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潮
(山東省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微山縣分局,山東 濟寧 277600)
近年來,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強對農藥使用的重視。古往今來,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人們普遍會使用農藥以達到良好的種植效果,防止相關農作物出現病蟲害等現象,影響農業產量。然而在農藥的使用下,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嚴重破壞了環境。通過對農藥使用情況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不斷制定詳細的防治對策,能夠減少對農藥的應用,繼而有效改善環境污染狀況,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在我國農業種植過程中對農藥的使用相對頻繁,常見的農藥種類包括以下幾種:
其一,有機磷農藥。該類型的農藥主要作用為殺蟲,如常見的樂果、敵敵畏等均屬于有機磷農藥類型。在使用過程中,該類藥劑具有較強的揮發性,并且能夠在自然環境和人體內進行分解消耗,因此對環境的污染較小。但動物或者人類誤食后,會在短時間產生急性中毒現象,對肌體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其二,有機氯農藥。同樣為殺蟲劑,如氯丹、毒殺芬等。但由于其在使用過程不容易發生水解,容易長期殘留在環境和生物體內形成富集現象,最終導致慢性中毒。該藥劑在自然環境中無法降解,對生態環境有著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目前在我國已經被禁用,但仍存在部分區域違規使用的情況,對環境和生物產生不可逆轉的危害。
其三,氨基甲酸酯類農藥。該類型農藥一般用于除草和除蟲,常見藥劑為克百威、殺螟丹等,毒性相對較弱,但不易降解,容易在植物體內殘留,從而對人體造成一定影響。
其四,擬除蟲菊酯類農藥。該類型農藥常見藥劑為敵殺死、滅百可等,其毒性較低,但能夠蓄積在植物體內,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同時其成本相對較高,但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目前使用較少。
農藥分類較多,大部分都會在環境中富集,最終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目前在我國作物中農藥超標率在22%以上,對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相關研究人員應加強研究,提出良好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技術手段。
農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起到較大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農作物的存活率,增加糧食作物產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期,使用的農藥種類相對較少,通常為天然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相對較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增加農藥的生產種類,其品種相對較多,對農作物的生長也具有較大的益處,促使農藥使用量不斷增加,繼而對生態環境也造成較大影響,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當前,我國農藥的使用面積大約在3.8×108hm2以上,農藥的使用量則在60×107kg左右。其中,山東省是農藥生產的主要地區之一,并且,農藥使用量也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對農藥的使用出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在其使用下,可有效減少相應的害蟲,對農作物形成良好的保護作用。由此使人們更加依賴對農藥的使用,不斷追加對其大范圍應用,形成惡性循環,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致使部分地區的土壤污染在107萬hm2左右,并經常發生農藥中毒事件,死亡率也逐漸上升,高達15.38%左右。并且,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進一步擴大,并對人們的健康產生較大的威脅。
在農藥生產過程中,通常會排放大量的廢氣,以此逐漸形成對大氣的污染。同時,在農藥噴灑過程中,由于農藥的揮發以及擴散也會對大氣產生較大的影響,致使大氣污染較為嚴重。使用農藥會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利于人們的正常生活。由此,長期使用還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降低農作物產量,并使污染范圍逐漸擴大。
在農藥的生產以及加工過程中,經常會將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相應的河流中,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同時,在農藥的使用過程中,在雨水以及灌溉的作用下,致使農藥出現遷移的情況,致使農藥逐漸流入到地表水中,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較為嚴重。通常情況下,在農藥長時間使用中,水體污染范圍會隨之擴大。目前,我國大約70.6%的河流受到農藥的污染,嚴重造成生態失衡。
在農藥生產加工過程中,通常將廢液排放到土壤中,對土壤造成較大的影響。同時,在農藥的使用環節中,相關人員未能按照要求對其進行操作,致使農藥的用量不斷增加,繼而使土壤遭受到嚴重破壞。農藥中的大部分殘渣留在土壤中,其成分通常具有較強的有害性,致使土壤結構逐漸發生變化,不斷出現土壤板結的現象,導致土壤快速退化,無法正常開展農業種植工作,降低農作物產量,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在農藥的使用過程中,對生物也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逐漸破壞生態結構,降低生態系統功能,并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較大的影響,致使生物種類不斷減少。同時,在農藥的應用過程中,對生物中的營養物質造成較大的破壞,逐漸降低農作物的營養性,在人們食用過程中對人們的身體產生不利影響。并且,在大量農藥的應用下,致使部分害蟲具有較強的抗藥性,導致農藥對農作物的防治效果逐漸降低,從而充分展現出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
農藥對于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均會產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想要緩解和治理生態環境污染,應調查造成農藥污染的具體影響因素,結合根本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提出解決方案,降低農業污染的不良影響。
其一,部分農村地區缺乏生態保護意識。部分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為農作物種植,為避免作物產量受到病蟲害的影響,有效提升作物的生長效果,村民就會選擇增加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部分村民認為農藥濃度越高、施加越頻繁,對作物的保護效果越好,完全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最終導致農作物中藥物含量過高,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同時附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其二,目前我國對于農藥的研究相對較為落后。雖然我國屬于農業大國,但在農業的研發生產中,仍缺少規模較大的研究機構,導致我國的農藥研究水平受到制約。在實際的生產發展中,將農藥研發的重點放在殺蟲、除草等功能性作用上來,忽視該類型藥劑的生物富集性和環境影響性,導致農藥的實際使用效果不理想,并且對生態環境存在嚴重的不良影響。
其三,大部分農村無法做到科學種植。目前,我國農業種植仍以家庭為單位進行作業,土地面積較小,家庭內部對種植的相關專業知識了解較少,更多的是憑借經驗進行種植,這使得種植過程中存在效率低且生態環境不友好的情況。大部分農村在進行種植的過程中,長期選擇同一種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土地基本不變,且很少進行輪作,導致土地的養分不足,同時對病蟲害的抵抗性越來越弱,農民想要降低不良影響,會選擇提高農藥施加量,從而造成惡性循環,影響生態環境平衡性。
其四,缺乏健全的農藥監測管理。我國土地面積較大,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很少會有專業人員深入到土地中進行采樣化驗。部分監測人員的水平不足,使整體的監測效果不合理,導致無法進行針對性的藥劑管理和生態監控恢復,最終影響環境保護效果。
其五,缺乏完善的農藥銷售和回收體系。在農藥銷售管理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相應的銷售管理體系。農戶能夠隨意購買各種類型的農藥,在使用過程中往往根據自身經驗對用量進行控制,在該階段經常導致農藥施加用量過大的情況發生,導致作物中農藥殘留較多。在使用完畢后,大部分人員會直接將包裝扔在田地周圍,不僅使剩余藥劑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同時農藥包裝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的破壞。
現階段,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應當加大對農藥使用的重視。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未能認識到農藥的實際危害,并對農藥的使用標準尚未了解,所以對農作物以及環境等均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農藥使用的宣傳,逐漸強化農民的環保意識,使其了解農藥存在的潛在危害,盡量避免對農藥的大范圍使用。同時,在增強農民環保意識時,還應當加強對農民的培訓,使其了解更多的農作物種植方式,并采取合理的種植方法,解決農作物種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減少對農藥的應用。在培訓過程中,還應當積極向農民宣傳農藥的相關知識,讓農民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按照具體標準以及相應要求對農藥進行適當地應用,可有效防止農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另外,相關專業人員還應當深入到農作物種植的農村中,為農民提供相應的指導,讓其在特殊情況下適量應用農藥,并保證土壤以及農作物中的農藥殘留在合理的標準內,繼而達到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關部門在對農藥污染的防治過程中,還需加強對農藥生產階段的重視,要求相關企業正視農藥污染問題,圍繞著改善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對農藥生產加工進行深入研究,并對各類廢棄物排放進行嚴格控制。要求相關企業在排放廢棄物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標準進行排放,避免廢氣、廢水等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農藥生產加工企業進行全面監督,保證其排放的廢棄物達到合理的標準。并且,農藥生產企業還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改進農藥生產技術,不斷改善當前的生產工藝,盡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在生產過程中,加強對生產工藝的研究。在我國科技的快速發展下,逐漸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并采用全新的生產設備,減少農藥污染的發生,避免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病蟲害現象,對農作物產生較大影響,降低其存活率,致使農業產量不斷下降,嚴重影響農業的整體發展,降低了農業的經濟效益。繼而種植人員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加大對農藥的應用,使生態環境受到較大的威脅。因此,針對該情況,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栽培技術的研究,采取不同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在實際的防治過程中,可加強對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環保防治方式的應用,盡量減少化學防治方法的使用,可有效減少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在栽培技術研究的過程中,需對種植方法進行不斷改良,優化農作物品種,使其具有高抗病的特點。并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當選用高質量品種,確保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性,避免出現病蟲害侵襲的情況,提高農作物的種植效果。并且,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還應當積極采用輪作制度,繼而可有效對農作物以及土壤等進行充分保護,逐漸實現生態平衡的目標。
在農藥污染的防治過程中,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農藥使用的監測管理。根據農藥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相關地區對農藥的使用狀況,制定詳細的管理策略。不斷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測,對大氣、水體、土壤等進行全面管理,開展實時監測工作,繼而對相關生態環境進行深入了解,通過對監測數據的有效分析,可明確各項數據是否在規定的標準范圍內。同時,相關部門需結合監測的具體情況,對環境質量做出合理評價,根據當前狀況的主要分析,以此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避免農藥污染對生態環境進行破壞。并且,工作人員還需對重點地區進行全面監控,掌握農藥的使用情況,并對農藥生產以及加工進行全面控制,不斷減少農藥污染。工作人員還需對農藥污染風險進行整體評估,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針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合理分析,以此創建環境保護系統,制定完備的規章制度,對農藥的使用以及生產進行明確規定。根據農藥污染的具體情況,制定農藥的使用標準,要求相關種植人員嚴格按照法律標準對農藥進行適當的應用,從而對生態環境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為降低農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應加強對農藥銷售過程的管理。首先,為避免農藥的濫用,應對農藥銷售進行限制,在購買農藥時,應進行信息登記,包括施用土地面積以及作物種類和購買量等,減少隨意購買農藥情況的發生。通過對農藥銷售源頭的控制,減少農藥過度使用的概率,從而實現對環境的進一步保護。其次,在購買完畢后,應由銷售人員對農民進行使用講解,介紹標準的用量,避免由其按照經驗調整用量。在標準用量的控制下,盡量降低農藥的超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起到保護的效果。在介紹講解的過程中,應使用相對專業的語言,并為農民介紹超量施加農藥的危害,提高農民的警惕心,使其在使用農藥時,能夠嚴格按照標準用量進行施加,強化對農藥超量使用情況的控制。最后,建立完善的農藥廢物回收系統,對使用后的農藥包裝進行統一回收處理。為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可以通過農藥包裝兌換優惠券或者換錢等方式,避免其在使用后隨意將包裝丟棄的情況發生,減少對周圍生態系統的破壞和影響,或者由銷售商家負責根據登記信息進行農藥包裝的收取,提高對農藥包裝的收集效果,減低環境污染。
總而言之,農藥污染對生態環境具有重大影響,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對農藥污染情況的詳細分析,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不斷提高農民的自身意識,對農藥的使用進行嚴格控制。同時,在農藥生產加工中對廢棄物排放也需進行明確規定,加強對農藥的監測,完善農藥監管體系,從而有效地促使生態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并提高農作物的種植質量,進一步推動農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