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亮
(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德州 253000)
近年來,針對小麥病蟲害等問題,我國推行的綠色防治技術慢慢趨向成熟且運用范圍也逐漸擴大,取得了一定的豐碩成果,但是對比其他農業技術先進的國家而言,我國綠色植保工作的執行力還遠遠不夠。我國在開展綠色植保工作時,應結合自身情況,學習先進國家的優秀防治方法,以促進我國綠色農業防治技術不斷發展。
要想有效落實綠色防控技術要點,需要遵循具體的防控原則,確保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有效性。第一,在使用綠色防控技術時,應當減少毒性作用強的農藥的使用,如甲拌磷以及甲基異柳磷這一類藥物。毒性作用過強會在小麥內部留下大量的化學成分和毒性成分,會使小麥出現品質下降的問題,不符合無公害小麥的種植要求。第二,打造完善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機制。相關部門應當針對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制定合理的防控手段,構建相關的組織部門體系,保證可以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推廣技術,并調查綠色防控技術的使用情況。第三,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比例。化學農藥的使用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應當控制化學藥物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量,保證小麥質量、人畜以及環境的安全性。
在小麥栽植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疾病有紋枯病,若沒有在小麥生長過程中進行有效防控,紋枯病會給小麥帶來很大的傷害。
當小麥遭受紋枯病細菌的侵蝕后,生長初期會出現枝葉變成褐色的狀況,然后通過細菌不斷蔓延,小麥枝葉的顏色逐漸從綠色變成灰色,最后整個小麥受到細菌的威脅,出現根部腐爛、枯死等情況。相關調查及研究結果表明,紋枯病的產生原因是北方地區的小麥種植時間較早,沒能很好地把控播種時間,加上培植小麥的密度較大,很容易出現紋枯病,從而影響小麥的健康生長。
小麥赤霉病由半知菌亞門的禾谷鐮刀菌引起,該病情在小麥幼苗到成熟結穗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引起的主要癥狀為幼苗枯萎、根莖腐爛、穗稈腐爛,損害最為嚴重的是穗稈腐爛。幼苗腐爛是因為種子或土壤中存在細菌或病殘體造成感染,首先是小麥嫩芽變成褐色,隨后根冠腐爛,輕則秧苗出現黃癩,重則死亡,小麥逐漸成長后如果感染赤霉病,會造成揚花時在小麥的葉片上出現淺褐色的大片色斑,蔓延到整個穗稈,最后導致小麥枯黃而死。
小麥條銹病、莖基腐、白粉病都是小麥生長過程中最易發生的病狀。發病初期,小麥的麥穗等部位分別具有不同表現,由于上述疾病的侵襲,會導致小麥減緩生長速度,生長的植株較為矮小,肉眼可見小麥的外觀逐漸改變,小麥產量將明顯下降。
農田中有一些在地底不被人熟悉且很難發現、辨識的病蟲,其給小麥造成的影響如下:
2.4.1 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栽植小麥的土壤會留存一些病蟲卵,由于水分充足、溫度適宜而致使病蟲大量繁殖,對小麥產生危害。
2.4.2 地下蟲害首先從小麥的根部展開侵害,之后慢慢向根稈以上的位置進行延伸侵蝕,地下蟲害的傷害很難讓人覺察,小麥的表面沒有異常,但實際上其根部早已枯死。
小麥種植中較常見的病蟲就是蚜蟲,又稱為油蟲。蚜蟲一般侵害小麥葉子及根部,蚜蟲咬過的地方會出現斑紋,若持續存在會導致整枝小麥的凋零及枯死。
小麥最重要的生長因素是光合作用,由于蚜蟲的侵咬而被干預,從而降低小麥光合作用的速度,嚴重影響小麥吸取生長所需的主要養分,同時也降低了小麥的總產量。專家對蚜蟲侵害小麥的地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由于小麥生長的附近出現蚜蟲卵,同時溫度能夠使蚜蟲大量繁殖,極大程度上增加蚜蟲的總數量,嚴重影響小麥的健康生長。
要想從源頭上降低小麥病蟲害的發病幾率,需要選擇合適、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并且在同一區域內不能種植相同的品種,需要保證小麥品種的多樣化,才能夠避免病蟲害出現快速爆發的現象。針對小麥不同的病蟲害類型需要選擇不同的品種,常見的病蟲害包括小麥條銹病、小麥白粉病、螻蛄、蚜蟲以及紅蜘蛛等,需要針對地區多發病蟲害選擇品種。在選擇優質品種時需要對小麥種子進行適當地處理,利用包衣拌種的方式來提高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包衣拌種具有簡便性、經濟性和環保性的優勢,能夠減少后期化學藥物的使用量,避免藥劑的大量流失,可以在減輕環境污染的基礎上減少農藥、化學藥物的使用量,控制農業種植活動中成本投入。同時,包衣拌種還可以促進小麥種子的發育,做到增產提質,對于促進小麥種植行業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綠色小麥栽培應該確定最佳的播種時間,要確保播種時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從某縣小麥栽培現狀來看,半冬性的小麥品種一般在10月中下旬進行播種,如果是弱春性的小麥品種,適合在10月末期進行播種。如果不能夠在合理的時間科學播種,每晚播種1d~2d就需要增加播種量0.5kg。通過增加播種量,保證田間的出苗率。小麥播種期間積極推廣應用精量播種技術,播種量控制在8kg/667m2~12kg/667m2,實際的播種量應該結合土壤情況綜合確定。正式播種之前還需要做好種植地的有效處理工作,及時進行秸稈還田處理,深翻土壤,增施適量的尿素,保證土壤當中的秸稈能夠快速腐熟,增加土壤當中的有機質含量。選擇使用深耕機或者深松機對土壤進行一次全面地翻耕處理,翻耕深度控制在5cm~10cm,以打破犁底層,確保小麥根系能夠正常生長發育。結合整地還需要做好有機肥的追施工作,堅持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增施有機肥,嚴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適量增加磷肥、鉀肥的使用量。
小麥播種完成進入生長后期,是小麥加速生長的階段,需嚴格管控小麥的水肥管理,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根據對于小麥實際生產情況的分析,科學合理地灌溉、施肥,從而促進小麥健康生長,提高小麥產量。
在小麥生長后期的施肥過程中,應加強含氮有機肥的使用,給予小麥充足的養分,嚴格控制用量,防止肥料使用過量;小麥進入結穗期時,施加磷鉀肥,促進小麥能夠正常結穗與灌漿。除了施肥工作,相關的種植管理人員需要重視田間的雜草清除工作,防止在小麥生長過程中有雜草分散小麥的養分,影響小麥生長。在除草工作的過程中,最好使用人工除草的方式,將雜草連根拔除,針對面積過大的田間雜草,可以使用高效、毒性較低的化學制劑及時將雜草清理干凈,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創造優質的生長環境。加強水肥管理,使用對環境污染少的肥料,有利于提升小麥的抗病性能,減少農藥使用,保護生態環境。
不同于其他農業種植物在春天播種,小麥大多是在秋冬季播種,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小麥需要度過寒冷的冬季,所以越冬管理是小麥生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由于各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同,小麥種植的區域存在一定差異,在越冬過程中,播種較晚的小麥可能會出現凍葉或凍死的情況,所以在小麥越冬之前,需要對其進行追肥工作,促進小麥幼苗快速生長,從而安全越冬。秋季雨水較多,長期降水會導致土壤板結,這樣土壤就會降低透氣性,從而影響幼苗的根系吸收氧氣,要根據田間的實際情況,有效緩解土壤板結現象。另外,還要為小麥灌溉充足的水量,在小麥成功越冬之后,進入春季返青時繼續對小麥灌溉,從而為小麥的后續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
生物防治手段的類型較多,主要的防治原理是食物鏈的本身特點,包括動物的捕食原理以及生物特性,能夠起到無公害防治的效果。第一,小麥在生產過程和管理時,可以根據害蟲的類型引進相應的天敵,天敵的種類可以是鳥類或者昆蟲,通過以鳥治蟲、以蟲治蟲的方式控制害蟲數量。例如,食螨瓢蟲和中華草蛉是紅蜘蛛的天敵,可以將其進入到小麥田中。第二,生物特性也是生物防治手段的主要原理之一,主要使用的是病毒細菌或者真菌完成專項防治,將害蟲徹底殺死或者使害蟲無法進行繁殖,達到以菌治蟲的目的。
物理防治手段是較為傳統的防治方法,最為普遍的防治方法是根據害蟲所具有的趨光性、趨黃性誘殺害蟲,利用光源(安裝太陽能誘蟲燈或黑光燈)將害蟲吸引過來,在吸引之后將害蟲全部消滅和捕殺。人工防治也屬于物理防治手段中的主要方式,利用人工的方式完成害蟲捕殺,但是需要投入的人力資源較多,適合對體型大、易捕捉的害蟲實施防治。
農業用地應實行因地制宜,對農田種植展開統一的規劃建設,有效地實行相關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針對農業種植區域,鄉鎮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展開統一規劃,按照農業種植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地完善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統一規劃田地后,其中心點以農業種植基地為主,應用健康科學的栽植技術及物理阻斷技術,對小麥病蟲害進行有效防護。
選擇栽種的農作物種子很重要。由于一些農作物受到病蟲害侵蝕的主要是土壤問題,需要逐步發展水培農作物技術,選擇種植高質量的小麥種子,另外,利用對地形、地勢等進行物理阻斷的方式,有效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的危害,同時在稻田附近配置相應的非化學防治技術,比如,選用黏蟲板、殺蟲燈等開展小麥病蟲防治,但是這主要是對于小范圍的農田防治。針對大范圍的小麥農田,應該學習先進國家的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建立高效的綠色植保小麥病蟲防治觀念。所以,不斷加強自身技術創新,深入探究對環境污染傷害較小的化學誘殺劑,使用殺蟲劑對蚜蟲等害蟲進行誘殺,才能有效避免小麥遭受病蟲害的侵蝕。
在當前階段,為了確保小麥種植的綠色防控效果,需要在每年的5月進行小麥種植地區的檢疫工作,避免周邊環境存在黑穗病、毒麥等情況。如果出現了這類情況,將會嚴重影響小麥種植的效果。需要及時進行清理,避免病種的蔓延與傳播。除此之外,還需要從源頭來進行病蟲害的綠色管理,加強對小麥種子的檢疫力度,避免出現有害物種。
為了保障小麥種植效果的提升,需要積極促進新品種的培養,令這些新培育的小麥品種擁有較高的抗病蟲害能力,屬于農業防治環節。目前,抵抗病蟲害能力較為出眾的小麥品種有豫麥70、新麥18等。抵抗白粉病能力較強的小麥品種有新麥18、皖麥50等。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很多病蟲害的出現都是由于田間管理工作不到位引發的。做好田間管理工作不僅能夠全面掌握小麥的生長狀態,還能夠及時發現病蟲害的情況,做到早發現早治理,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生長狀態的不良影響。種植人員需要細心觀察小麥不同時期的生長狀態,分析各個階段可能受到的病蟲害侵擾,及時制定有效的防控手段。通過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工作,促進小麥植株的茁壯成長,提升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為小麥質量與產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小麥是人們飲食結構中主要的食物類型之一,是三大谷物之一,將小麥磨成面粉后可以制作出各種面類食物,市場上需求量極大。病蟲害防控是小麥栽培管理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以往在進行病蟲害防控時會使用到大量的化學藥物,并且隨著病蟲害耐藥性問題的出現,人們會增加藥物使用量,以此來保證病蟲害防治效果,增加了化學污染的嚴重性。在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時需要嚴格遵守病蟲害綠色防控原則,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和種植方法,利用生物手段、物理手段對蟲害進行控制,提高防治效果,合理運用綠色防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