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治國
(重慶市巫溪縣委黨校,重慶 巫溪 405809)
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條件。為人民謀幸福的中國共產黨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拉開了氣壯山河的大規模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序幕。直到今天,中國仍一如既往地做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行動派”,用知難而進、率先垂范的擔當,傳播中國理念,引領前行方向。2019年1月,在“長江大保護”的總體戰略下,國家決定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漁,農業農村部在官網發布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范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那么“十年禁漁”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高質量發展有些什么樣的價值?以及在此背景下為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水庫生態漁業該如何高質量發展?筆者在此做一淺談。
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規定,2019年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從2020年開始,長江將全面進入10年休養生息期。為什么要如此大力度地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而采取十年禁漁的行動呢?
先讓我們看看長江珍稀物種近況。據統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白鰭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被稱為長江生態“活化石”的長江江豚,在2017年時數量僅存1012頭;長江上游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長江鱘在21世紀初停止自然繁殖活動,野生種群基本絕跡;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自2013年起就極難檢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再看數量衰減嚴重的長江三鮮:鰣魚早已滅絕;野生河豚數量極少;刀魚數量急劇下降,從過去最高產4142噸下降到年均不足100噸,被炒至天價。而青、草、鰱、鳙四大家魚曾是長江里最多的經濟魚類,如今資源量已大幅萎縮,種苗發生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產卵量從最高1200億尾降至最低不足10億尾。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資源衰退如此嚴重,酷漁濫捕是破壞水生生物資源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所以十年禁漁行動迫在眉睫。
在歷史的演進中,人類經歷了敬畏自然的原始文明、開始改造或控制自然的農業文明、掠奪自然資源和傷害自然的工業文明這三個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越來惡劣,生態危機開始出現,于是,一種新的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應運而生。生態文明的核心精神就是要人類對自然“尊重、利用和保護”,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生命共同體的大格局。
最近這一二十年來,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十六大報告將“生態良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十七大報告對生態文明提出了“全面系統”的要求;十八大報告強調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十九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論斷,首次將“美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限定詞之一,標志著中國已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重慶、武漢、南京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長江保護作出重要部署。
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之策。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更是為長江流域在“堅持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號召之下進行“十年禁漁”提供了法律武器。“十年禁漁”的精神與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核心精神高度一致,都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新發展理念為“指揮棒”,也正是是新階段文明進步的體現。
長江作為我國“淡水魚類的搖籃”,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哺育著424種魚類,特有魚類就有183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長江隨處可以看到江豚,那時它只是普通物種,不算珍稀。而長江淡水豚科考結果顯示,2006年長江中的哺乳動物江豚種群數量只有1800頭,到2018年僅存1012頭,最普通的魚類數量如此銳減,說明生態環境十分已經逐步惡化。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母親河長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捕魚者采取“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方式,最終造成“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十年禁漁,就是要給長江十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從“水下”到“岸上”,保護和發展好現存的資源,修復好良好的生態環境,換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十年禁漁”的法令頒布,是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時代的標志之一,也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當發展經濟與守護生態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該何去何從?其實早在1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二者關系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就對我們的疑問做出了指引性的回答。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新能源革命更是標志著人類文明開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開始。于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系列經濟革命,它包括移動新能源加所有領域的革命、文化加技術推動的新產業革命、互聯網加傳統產業的革命、農業領域的革命、鄉村加城市催發的鄉村產業復興、生產加生活推動的消費方式的革命、東方智慧加西方智能的新科技革命等等。這些革命無不與生態文明有著密切關系,它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綠色”,這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核心理念。
長江從原來每年三個月的禁漁期到今年開始實施的“十年禁漁”,就是遵循了魚類的繁殖繁殖成長期限的規律。魚類繁殖成長通常需要四年,禁漁期設置十年,可以讓它們繁衍兩三代,這樣它們的數量才可以恢復,個體也能越來越大,才能生長出優質的魚。以往三個月的禁漁期太短,繁殖成果幾天內就被“絕戶網”打撈殆盡,魚類種群依然無法繁衍壯大。
回看歷史中文化中對生命的認識,先賢們早有這方面論述。比如,老子在道德經里就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莊子也最早闡述“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后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的管仲早在《管子?五行》里說“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意思是“人類的生產、生活要與自然界的陰陽時序保持協調,然后自然界才會有美好的事物產生”;孟子在見梁惠王時為其解惑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荀子也在《荀子?天論》中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意即“萬物各自得到了陰陽形成的和氣而產生,各自得到了風雨的滋養而成長”。
先賢們的思想論述有著同一個道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人類應該尊重自然內在價值,與自然和諧共處 ,才不會淪落到有物質而無幸福的境況,能源、生態、發展和生存的危機才不會逼迫著走近。長江是魚類的天然種質資源庫、基因庫,所以“十年禁漁”這一過程和未來取得的成果,也是人類生活和生命的理念,它保全的不僅僅是魚類的健康發展,更是關乎人類整個世界的生態體系的完整與健康。
當前,長江各支流大中型水庫均在大力開展生態漁業養殖工作,既能改善水庫生態環境,也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并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使保護環境與生態養魚相得益彰、和諧發展。在此,筆者就以長江十年禁漁背景下重慶水投集團“渝湖”水庫漁業的高質量發展實踐為例做的介紹。
市水投集團“渝湖”水庫生態漁產業嚴格按照“生態發展、引領高端”的戰略定位,緊緊圍繞水庫生態養魚規劃(2025年,產銷量4000萬斤,總產值10億元,總資產規模100億元),全力推動“渝湖”產業新一輪改革發展,全面推進魚種培育、成魚養殖、市場營銷、特色加工、漁業監管、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堅定不移地走“水質優、魚質優、服務優、性價比高”的綠色品牌發展道路,保護水環境,修復水生態,致力于庫區“自然、生態、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山、水、魚”融合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奠定了“渝湖”產業跨越發展的堅實基礎。
水投集團所屬的巫溪縣遠大公司現有中梁水庫和劉家溝水庫,中梁水庫位于大寧河的干流西溪河,2011年蓄水;劉家溝水庫位于大寧河的支流柏楊河,2014年蓄水。兩個水庫總庫面7500余畝,總庫容1.2億立方米。水庫水溫常年不超過25℃,水體潔凈,水質良好,溶氧充足,屬中營養型水庫,為發展水庫生態漁業提供了良好條件。
近年來,遠大公司始終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經濟與生態共贏”的發展理念,在經營發電主業的同時,延伸產業鏈條,充分利用水庫水深面大、水源充沛、水質清新、水域環境良好的優勢,大力開展水庫生態漁業養殖,發展藍色經濟。實施增殖放流,堅持“三不投”科技興漁,培育水庫生態漁產業,在環境保護、水庫管護、漁業養殖、市場銷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3.2.1 水庫生態漁業養殖的優勢
因為水庫水體資源豐富、水域遼闊,水質能夠保證;水庫內陽光充足,利于魚類健康生長,所以養出的魚綠色環保,在市場上占據明顯優勢。因此水庫養殖成本低、收益高。
3.2.2 水庫漁業養殖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優勢
作為集團公司新一輪改革發展戰略性(試驗示范)產業實施,傾力打造一個“區域領軍、行業知名、中國馳名”的“山、水、魚”觀光漁業文化產業集群。在保證水庫進行生態漁業養殖的前提下,可在水庫周邊建立旅游景點,實現養殖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以實現水庫效益的最大化。水庫所在地一般都環境優良,根據水庫庫形、植被狀況以及人文地理特點營造生態景觀,突出自有特色,把以水庫優質魚為主體的特色餐飲和垂釣、觀光旅游農業進行有機結合,可開發休閑漁業項目,有效地延伸水庫漁業產業鏈,提高水庫養殖產品的附加值。2021年,遠大公司將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大力打造“中梁湖水利風景區”,申報國家和市級水利風景區,為生態漁業養殖和庫區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邁出堅實的步伐。
近5年,遠大公司水庫生態漁業養殖發展較快,提高了生產經營效益,但是仍有巨大發展潛力和空間。因此,遠大公司真正把水庫生態漁業養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和任務來抓,積極解決水庫生態漁業養殖現在存在的問題,助推兩江公司水庫漁業品牌,有力地推進公司生態漁業養殖的發展。
3.3.1 提高認識,健全水庫生態漁業養殖工作機構
為切實推動水庫生態漁業養殖工作,公司成立了水庫生態漁業養殖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職責,為生態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嚴格落實集團公司“三方合同養魚協議”,積極依托兩江公司的全方位支持,有效解決了中梁和劉家溝水庫生態漁業養殖現場技術力量薄弱、漁業設施落后的不利局面,為水庫生態漁業養殖工作保駕護航。
3.3.2 調整模式,不斷提高水庫漁業質量和效益
公司因地制宜,根據水庫生態環境,加大漁業養殖投入。近3年,公司投入資金約90余萬元,并按照水庫營養程度,確定養殖品種,合理搭配上層、中下層、底層魚類,加大養殖品種結構調整力度,擴大名優魚類投放比例,共投放了80萬尾花、白鰱魚苗。采用人工作業張網捕魚方法,實行“捕大留小,捕大補小”的“輪捕輪補”的捕撈方式,保持水體中魚類及浮游生物的動態平衡,既提升了水庫水質,又提高了水庫生態漁業養殖效益。2020年,公司銷售成魚18萬斤(其中花鰱15萬斤,白鰱3萬斤),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60余萬元,拓寬了公司新的經營效益增長點。
3.3.3 積極協調,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針對水庫面積較大,戰線長,庫周交通便利,致其養殖管理難度大、矛盾多、偷釣偷捕現象頻繁,給公司和合作方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和安全生產壓力。公司在積極與縣政府、公安、農業農村委、屬地鄉鎮黨委政府等單位溝通協調后,得到它們的大力支持,解決了很多難題。
關于水庫漁業的高質量發展還要繼續不斷探索,在此略有幾點思考:一是要強化“渝湖”品牌打造,規模化經營,不斷提高水庫漁業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強化技術創新攻關,開展產業培訓,不斷提升水庫漁業養殖新技術;三是強化法規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切實維護水庫漁業生產秩序;四是強化政策扶持,建立保障機制,不斷提供水庫生態漁業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