志愿填報的熱門專業,根據預測,未來高考的熱門專業中有半數還將是經管類專業,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僅是學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而且將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重點。因此,了解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發現當前就業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經管學院)現有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8個本科專業,涵蓋經濟學、管理學兩大門類,畢業生培養質量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當前的就業情況。本文以經管學院近5年的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分析相關就業數據,重點發現后疫情時代的就業特點,并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
1 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1.1 經管類專業近5年本科畢業生就業趨勢
經管學院本科畢業生人數基本保持穩定,維持在370~390人,男女比維持在0.6左右,近幾年的就業去向呈現出以下幾點趨勢:
1.1.1 考研比例逐年升高,考研成功率仍處低位
近年來經管學院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不斷增加,選擇考研的人數從2016屆的17.94%增長至2020屆的35.98%,5年內即翻了一番。但從考研錄取情況來看,經管類專業考研成功率一直較低,即使在2020年因疫情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情況下仍未能取得突破,穩定在20~25%,與全校考研成功率(2020年數據為44%)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也與全國范圍內經管類專業考研熱度高、難度大的現狀相匹配(圖1)。
1.1.2 就業地域分布失衡,求職周期普遍較長
通過圖2可以看出,經管學院學生生源較為分散,其中泛長江三角洲區域相對集中,西南、中原地區生源相對較多。但學生的就業分布明顯失衡,超過80%的畢業生選擇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就業,除了生源因素外,這兩個地區經濟發達、就業資源豐富是重要的因素。此外,經管類專業主要對口職能類、管理類等崗位,這些崗位通常招聘人數較少,主要考察綜合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單位采取職前實習的方式來考察學生的情況,因此招聘流程多、周期長。
1.1.3 就業選擇范圍廣泛,就職單位集中度較低
經管學院本科專業數量和畢業生人數均較多,其專業特點使得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可以適應不同行業的崗位需求,這也意味著畢業生在求職時的可選擇空間非常大,從2020屆畢業去就業去向來看,經管學院畢業生就業領域極為廣泛,基本涵蓋了制造業、金融業等所有行業。但也因為招聘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企業數量較多,使得畢業生流向極為分散,超過80%的單位僅有1人前往就業,就業人數超過5人的企業僅有兩家,就業集群效應較低。
1.2 后疫情時代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新形勢
新冠疫情的發生對2020屆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直接影響,尤其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對口單位受到疫情沖擊較大,學生就業情況對比往年出現新的形勢:
1.2.1 考研“二戰”愈發普遍
近年來企業招聘的學歷門檻逐漸提升,“只有讀研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成為學生及家長的普遍觀念,尤其疫情發生后求職壓力的陡增,讓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將考研視作唯一出路,部分學生考研失利后依舊不愿意就業,而是選擇考研“二戰”。2020屆考研失利的學生中有半數選擇繼續考研,占畢業生總人數的13%,這意味著即使其他學生全部就業,總就業率也無法達到90%,“二戰”人數的增長讓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產生盲從心理,考研“二戰”也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1.2.2 出國出境遭遇寒冬
經管學院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優渥的比例相對較高,在國內升學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選擇出國留學深造的畢業生人數較多,一直是全校出國人數最多的學院,出國出境人數占學生總人數的比例超過20%,遠高于全校平均值(最高時未超過12%)。但是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和政治摩擦的雙重影響,學生對境外疫情的擔憂使得申請人數大大減少,且過于集中英聯邦國家,申請難度大大增加,導致經管學院留學深造人數出現腰斬式下滑,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將處于歷史低谷。
1.2.3 考公考編倏然猛增
新冠疫情發生后,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普遍受到較大沖擊,因此畢業生擇業時更愿意選擇一份穩定的工作,公務員、事業單位、大型國企等成為首選。同時,經管學院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且女生比例較高,家庭經濟情況良好,大多數畢業生沒有早早進入職場,家長也普遍傾向于支持乃至要求學生考研、考公,考公考編比例由疫情之前的不足2%暴漲至后疫情時代的超過10%,且公務員“二戰”的比例也在不斷攀升,“慢就業”的趨勢愈加明顯。
2 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和工作難點
2.1 資源聚合與就業分散的矛盾
經管學院歷來重視就業資源的聚合,積極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推動與企業共建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舉辦“名企進校園” “鳳回巢校友職場說”等品牌活動,連續多年開展暑期“項目式實習”,已經形成了聯系多、范圍廣的就業資源體系。但與此相矛盾的是,學院8個本科專業之間的專業體系、求職方向均有較大差異,也很少有一家單位招收多名同專業畢業生的情況。同時,經管學院畢業生每年前往240余家單位就業,其中僅有10%的單位相對固定,前往實習實踐基地企業、校友企業的畢業生人數不足15%,學院就業資源與學生就業去向嚴重不匹配,進而為企業資源維系、就業渠道拓展、就業服務指導等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
2.2 企業需求與學生結構的矛盾
經管學院學生就業普遍呈現出“就業單位多、行業分布廣、崗位需求少”的特點,除了部分會計事務所等專門企業,大多數就業單位對職能類、管理類等相關崗位的招聘需求較少,部分單位還對性別有所傾向。而在疫情的影響下,多數單位普遍縮減了職能類、管理類崗位的招聘規模,僅有部分單位對營銷類崗位的需求有所增長。與之相矛盾的是,經管學院學生結構與企業招聘需求嚴重錯位,女生比例超過60%,會計、金融等熱門專業女生比例超過80%,而就業市場對女生要求更嚴苛,增加了就業匹配的難度。此外,經管學院學生普遍就業期望較高,大多愿意從事行政、管理等后臺類崗位,從事營銷類等一線崗位的意愿較低,這與企業現實需求不符。
2.3 升學意愿與升學難度的矛盾
一方面,近年來,經管學院畢業生中選擇讀研深造的比例持續上漲,考研比例已經超過了35%,同時,經管學院學生普遍高考成績較好,對自身的期待值較高,超過75%的學生報考“985”及“兩財一貿”高校。在全國范圍內,經管類專業因為試題難度相對工科專業較低,也使得會計、工商管理等經管類專業成為考研的熱門專業。然而受限于研究生培養規模,經管類專業考研報錄比平均低于1/40,即使在因疫情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的背景下仍未有增長。另一方面,經管學院歷來是留學深造學生最多的學院,但受到疫情和政治摩擦的雙重打擊,畢業生申請難度不斷加大,留學難讓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升學之路難上加難。
2.4 培養周期與求職周期的矛盾
經管學院作為學校首批實施大類培養的學院,學生在大一大二學年以通識教育為主,大三學年才開始接受專業教育,學生開始進行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的時間較晚。同時,經管類的就業崗位對綜合素質要求高于專業能力,加之競爭人數多、可替代性強等特點,導致了繁雜的面試過程和較為嚴格的篩選條件,很多單位要求學生先完成三個月的實習后與之簽約。與之相矛盾的是接近半數的畢業生將考研、考公作為首選,而公務員、研究生等考試時間相對較晚,一旦選擇考研、考公均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復習準備,他們往往不會加入到找工作大軍中,較晚的職業選擇期和較長的求職周期讓“慢就業”“不就業”的情況愈加凸顯。
3 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大力促進就業,面對新的就業形勢,基層學院需要形成“千方百計保就業,凝心聚力促就業”的共識,強化責任擔當、關注重點群體、拓寬就業渠道、創新工作方式,全力推進后疫情時代畢業生就業工作。
3.1 強化擔當,加強就業工作的組織領導
成立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全體院領導、專業負責人、畢業班輔導員共同參與,全面保障畢業生就業工作思想認識到位、宣傳動員到位、信息發布到位、組織執行到位。建立健全就業情況報告制度,每周發布就業情況報告,定期組織就業工作專題研討,討論階段性工作重點和難點,實時了解學生就業進展,在學院范圍內形成上下一心的就業工作氛圍。學院領導帶頭推進就業,與未就業學生開展談心談話,了解學生情況、關心學生發展,為學生就業提供意見建議與具體指導,帶動全體教師共同推動就業工作。
3.2 關心關愛,做好重點群體的就業幫扶
強化重點學生幫扶,對所有未就業學生摸清原因、分級分類,為每位學生配備由黨員骨干、就業領隊、求職導師、輔導員及班主任教師共同組成的“1+5”導師團幫扶學生就業。推行“組團招聘”形式,在未就業學生群體中重點打造外貿類、財會類等專門求職團隊,每天實時共享就業信息,每周定期交流求職經驗,營造“共同就業”的氛圍。關注特殊群體就業,面向少數民族學生、體育特長生等群體,開展專場就業交流,積極聯系對口招聘企業,“一生一策”切實解決特殊群體的就業問題。
3.3 拓寬渠道,謀劃全員育人的就業體系
主動對接企業資源,通過校企俱樂部、企業開放日等形式促成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在維系長期實習實踐基地合作關系的基礎上,積極尋求新的就業增長點,開展經管類專場招聘會。充分挖掘校友資源,建立校友信息庫,推動地區、行業校友會建設,優先推薦畢業生前往校友所在單位求職,依托MBA校友企業優勢資源,積極拓展小微企業就業渠道。積極動員教師資源,邀請“學術大牛”與專業學生對口交流,幫助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為考研學生聯系推薦校外導師資源,針對考研復試、調劑等提供相關建議和指導。
3.4 創新方式,提升求職就業的指導能力
建立全程化生涯規劃輔導體系,打造經管特色職業素質訓練營,對照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形成大一職業啟蒙教育、大二生涯規劃教育、大三求職技能教育、大四職前適應教育的生涯規劃輔導體系。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就業信息化建設,積極籌辦云端招聘會,開展線上指導服務,利用大數據思維匹配企業招聘信息和學生求職意向,提高學生推薦效率。加強宣傳引導,實現多元化就業,引導畢業生選擇參軍入伍、基層項目等就業形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和支持更多畢業生自主創業,支持畢業生以新就業形態、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就業。
參考文獻
謝飛雁.地方性普通高校經管類畢業生就業狀況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科技促進發展,2021,17(2):383-390.
吳玲霞,加瑞芳,楊令.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中國商論,2020(13):189-190.
桂騰茸.高校經管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20,39(4):60-64.
吳曉莉.新商科背景下財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優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31):107-108.
葉紅春,陳奇.新冠肺炎疫情下應屆畢業生就業期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高校為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1(10):42-48.
陳瑩.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綜合評價研究——“互聯網+”背景下[J].江蘇商論,2021(5):100-104.
曾凡力,曾清清,郭琳,等.疫情防控形勢下對大學生就業引導工作的思考[J].就業與保障,2020(22):182-183.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raduate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 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an Exampl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ZHU Yihao
Abstract: Due to the dual impacts of the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 economy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college graduates are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to find jobs,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complicated. In particular, graduate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re affected by the huge impact, and they face new challenges in employment. This article collects and sorts out the basic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employment data of the graduates of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from 2016 to 2020,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and learns about the employment of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raduate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 should clarify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urrent employment,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post-pandemic era;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