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菲
(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南京 210000)
Vlog是video blog的簡稱,是短視頻與博客的結合體,是一種以視頻代替文字記錄個人生活的網絡日志,其內容貼近生活、反映實際,吸引著一大批90后和00后的受眾群體。Vlog獲得受眾青睞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Vlog的內容往往與受眾本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相契合,容易激發受眾的關注;另一方面,Vlog蘊含的思想或情感與年輕受眾之間產生某種聯系,能夠恰好反映當今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心境,使得受眾產生共鳴。
受眾對于Vlog的認知,來源于受眾對Vlog內容的認知和理解。受眾對Vlog的態度來源于觀看Vlog時產生的情感體驗。受眾的行為,則由受眾的反應傾向來體現。一則Vlog綜合了博主創作的內容、優秀的視聽表現、完整的視頻呈現,也離不開受眾的評價,要想以其整體的良好狀態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不僅要有充分的前期準備、精通的剪輯制作,還要利用Vlog其特有的真實性、親切感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展現生活的多姿多彩,與受眾成為“朋友”,傳遞一種平等、真切的心理感受。
作為記載生活的形式,從博客到微博到Vlog,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或用文字或用視頻,通過不同的形式在網絡上表達出來,意味著年輕人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方式不斷進化,盡管Vlog與傳統的文字博客在表達手法上不同,但無論對哪一種形式而言,都是彰顯個性化表達的手段,載體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記錄生活和抒發情緒。大部分的受眾還是沖著內容去關注Vlog的,由于不同受眾的個體生活經歷差異,不同的視頻內容對受眾心理帶來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是不一樣的,目前,Vlog涉及的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但也有一些共性值得我們探討。
涵蓋內容分類的多樣性,為受眾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選擇,以網站嗶哩嗶哩上搜索關鍵詞Vlog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關于Vlog的主題,有舞蹈、動畫、游戲等不下二十種分類,多元化的主題內容讓受眾目不暇接,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隨意選擇,總能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Vlog主題內容,受眾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受眾更有熱情和激情來接受和理解自己所選擇的Vlog內容。
Vlog記錄的是個人的日常生活,記錄的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大一新生記錄自己的軍訓生活、考研的同學記錄自己連續數小時的復習時光、健身教練記錄自己每晚的減脂晚餐……正是這樣貼近生活的平民化表達,才最讓受眾感同身受。不僅是身邊的小事,介紹生活小竅門、開箱測評類的Vlog也深受很多受眾的青睞。這類型的Vlog博主表達他們對產品的意見、專業知識和評論,重新塑造了商品品牌的廣告、消費和共享的方式,使得消費者越來越依賴Vlog博主關于品牌測評的相關視頻,從而對消費者的購買意圖產生積極影響。
親切感使受眾產生了真切的心理感受,因此,很多博主以社區大媽或鄰家小伙兒的形象吸引受眾的眼球,深入人心,受眾覺得這樣的博主平易近人,容易交流,對于博主講述的內容就愿意看愿意聽。比如歐陽娜娜,她是中國臺灣的一名藝人,她作為博主創作Vlog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名有個性的鄰家妹妹,在自己的系列Vlog里展示學習、生活,讓廣大受眾感受到她的真情實感。再比如,時政新聞的主持人康輝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播報方式,于2019年11月開啟了自己的Vlog系列視頻,在網站嗶哩嗶哩上的瀏覽量就達到了平均每條150萬多,康輝將平時工作的后臺前置,把工作的隱私公開展示,讓受眾接收到原生態的新聞生活,打破嚴肅的固定模式化的播報,增添了口語化、趣味化,從而消解了與年輕受眾群體的距離,在媒體的融合發展大環境下取得了創新的實踐意義。
Vlog不是博主的自言自語,也不是博主的自我欣賞,它面對著特定的受眾群,Vlog呈現的內容通常是以第一視角敘述博主的個人生活,在創作Vlog時,博主就要考慮到如何才能吸引受眾、打動受眾、感染受眾,這都要求博主有明確的對象感,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始終保持以受眾的要求、愿望和訴求為基準。
不少以第一人稱敘述的關于某個事件的評價型Vlog,表面的口吻是“我”,但在“我”的背后,雖然不是主流意識的掌控,卻是個人的情緒表達,博主的個人情緒必然影響著受眾對Vlog的記憶和態度。而受眾情緒情感的表達反映了與Vlog之間的關系,當Vlog內容符合受眾個體的需求和愿望時,就能引起其肯定的、積極的情緒;當Vlog內容與受眾意愿相悖時,就會產生否定的、消極的情緒。這些情緒時受眾個體的主觀感受,在網絡上只能通過往往寫評論、留彈幕這樣的行為顯現出來,以實現受眾自我情緒的表達。
Vlog受眾的心理既與其他傳統媒體有相似的求知、求新性,又有其獨特性,這主要是由于網絡傳播特性和Vlog的形式所決定的。學者認為“媒介不僅通過它的內容影響人的認識、價值觀和行為,一種媒介的出現、使用和普及,以及他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環境本身,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的個性和人格”,Vlog的時長、風格、種類等特征都是影響受眾心理的重要因素。Vlog的時長關系到受眾的注意力是否能夠在這個時間段內持續保持集中的狀態,注意力一般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有實驗表明,人的注意力的穩定性可以保持連續聽講20分鐘,Vlog一般在10-12分鐘,恰恰處于受眾的注意力相對集中的階段。Vlog的風格體現的是博主的表達方式,穿著打扮離奇的、語言表達有特色的、剪輯風格唯美的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對吸引特定的受眾。Vlog的種類則是之前提道的分類多樣性。
個人影像往往貫注鮮明的作者意識。日常生活類型的Vlog通過敘述者個人化的敘述角度,展現了生活的真實,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我國知名的紀錄片導演吳文光曾描述,“我是以一種類似于寫作或記日記的方式來做紀錄片,屬于個人操作,甚至沒有攝制組?!本蚔log的創作來說,Vlog博主在組織、結構和傳達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要表達的內容深刻理解、具體感受,轉化為視頻語言,傳達給受眾的同時,還要記得與受眾的互動交流感。正是因為博主在制作Vlog時所處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Vlog博主本身的創作過程、創作手段以及最終的Vlog呈現形式,就對受眾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
從博主的思路來說,如果博主表達的內容思想端正、積極向上,就很容易引起受眾的認同和欣賞。相反,如果博主表現得內容與主流價值觀產生偏差,就很容易產生負面影響,使受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無法理解和認同。
從創作的手段來說,我們所認知的視聽語言包括景別、聲音、光線等因素,作為利用視聽語言技術來展現個人日志的Vlog影像手段,博主的話語音色、陳述方式、語氣節奏,乃至創作者本身的精神狀態,都從各個層面影響著受眾的心理感受。
人們行為的出發點總是希望得到某種報償。受眾在觀看Vlog的時候也出于自己的某種需求,可能是因為喜歡這則Vlog的創作者,也可能是因為希望了解更多的相關信息,還可能是為了某種消遣娛樂,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無論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終究存在受眾的行為動機。為了能夠引起受眾的關注,Vlog創作者們絞盡腦汁利用視聽語言,把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本著呈現自我的的原則,踐行Vlog的創作和制作。
受眾通過博主構建的Vlog視頻影像來體味他們的現實生活,反觀認識自我。Vlog以影像為媒介,通過自述的對話式記錄,達到與受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可以成為小眾群體塑造自我文化身份的一種文化生產方式。通過受眾參與,促進人與人之間、亞文化與主流思想之間的溝通、理解,從而構建獨特的文化身份,提升自我社會地位,實現自我肯定與確認。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生活的壓力讓很多人不堪重負,人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呈現出亞健康的狀態,有研究表明,欣賞藝術品有助于釋放壓力,聽音樂有助于釋放壓力,歡笑、樂觀的心理狀態也有助于釋放壓力。由于Vlog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受眾因為快樂而觀看Vlog,通過在線瀏覽視頻、彈幕留言、轉發、評論等方式抒發情緒,來緩解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壓力,在這種減壓和宣泄情緒的驅動力影響下,受眾會更關注娛樂性強的、輕松活潑自然狀態的、感官刺激強烈的Vlog內容。
所謂自我認同,指的是受眾各人依據自己的個人經歷,能夠理智地看待世界并反觀自我,從而客觀地理解自我,體會到自我價值?,F代心理學意義上的“認同”一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是個體與一個人有情感聯系的最初表現形式?;ヂ摼W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發現自我的方式,Vlog的日記式、主觀式記錄手法更是體現了現代人們展現自我、再現自我的方式,受眾通過彈幕交流、評論討論,在自我表達的同時,進一步與網友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我現實身份和虛擬身份的自我認同,從而更全面的反思自我,認識本我,形成對自我的現實到虛擬,再到現實的這樣一種系統性認識。
以日常生活類的Vlog為代表,博主以第一視角記敘生活點點滴滴,在日記形式的敘述中,博主得以重塑自我,在網絡上構建了一個博主自認為的自身理想化的虛擬形象。受眾從選擇觀看Vlog開始,視頻內容中對現實生活的再現,使得受眾對博主的理想化身份產生價值觀上的認同感,同時,映射了受眾內心的需求,增強了他們的滿足感。Vlog把受眾在現實中很難實現的個人理想,被博主通過網絡世界展現出來,心理得到滿足。受眾主動在Vlog觀影時實現自我認同,這種自主性的加強,使得受眾更容易以評論和彈幕的形式表達自我觀點,彰顯個性。
我們常說的“隨大流”正是從眾心理的體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下,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在言論、行為方面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特別是近年來,社交媒體、網絡交流平臺的崛起,Vlog作為一種新興的自我展示的網絡傳播方式,不同主題對于受眾的吸引力、黏合力,使得具有相同愛好的受眾的從眾心理和行為更容易形成和發生,這從Vlog在網絡上的高轉發量和高評論量可以反映出來。
很多年輕人會跟隨Vlog網紅去打卡美食、游玩景點,網紅經濟恰好也利用了年輕人的從眾心理,以年輕貌美瀟灑英俊的時尚達人為形象代言人,以網絡紅人的興趣和眼光為引導,選擇他們認為有代表性的、有意思的產品進行宣傳,在社交網絡媒體上聚集人氣,依托龐大的粉絲群體,進行定向推廣營銷,從而將粉絲受眾轉化為購買力。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除了每天面對的工作、生活,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也成為大眾認識和了解世界的途徑,為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大眾會借助網絡、大眾傳媒來獲取自己認為新鮮、奇特的信息。為了滿足受眾獵奇的心理,創作者們在制作Vlog前期就會花費很大的工夫在人設和視頻風格定位上。想要在人設定位上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離不開創新的構思,每一個類型的Vlog都有經過前期構思打造的專屬特點,有以往Vlog中沒有出現過的清晰的人設定位,以吸引受眾的關注度,比如出鏡人物通過外在搞怪造型、特殊裝扮、方言等方式吸引受眾的眼球;拍攝場景除了常人都能接觸到的家庭環境,還可以選擇小眾的山村、養殖場、手術室等少見的地方;出鏡的人物除了創作者自己,還可以與自己的父母、情侶、同事,甚至陌生人一起。往往這些特殊的拍攝方式會讓Vlog更有張力,從而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吸引更多的受眾。
受眾對于Vlog的心理影響來源于社會環境和個人因素,總的來說,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Vlog受眾的獨立性思考和判斷能力不斷增強,視野愈發開闊,受眾對Vlog的內容和形式都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受眾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自主性和個性化也愈發凸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Vlog的創作應以合理的方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受眾的認知,以適應融媒體環境下的新的社會進程和多元的受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