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 潔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武漢 430000)
“嶺頭節”是欽州地區漢、壯兩族的傳統民俗節日,是兩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是桂南地區典型的民俗文化形式,其節日的核心部分就是“跳嶺頭”。“跳嶺頭”是一種為村屯祭祀驅邪,祈求莊稼豐收、人畜平安所進行的民間祭祀活動,因其多在山嶺頭上舉行,所以稱為“跳嶺頭”。
據史料記載,跳嶺頭起源于堯舜時期,普及、興盛于明清兩代,融合、吸收了漢、壯兩族文化。明代嘉靖年間,《欽州志》記載:“每年八月十五、祭祀、扮鬼扮神在嶺頭之上跳動,稱為跳嶺頭”;清朝嘉慶年間的《靈山縣志》又記載:“八月、九月各個村屯的人都來到社前裝扮鬼神舞動,人們叫其還年例,又叫其‘跳嶺頭’”,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跳嶺頭”距今已有將近500年的歷史。節慶儀式下,各種形式的展現都是作為載體,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跳嶺頭”也不例外,它是人們的信仰與社會發展之間因果關系的橋梁,通過它可以把兩者連接并建設出人們內心期盼的世界。
由此可見,在傳統的嶺頭節祭祀活動中,“跳嶺頭”從精神層面給人們以信仰的橋梁,同時從娛樂層面給人們以愉悅的期盼,有著重要的民族文化意義。
2005年以來,欽州市各級政府在“保護第一、搶救第一、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發展”的工作方針下,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工作。“跳嶺頭”是桂南地區典型的民俗文化形式,于2014年底被確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015年欽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分別在靈山縣、浦北縣、欽南區、欽北區各地建設欽州“跳嶺頭”傳承基地的要求,并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和推廣性活動。2016年多次舉辦“非遺”保護傳承座談會,介紹傳承人的權利與義務等內容。2016年在大蘆村舉辦欽州跳嶺頭節,2017年“跳嶺頭”民間舞培訓班成立。所有這些活動充分體現了地方政府對“跳嶺頭”工程保護和傳承的重視性。
傳承和保護“跳嶺頭”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簡單的事。欽州“跳嶺頭”繼承人在傳承保護工作中還面臨著傳承弟子少、傳承經費不足、傳承體系缺失,繼承概念落后等困難。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相關專家曾提議從加強“非遺”創新、制定詳細方案、加大宣傳力度及資金投入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改善傳承人的生活狀態,使得傳承人在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過程中沒有太多的坎坷,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非遺”的隊伍中,為延續民族文化血脈、弘揚國家傳統文化保駕護航。
跳嶺頭舞者在表演的過程中使用最多的蛙形姿態動作與遠近聞名的左江花山巖畫中人物的蛙形姿態十分的相似。經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花山巖畫畫面像是一場盛大的節日慶典或祭祀活動,畫中人物大多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分開成屈蹲,明顯是模仿青蛙的姿態,這與跳嶺頭中蛙形姿態的舞蹈動作是不謀而合的。兩千多年前的花山巖畫運用圖案、雕刻工藝等藝術以靜態的形式展現了古代駱越人生活當中盛大的節日慶典和祭祀活動時的場景,然而兩千多年后的今天“跳嶺頭”則用音樂、舞蹈等藝術以動態的形式把人們祭祀驅邪,祈求莊稼豐收、人畜平安所進行的民間祭祀活動表演了出來。一種是靜態形式,一種是動態形式,這說明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中的各種藝術形式幾千年來一直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這就體現了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源遠流長。
“跳嶺頭”舞蹈形式內容豐富多樣,風格簡樸粗獷,動作古樸有力,以獸舞和舞神舞為主,頗具地方特色。其基本特征如下:站立及下蹲:即舞姿保持站立姿勢,站立時腳下八步,膝關節微蹲;跳動及微顫:即隨著規律顫動的膝關節而舞動;含胸順拐跳踏轉:即舞者的基本姿態是含胸,四肢為順手順腳的特征,腿部動作為先跳后踏的舞姿;山字手:即雙臂的基本姿態是“蛙手形”,與上身軀干形成“山”字形;踮腳跟,即舞者的基本動作是踮著腳跟的碎步。
多以小步跳躍大步跳躍動作配合鼓聲形成“跳祭”的感覺,手部動作以手持道具居多。舞蹈動作的特點,以閉合手成施法的樣子,單腳勾吸站立著。面朝神臺請神敬神,然后配合跳躍的腳步動作,手腳大開,跳躍轉身。背對神臺,面對這天地,手持法器,開始揮動祈求起源。運動的規則就是搖晃和擺動。跳嶺頭動作成套重復的次數多為單數,也沒有像大多數舞蹈那樣,舞蹈動作對稱,多以單面跳躍走步多。在人數多的跳嶺頭舞蹈形式下,會有來回交替的變化,就如神靈降臨那樣奇幻。而且大多數祭祀舞蹈都有一定的共性,當進行最高潮的時候,也會形成大圈,以圓心為軸,進行圓形走場。與鼓聲相比,圈流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跳躍的速度也隨著鼓的變化而變化。
以“跳嶺頭”傳統祭祀舞蹈傳統舞步結合當代大眾審美需求的而創作出的單一《“跳嶺頭”傳統祭祀舞蹈組合》。我們研究了有關“跳嶺頭”傳統祭祀舞蹈后發現“跳嶺頭”傳統祭祀舞蹈的舞步規律大多是走十字步或者走圓場的一個路線。所以盡管我們對步伐的變化再大,也不會對這個傳統的步伐大致走向進行肆無忌憚的改動。把步伐進行“美化”,讓我們觀賞時更加容易代入它所要表達的情景中,用現代的手法對“跳嶺頭”的步伐進行規矩化或者說是二度創編,根據跳嶺頭的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藝術特征,融入故事情節,以適應時代發展和當代審美需求。
整個組合表達的是“跳嶺頭”傳統祭祀活動中的整個過程,從人們歡歌笑語“吃嶺頭”到嶺頭人師公左手握圣板,右手持銅鈴開始請圣祭拜神靈再到三人“跳嶺頭”。雖然是單一練習的組合,但是其中我們采用了三人編舞的技法,三人舞是舞蹈形式中的一類,首先從表演形式上,我們采用了三種三人舞形式:互為接觸、單雙并存、互不接觸,強調了在同一情景,同一畫面和同一主題之內,編創出流暢的、有鮮明個性的能體現三人舞蹈關系的。整個組合我們通過傳統舞步融合現代元素改編動作以及敬拜神靈的儀式,用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呈現出“跳嶺頭”的整個過程,向人們講述“跳嶺頭”一帶的生活習俗和文明禮儀的組合。
《守護者遺產》是一部雙人舞成品劇目。作品以“跳嶺頭”非遺傳承人為故事主線,講述了非遺傳承兄弟在繼承“跳嶺頭”的過程中守護“跳嶺頭”文化,傳承“跳嶺頭”精神,兄弟情深,篤實敦厚的故事。運用現代編創手法重新創編,融入大量現代元素增加觀賞性,來迎合大眾的欣賞和觀看。讓步伐看起來更加的神秘,難度也比當地的“跳嶺頭”步伐來的難。重點是通過舞蹈傳承“跳嶺頭”祭祀舞蹈文化的豐富底蘊,并且傳遞傳承人的“嶺頭”精神。
在作品中我們大量采用了雙人舞中“鏡子法”的編舞技法,指的是兩個人的舞蹈動作完全相反像照鏡子一樣,對稱的形成規律。舞蹈中兩位演員面對面,身體方向一致但卻是相反的動作,由慢到快,由快到慢,以表達演員的心理活動。根據雙人舞編舞的特點,我們采用了一種平行的形式來表現常用的矛盾關系,同時,讓兩個舞者各自展示自己的舞姿,他們有時分開,有時聚在一起,始終圍繞故事的進展展示舞蹈動作。作品的結構是按照開始、發展、高潮、結局的形式,伴隨著故事情節發展以及音樂節奏的變換進行編創。用想象力和創造力演繹出我們理解的儺文化,形成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頭戴面具,隨著鑼鼓聲的高低起伏,演員們的動作時而舒緩、時而剛勁有力。
在編創過程中我們從動作到道具都刪除掉了很多傳統“跳嶺頭”祭祀舞蹈中煩瑣的祭祀細節和粗糙的東西,但是保留了在儺舞文化中極其具有代表性的道具——面具,面具貫穿整個舞蹈,從舞蹈剛開始兄弟二人頭戴面具,到舞蹈最后兄弟二人摘下面具又戴上面具,攜手共進。舞蹈中的面具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面具,而是代表著“跳嶺頭”傳統祭祀舞蹈文化的精神及內涵。整個作品想要表達的就是希望祭祀儺文化在年青一代中代代相傳,不斷繼承、發展和守護。
近年來,隨著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在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祭祀舞蹈的傳承越來越難。“跳嶺頭”作為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蘊繁衍出的藝術,對欽州“跳嶺頭”傳統祭祀舞蹈進行重新創編研究,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祭祀舞蹈繼承、弘揚、創新和發展的足跡。在繼承和發展儺舞文化的同時,應重視對儺舞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擴大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普及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方面,我們應該運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其他瀕臨失傳的民族儺舞文化,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和發展。
我相信通過社會上關注“跳嶺頭”這一傳統祭祀舞蹈的人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更廣泛的普及大眾,擴大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普及度,“跳嶺頭”傳統祭祀舞蹈文化一定可以代代相傳。遺產會有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