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珊
(重慶市巫溪縣委黨校,重慶 巫溪 405809)
巫溪縣紅池壩鎮是長江經濟帶上的邊遠鄉鎮,如何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紅池壩鎮借助脫貧攻堅的東風,敢于創新和實踐,趟出了一條農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為長江經濟帶邊遠鄉鎮發展提供了一條可參考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高質量的規劃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一個地方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弄清楚這個地方有什么可開發的資源,基于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制定可實施的發展路徑,作為遠離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邊遠鎮尤其如此。
重慶市巫溪縣紅池壩鎮位于重慶市巫溪、云陽、開州3縣(區)結合部,全鎮幅員面積232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社區)、71個社,4991戶,19157人;耕地3.9萬畝、人均不足兩畝,且80%都在25度以上;林地27萬畝, 海拔高差460~2260m,屬亞熱帶暖濕氣候。
脫貧前的紅池壩鎮鎮情可用“邊遠、閉塞、貧困”三個詞來概括。一是“邊遠”, 紅池壩鎮政府所在地距巫溪縣城120公里、全縣最遠,與云陽、開州等鄰近縣城車程均在2小時以上;二是“閉塞”, 全鎮出境路僅3條,均為四級及以下公路, 彎多路窄;三是“貧困”, 貧困面廣程度深,2014年建檔立卡有貧困戶957戶、3716人,貧困發生率20.5%;突出表現為“六難”“三多”,即:收入難、看病難、出行難、通訊難、住房難、飲水難,重度殘疾人多、特慢病患者多、獨居和五保戶多。一首民謠唱道:“豬吃青草人吃豬,打工掙錢苦中苦;下煤窯、進礦山,不是矽肺就肢殘;小病拖、大病捱,臨死才往醫院抬;通訊靠吼、交通靠走,挑水來回半個工;頂漏水、墻過風,住房好比牲畜棚”,是典型的“貧中之貧、艱中之艱”。
1.2.1 農業資源。紅池壩鎮原住民世代種植“巫溪三大坨”包谷、洋芋、紅苕,同時還盛產中蜂、中藥材、山茶等經濟作物, 農副特產綠色無污染, 如黨參、藥花蜜、淀粉、青脆李、龍鼎茶、高山蔬菜等綠色產品遠銷全國,有較好的農耕基礎。
1.2.2 旅游資源。紅池壩鎮緊鄰紅池壩AAAA級景區,是名副其實的景區南大門。紅池壩景區擁有南方最大的天然高山草場,且景區配套設施相對完善,酷暑天氣平均氣溫17攝氏度,負氧離子含量豐富,是游客避暑納涼和康養休閑的絕佳勝地。
1.2.3 自然資源。“山高峽深難見天,九山微水一分田”將紅池壩鎮的自然資源形容得非常形象。就生態環境而言,紅池壩鎮幅員面積寬廣,森林覆蓋率達68.8%,立體氣候明顯,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降水充沛、水質優異,是全縣歷史最為悠久、品質最佳的綠茶生產基地。轄區內還有200平方公里生態原鄉、3萬畝開花中藥,是“天然藥花蜜源庫”。
1.2.4 政策支持。2017年7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按照“三高一低三差三重”的標準,在全市識別出18個深度貧困鄉鎮,并研究出臺《關于深化脫貧攻堅的意見》及《重慶市深度貧困鄉(鎮)定點包干脫貧攻堅行動方案》,全力攻克深貧堡壘,而紅池壩鎮就是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巫溪縣“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明確提出要依托當地特色農產品、農事景觀等資源, 積極發展鄉村旅游, 通過“農業+旅游”的結合, 建設觀光農業和魅力鄉村。
基于紅池壩鎮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是實現紅池壩鎮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時任市委副書記的唐良智親自擔任紅池壩鎮脫貧攻堅指揮長,先后5進紅池壩鎮,走遍村村寨寨、踏遍山山水水,深入訪貧問苦,把脈會診,量體裁衣,為紅池壩鎮提出了“農旅融合、旅為龍頭、農為基礎、交通先行、黨建保障”的“20字”戰略發展方針,并制定了“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農旅融合模式。立足特色農業資源,整體規劃建設,將其融入紅池壩景區一體化發展中, 發揮紅池壩旅游的帶動作用, 集中力量打造具有生態、休閑、觀光和體驗等多重功能的農旅融合產業區。
發展的路子定下后,要實現發展目標,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2.1.1 三級四方,齊抓共管。依靠“市領導聯系靠前指揮、市農業農村委扶貧集團駐守指導、縣委縣政府一線督戰”的堅強指揮作戰體系,形成“市駐鎮工作隊+縣駐鎮協調小組+鎮精準脫貧工作線+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三級四方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聚合各方力量,因村精準派人,市農業農村委扶貧集團選派駐鎮駐村工作隊員14名,縣抽調駐鎮協調工作人員12名,調優配強鎮黨委政府班子成員7名、掛職干部3名;從縣鎮單位部門選派駐村工作隊員26人,落實結對幫扶責任人494人,組建起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一線人才隊伍。
2.2.2 男女老少,齊心共戰。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充分發揚“早出工、晚收工,男女老少齊上工,天晴下雨不停工,節慶假日不歇工”的愚公移山精神和戰天斗地氣概,“變不敢想為敢干、變不可能為可行”。2020年2月零問題反饋,通過了退出貧困摘帽驗收,2020年8月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全面普查任務,實現高數據支撐高質量脫貧目標。紅池壩鎮累計減貧1306戶、5066人,9個貧困村全面銷號,貧困發生率降至0.42%。
通過基礎設施的改善,讓游客有路進來,有安逸的環境住得下來,有特色農產品帶得回來,留得下鄉愁還想再來。
2.2.1 堅持交通先行,打通內外“通道”。打通大通道,規劃建設連通開州、云陽64公里“一橫一縱”干線公路,紅池壩鎮由離巫溪縣城最遠的鄉鎮,變為離主城、離景區最近的地方,從而實現“旅為龍頭”帶動目標。暢通“內循環”,堅持“道路圍繞產業建,產業圍繞旅游干”,打通斷頭路,實現“村與村互聯互通,戶與戶腳不帶泥”。
2.2.2 堅持農為基礎,實現特色變效益。注重農業產業“接二連三”,踐行“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山地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理念。培育出了“巫溪秀芽”“紅池云鄉?脆桃脆李”農產品公用品牌,并構建了1+13的電商服務體系,讓農業產業有產品,產品可以變商品。
2.2.3 堅持旅為龍頭,做好人居環境治理。以旅為龍頭,統一規劃,做好人居環境整治。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托農村原始自然資源,堅持原樣原貌修復與治理;二是,不搞建公園式環境打造,努力保留農村特有的農耕文明和鄉土元素,讓農村常見事物變成景觀;三是,統一規劃民房改造,變民房為民宿。
2.2.4 堅持農旅融合,完善基礎旅游配套。完善生產及休閑步游道、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務區、旅游標識等基礎設施,培訓旅游從業人員,建設旅游服務隊伍,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2.3.1 變分散為集約。堅持以“三變改革”為引領,注重新型農業市場經營主體培育,引進市縣龍頭企業24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3個。在茶山、九坪、漁沙等村生產條件較好人口相對集中區域,按照“確權不確界”等方式,流轉土地9500余畝進行適度規模經營,統籌產業規劃布局,有效破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難、產業規模標準上不去、傳統產業效益低等問題,形成“小規模、大集群”產業格局。先后建成茶山生態休閑農業園和茶山—九坪農旅融合示范片、漁沙南岸坪果蔬示范基地、中崗龍池壩茶蔬示范基地、銀洞月亮臺茶藥示范基地、龍臺金竹坪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范點,著力實施 “小組團”發展。例一,茶山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畝,依靠發展農業產業致富困難。為此,由村集體牽頭按照“確權不確界”方式,將土地整體流轉,統籌產業布局規劃,有效破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難、產業規模標準上不去、傳統農業產業效益低等問題。茶山村共引進業主4家,流轉土地1200余畝,建設標準化果園400畝、茶園370畝、中藥材基地430畝,建立“農戶保底收益+勞務派工+收益分紅”利益鏈接機制,為深度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3.2 變農村為景區。堅持以農業特色產業為支撐,以打造標準化果園、茶園、藥園、菜園為平臺發展鄉村民宿。完善生產及休閑步游道、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務區、旅游標識等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立“畜禽進圈、柴禾歸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衛生上榜”的人居環境及田園綜合治理機制,讓農村常見事物變成景觀,讓蔬菜瓜果成為采摘旅游體驗。構建“春品茶賞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藥采蜜、冬民俗戲雪”的四季農旅融合格局。策劃“紅池壩上?云中之家”鄉村旅游營銷定位,舉辦了首屆鄉村旅游文化節,吸引了上萬名游客參加,網絡宣傳點擊量達20余萬人次。九坪—茶山農旅融合示范片成功創建“紅池云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9年,紅池壩鎮獲評“重慶氣候養生地”及“網友最想去的十大氣候宜居宜游鄉鎮”稱號。
2.3.3 變民房為民宿,加快推進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建設。目前,全鎮建成華僑城巴渝民宿、云中客棧、橫擔山莊等民宿酒店3家,民宿接待戶30戶,現有床位360余張,在建24戶、床位140余張。2019年,龍臺村“金竹柳舍”鄉村民宿營業半年時間,實現收入45萬元,共帶動53戶農戶,其中貧困戶25戶、戶均增收5000元;茶山村的民宿接待戶戶均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人們實現了在家門口發家致富,共享天倫之樂的夢想。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為紅池壩鎮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全鎮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紅池壩鎮是長江經濟帶邊遠鄉鎮,依托脫貧攻堅的相關政策,實現了農旅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為長江經濟帶邊遠鄉鎮在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積累了實踐經驗。
3.1.1 凸顯旅游支柱地位。堅持把打造旅游戰略性主導產業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佳著力點,以建設“全國知名人文生態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傾心樹立“上古鹽都、心旅巫溪”旅游品牌,加快形成“快旅漫游”產業體系,促進“旅游+”融合發展。
3.1.2 整合旅游優勢資源。借力紅池壩國家“AAAA”景區資源稟賦,發揮景區帶動作用,將原中崗鄉更名為紅池壩鎮,推動紅池壩景區和紅池壩鎮一體規劃一體打造,逐步形成了“深度假、專研學、輕戶外、慢旅居”旅游特色。
3.1.3 打通旅游交通瓶頸。推動紅池壩通用機場、鄭萬高鐵巫溪支線、巫鎮高速、巫開高速、兩巫高速開工建設,打通旅游大交通環線;貫通紅池壩鎮“一橫一縱”干線公路,建成“紅池壩鎮—紅池壩—縣城”快速通道,提升景區通達通暢能力。
3.2.1 堅持“三變”改革引領。統籌產業規劃布局,推動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有效破解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難、產業規模上不去、傳統產業效益低的問題。
3.2.2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進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建立與農民的利益鏈接機制,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能力。
3.2.3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的發展思路積極發展山地特色效益農業,連片形成茶葉、經果、蔬菜、中藥材、中蜂、草食牲畜等多個萬級產業基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糧經作物比例;發展智慧農業,建成智慧農業科技園,推動農業“接二連三”,有效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加強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建設,逐步培育出巫溪洋魚、高山蔬菜、大寧河雞、板角山羊、巫溪青脆李、中藥材等一大批農業名優產品;推進“三品一標”認證,有效提高了農特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3.1 農業景觀化。按照“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的融合發展思路,在茶山3A級景區周圍布局果園、茶園、藥園、菜園,以生態休閑農業園建設為主題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借助紅池壩高山生態優勢規模化種植反季節蔬菜,以觀光體驗為目標大力發展景觀農業;綜合開發農、旅資源,多層次布局景點景區,為游客提供“春品茶賞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藥采蜜、冬民俗戲雪”的全季節體驗項目,大力發展體驗農業。
3.3.2 農村景區化。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引導農民“畜禽入圈、柴禾歸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衛生上榜”,逐步轉變衛生習慣,美化亮麗人居環境;保護傳統村落和建筑;引進華僑城集團建成巴渝民宿集聚區,大力發展鄉村精品酒店、度假莊園、森林人家、星級農家樂,建成民俗接待中心,提高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優化自然景觀,凸顯地域特色,逐步形成云中花海、茶山云海、西流濕地等觀光勝地。
3.3.3 農特產品商品化。弘揚傳統工藝文化,成功開發寧河刺繡、老布鞋、老虎帽等旅游產紀念品,成功培育“巫溪秀牙”“天谷原鄉”等農特產品公共品牌,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優化整合鄉村物流,培育和拓展旅游產品銷售市場;深度挖掘本地飲食文化,開發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農家菜系列菜品,打造游客放心餐桌,豐富游客舌尖體驗。
通過農旅融合發展,紅池壩鎮實現了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方式契合《長江保護法》頒布的初衷,做到了“保護優先,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邊遠鄉鎮可借鑒的一種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