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輝
(兵團廣播電視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1499)
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促進農村產業振興不只是為了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筆者通過對兵團165團進行實地調查,從產業振興角度,研究該團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及二者有效銜接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建議。
165團是1962年4月“伊塔事件”后建立的邊境團場,位于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境內,總面積140.82萬畝,其中草場46.3萬畝,耕地5.9萬畝。北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一山之隔,具有山區氣候特點,無霜期60~115天。區域內土壤肥沃,降水充沛,無霜期短,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牧草種類多,是優良的天然牧場,畜牧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植被覆蓋狀況良好,森林覆蓋率達46.2%,野生藥用植物28科(屬)183味。團場現有職工人數6 926人,其中少數民族占比為28%。
165團是以畜牧業為主的團場,截至2020年完成生產總值33 267萬元,第一產業19 013萬元,第二產業1 487萬元,第三產業12 767萬元,三次產業比值為57.2∶4.4∶38.4,其中畜牧業是支柱性產業。
1)自然資源稟賦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是165團最大的優勢,為其實現跨越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豐富的風能資源為風電開發奠定了基礎;轄區內優良的牧場,使畜牧業成為團場的主要經濟來源;多樣的野生藥用植物,為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路徑;植被覆蓋率高、自然環境好,適合旅游業和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
2)獨特的地緣優勢。該團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一山之隔,具有與他國接壤的地理優勢,鄰近國家一類口岸——巴克圖口岸,為團場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貿、招商引資提供了便利。
3)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轄區內獨特的自然景觀、地形地貌,構造了雪山、草原、湖泊等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云上草原”“十里花海”“無底湖”等是轄區內獨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資源。作為多民族聚居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獨特。
1)觀念陳舊、人才短缺是156團發展的最大障礙。團場地處西北邊境,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創新意識不強。長期以來,團場相對封閉、艱苦的環境和條件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
2)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制約。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畜牧業規模化發展勢必帶來糞便污染和環境治理的矛盾。人口增加、城鎮化、工業化帶來的水資源和土地供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3)交通的制約。該團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偏遠,交通運輸面臨基礎設施不完善、運輸成本高等問題,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1)國家宏觀戰略的實施帶來的機遇。國家實施的一帶一路、對口援疆、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兵地融合發展等戰略,為團場將新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提供了契機,為產業升級、產業承接、對外開放提供了動力[1]。
2)旅游興疆戰略實施帶來的機遇。2020年,自治區提出全面實施旅游興疆戰略,著力推動旅游業發展,阿爾泰山“千里畫廊”生態旅游線路的培育、區域內九師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建設,都為165團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及“生態+旅游+康養”的現代旅游消費模式的建設提供了機遇[2]。
3)國家支持對外開放的發展機遇。2020年,為進一步深化與周邊國家全面合作,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國家批準建立塔城重點開發試驗區和白楊市,為促進穩邊安邊固邊,提高邊境地區、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推進兵地融合發展提供了機遇。
4)219國道開通的機遇。219國道開通將九師各團場連隊連成一線,加快推進邊境經濟帶一體化發展,依托219國道開通的機遇,可促進農文康旅一體化的產業發展。
主要是來自國內外環境不確定性的挑戰,新冠疫情、復雜的國際環境、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人力資源成本上升等,給團場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產業興旺則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通過調研發現165團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65團是以畜牧業為主的團場,2020年三次產業比值為57.2∶4.4∶38.4。第一產業占比過高,畜牧養殖在第一產業中占73.43%,農業種植結構單一;第二產業發展滯后,企業規模小,科技含量偏低;第三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低層次的傳統服務業。產業結構決定了團場職工就業結構和增收途徑,具體表現為團場大部分職工收入中畜牧養殖收入占總收入的70%以上,農業種植和畜牧養殖是職工主要就業途徑和增收渠道。
一是三大產業融合程度低,農產品產業鏈短,附加值偏低,市場競爭力弱,165團2020年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總產值比為0.6∶1,反映出農產品加工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加工層面;二是團場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康養產業、農產品電商等第三產業發展與職工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帶動職工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收益的辦法不多,職工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三是新型經營主體發育遲緩,數量少,規模小,已經建成的畜牧養殖合作社服務范疇比較狹窄,主要集中在畜牧養殖、育種等方面,產業融合帶動能力較弱,發展后勁不足;四是受團場綜合配套改革政策調整的影響,連隊雙帶頭人培養相對滯后,參與投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不高。
團場連隊人員素質偏低,對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認識不夠,抑制了三產融合發展進程。缺乏能夠承接“互聯網+”的新型農業、旅游文化產業、電商新業態及其相關配套產業的復合型人才,缺乏相應的職業培訓,導致全團旅游業、農畜產業一體化建設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受環境和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近年來連隊引進的大學生流失嚴重,缺乏穩定的長期扎根團場的人才隊伍。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后,“政企分離”,團(鎮)充分履行“政”的職能,團場不再直接經營管理、直接出資興辦競爭類國有企業,團場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又沒有建立,團場參與經濟的投資主體地位不明確。團(鎮)充分履行“政”的職能后,團場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稅收,165團二三產業發展滯后,稅源少制約了財政收入的增長,導致團場財力不足。連隊作為自治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主體地位也不明確,缺乏資金來源,制約了團連集體經濟的發展,加之激勵機制不完善,連隊基層組織發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弱。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后,事業單位精簡納編,事權和責權不匹配,165團畜牧養殖配套服務的育種與防疫等環節出現技術人才短缺和技術服務力量不足、覆蓋面窄、服務單一等問題,容易導致育種和防疫管控方面出現漏洞。同時,農牧、畜牧養殖社會服務一體化組織建設和發展滯后,制約了165團精品畜牧業戰略落地。
165團旅游業剛剛起步,發展基礎設施不健全,旅游接待能力有限,隨著219國道的開通,游客激增與景區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更加凸顯。旅游產品單一,地處邊境,環境相對封閉,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設計缺乏自身特色,與新疆其他地區旅游產品存在同構性問題,宣傳營銷意識薄弱,旅游業吸引力不強。
利用165團偏僻的封閉圈,充分發揮綠色有機生態資源優勢,全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訂單種植為導向,堅持推動種植業向綠色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如重點培育貝母、金銀花、芍藥等中草藥,加快優質品種小麥、有機山野菜、綠色蔬菜等優勢種植業的結構調整。探索發展田園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訂制農業等特色農業。依托當地風能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加快引入社會資本,創辦風電企業和高品質礦泉水廠,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動團場產業綠色發展,增加內生動力[3-4]。
積極實施“畜牧強團”戰略,推進現代化畜牧業、農牧一體化發展,以標準化、集約化養殖模式推動傳統養殖向現代化養殖轉型,擴大養殖規模,切實解決草場承載能力與養殖規模之間的矛盾。
通過招商引資,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在農業種植特色化和畜牧業規模化、優質化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形成畜牧業從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畜產品研發到向下鏈接有機肥加工、畜產品加工的產業鏈。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區域特色產業精準對接,完善利益鏈,提升價值鏈,走好產業化、基地化、規模化發展之路。
借助219國道開通的契機,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推動旅游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相結合,以“兵團特色景觀名鎮”“巴依木扎5A景區”“水磨坊4A級景區”“無底湖”建設為中心,加大對景區基礎設施支持力度,提升旅游綜合承載力。建設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少數民族特色休閑觀光區、康養基地、牧區民宿等,開發具有兵團戍邊、民族特色的旅游項目、主題酒店和特色餐飲。依托民族文化資源,支持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開發高品質特色旅游產品,提升文化旅游水平。
培育多元化畜牧業服務主體,探索建立農技指導、畜牧防疫、育種、農產品加工、產品營銷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共服務組織。大力扶持畜牧養殖合作社實現規模化生產,促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培育和發展畜牧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建立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推進農工合作社創新規范發展,完善利益分享機制,促進職工就業增收。充分發揮連隊兩委帶頭作用,發揮帶動職工進入市場、增加收入、建設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拓寬增收致富渠道。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具有民族特色的農產品、中草藥、手工藝品等搭建創新品牌培育平臺,發展綠色、生態、循環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
加快推進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團場組織結構,明確團場投資主體地位,通過招商引資,促進區域內二三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稅源增收渠道,增加團場財政收入。團場連隊經濟發展資金不足,可以借鑒我國農村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資金的統籌使用的政策,將團場連隊土地以股權形式進行投資,或留存部分由團作為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增強團場連隊經濟建設的動力和實力。
堅持以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以產教融合培育人才、以真情事業留住人才的思路,建設高素質實用人才隊伍。實施新型職業農工培育工程,加快發展職業、就業培訓,重點培養文旅及其配套的服務業、畜牧養殖業、特種種植業、康養產業、電子商務等產業的人才。開展對脫貧家庭的幫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圍繞將165團建設成“兵團旅游特色小鎮”的定位,以城促產,以產促城,走產城融合發展道路,促進“產、城、人”協調發展,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綠色生態的美麗鄉鎮。構建以團(鎮)為重要節點,以連隊為支撐,以旅游景區、特色旅游產品集市為引領的沿邊境線輻射延伸的城鎮帶。健全團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人居環境和生態綠化保護工程,亮化美化團場,利用自然環境優勢把165團打造成兵團文化、民族風情、邊疆特色、休閑度假、生態康養和優美環境融合的團場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