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洋
(山東省萊陽市種子公司,山東 萊陽 265200)
在種植的過程中,只有保障了種子的質量才能有好的種植效果,所以一定要加強種子的質量。在種子質量管理的過程中,要注重的環節管控,及時處理已經發生的問題。同時,在種子選擇的過程中,要學會科學選種,這樣才能提升農民的生產效率,使農民的勞動成果得到保障,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
產品質量可從產品標準、顧客需求兩個方面進行評價。進入新時期后,高質量發展成為種業發展目標,種子市場供過于求的現狀較為明顯,人們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將種子質量、品種種性、品質等作為關注的重點。這種情況拓展了種子質量概念,既要依據質量標準評價種子質量,又要將用種農民的實際需求、滿意程度等納入考慮范圍。種子需具備較強的活力、穩定的種性,且與綠色發展、人民生活需求等相符合。
結合質量螺旋模型可以得知,種子質量具有較多的形成因素,如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種子檢驗等。這些環節存在相互制約和依存的關系,都會對種子質量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
為保證種子質量,需嚴格管控種子的培育過程。如果培育的種子具有良好質量,那么可以非常便捷地把控后續種植過程的風險問題。但就現階段而言,還有較多的風險與問題存在于種子培育的過程中。第一,培育的種子雖與生產標準所符合,但不具備較高的優良率。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種子培植過程中,沒有嚴格控制雙親植株質量,缺乏良好的提純度。這樣將會增加種子基因異化現象的產生幾率,進而影響到種子的優良率,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第二,部分人員在種子種植過程中,沒有將地頭雜草及時去除掉,這樣農作物的生存空間將會被雜草所占用,種子營養遭到爭搶,導致種子的發育質量不高。一些農作物出現長歪等現象,導致植株的正常發育受到影響。此外,部分農作物需要進行散粉,如果去雄操作沒有規范開展,也會影響到種子的優良率。第三,部分人員沒有科學收割農作物,這樣作物秸稈在繼續生長過程中可能會有腐爛變質等問題出現,對農作物收成造成影響。開展機械化采收實踐中,從業人員沒有單獨處理農作物,混亂擺放農作物,這樣不單單增大儲存環節的實施難度,還會降低農作物的品質。
在種子種植過程中,環境因素會對種子的生長發育產生直接影響。如果環境條件較為惡劣,將會降低農作物產量。一些農民對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并不了解,不能夠科學管控環境條件,導致作物的生長受到影響。第一,土質因素。不同區域在土質類型、土壤含水量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部分土質雖然與種植條件所符合,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條件,導致種子發芽、生長與試驗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第二,氣候因素。不同地區具有差異化的氣候條件,日照時數、降水量等皆不相同,這樣在種植農作物種子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部分地區在特定季節內還會出現一些氣象災害,如洪澇、干旱等,如果農業生產人員不能夠提前采取應對措施,將會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種子的生長。
人為因素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種子的種植效果,需引起充分的重視。第一,農民不具備較強的科學意識,種子購買流程不夠科學。基層農民往往缺乏較高的受教育水平,種子質量意識較為薄弱,主要依據個人主觀經驗購買種子,盲目性較強,這樣將難以有效保證種子質量。一些農民完成種子購買行為后,沒有對票據完善保管,一旦出現種子質量問題,也難以采取后續處理措施。第二,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施肥、病蟲害防治是十分重要的環節。但部分農民的生產觀念較為落后,過量施用化學肥料,導致農作物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影響到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沒有科學選擇藥物制劑,或在施用時不夠規范,不僅難以有效保護農作物,反而會對農作物的生長質量造成不良影響。
種源的質量影響著種子的生產,對種子的生產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提高種子質量,保障種子的品質,必須要從種源來控制。種子在生長的過程中,去雄和除雜的工作也很重要,因為這兩個工作會直接影響到種子的生長。隔離的區域也要按著標準來管理,雄穗與雜株不能夠隨意地丟棄,保證生長過程的純度。所以在種植的過程中,要按照規定的流程與要求,做到規范性和科學性,以此來保障種子的質量,后期才能夠豐產豐收。
種子質量受種子生產過程的直接影響,為進一步提高種子質量,需加強源頭管控工作,促使種子的優質性得到保證。在種子生長過程中,需科學開展除雜、去雄等工作,避免影響到種子的生長質量。且依據相關標準科學建設隔離區域,禁止隨意亂扔雜株或雄穗,促使作物后代的整體純度得到提升。作業人員需遵循相關規范科學開展耕種流程,明確劃分職責,保證下一代農作物豐產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正式栽培種子前,需充分了解種子特征,將實地考察工作開展起來,對種子栽培方法科學選擇,以便提高種子質量。在種子種植過程中,作業人員需規范使用農藥與化肥。若完全不用化肥或農藥,病蟲害問題將會侵染到種子的生長。而若過量使用化肥與農藥,又會降低種子產量。因此,作業人員需結合種子品種特性與地區環境條件,規范開展化肥、農藥的施用工作。此外,要將信息技術利用起來,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情況,特別是種子收獲階段內,一旦有惡劣天氣出現,將會影響到種子質量。
種子企業在開展品種選育工作之前,需深入開展調研工作,充分明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對種子市場供需狀況、種植區域的自然氣候條件以及種植戶的需求偏好等情況深入掌握,科學預測品種市場。結合調研結果,堅持優質、健康以及綠色的培育理念,綜合運用傳統品種選育技術、基因編輯育種技術等,將符合農業生產需求、具有較強增產性、抗病性的農作物品種培育出來。
如果農作物種子成熟之后沒有對其進行及時收獲,則會影響發芽率。同時在收獲過程中,沒有進行單脫或者是單收,以及未在獨立場地中晾曬都會使農作物在純度上受到影響。因此在種子成熟時,需運用分工協作的方式,使其質量得到保證。如種子在存貯過程中出現種子發熱、變霉,以及含水量超過相關標準的問題,都會使種子發芽率受到影響,導致其發芽率有所下降。因此在種子入庫之后,需對其進行精分裝和精加工,對機械、場地方面的選擇問題都需進行系統研究,這樣才能降低種子在收獲過程中質量問題的發生概率。
要將種子質量認證制度貫徹落實下去,引導種子企業主動提交資料認證申請,依據相關方案要求嚴格控制種子的生產、加工全過程,抽樣檢測種子產品,保證種子質量、標識等與認證方案、質量標準相符合,以便將認證種子品牌形象打造起來。實施播種工序之前,需對品種合法性、種子田規范性進行確認;在生產過程中,需田間檢驗所有的種子田;在收獲、加工種子環節內,要做好防潮等工作,避免有種子質量劣變問題出現。此外,還需要科學管控種子包裝標識,保證與種子標簽管理規定相符合。
種子在生產時,為了使其純度得到保證,正式入庫包裝之前,可以運用分批取樣的方式,然后進行室內檢驗,保證種子在發芽率、含水量以及凈度上都能達到相關標準。對于在檢驗中沒有達標的種子,對其進行及時翻曬,做到對種子的優選,進而使種子能最大化符合相關標準。如果在處理之后,種子質量仍然不能達標,則不應對其使用。除此之外,針對種子質量應制定比較嚴格的規定,避免在種子生產時出現魚目混珠的問題,使其質量得到充分保證。
為了要保障檢驗數據的科學性及準確度,一定要加強檢測技術的精準度,工作人員只有依據檢驗數據的有效指導,才能夠充分地認識和了解到種子的質量,這樣種子企業的實力與信譽度也得到了提升與維護。種子在檢驗的過程中,負責檢驗工作的專業人員最少要安排2名。如果同時進行室內室外檢驗,那就可以一個在室外,一個在室內,兩面的檢驗工作都能兼顧到。
采取專項整治和日常巡查結合的方式,加大種子市場檢查力度,每年11~12月和次年1~4月是種子儲備、銷售和使用的高峰期,以雜交玉米、雜交水稻、小麥種子為重點,加強對種子銷售集貿市場及種子經銷商的檢查力度和巡查次數,堅決打擊違法經營種子行為。同時要按照《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檢管理辦法》的規定,加大抽檢力度,制定種子質量年度抽檢計劃,實行定期定點例行監測和動態監測相結合,對群眾反映較多的品種和企業納入重點監測計劃內,依法公布抽檢結果,對不合格種子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罰。要特別加強對轄區內種子生產單位的監管,對種子生產企業要進行全過程跟蹤管理,特別是雜交玉米的生產,要檢查隔離條件是否符合要求,關鍵時期進行田間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從源頭上嚴把種子質量關。
首先,統一標準。為避免各種因素影響到種子質量形成,需對管理規范、技術標準等統一制定。從管理規范角度來講,需將種子認證配套管理辦法盡快制定出來,對種子質量監督抽查、檢驗機構考核等方面的規章制度進行修訂與完善。從技術標準角度來講,需結合農業發展需求,對種子檢驗規程進行更新,將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種苗等質量標準補充過來,深入研發種子真實性、健康等測定方法,對種子生產技術規程等進行完善。其次,健全體系。要對種子管理機構的人員進行完善配置,加強人才培訓工作,著重講解種子質量監管方面的法律政策以及檢驗技術,促使種子質量監管人才的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同時,要對種子質量監管硬件條件進行改善,科學建設種子檢驗機構網絡。最后,創新方式。要深入結合監管與服務工作,將服務理念貫徹于監管實踐中,引導企業對自身的質量控制能力進行加強。要有機結合監管與社會評價,對抽檢質量優良、舉報投訴較少的企業檢查頻次適當減少,專項檢查質量隱患較多的種子企業。
種子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并且使基礎設施和自身經營規模與生產規模相適應。在此過程中需建設標準性高的隔熱防潮低溫庫、常溫庫以及專門用于種子晾曬的設施。同時,需配備性能較高的種子加工機械和種子精選機械,也需配備和種植自動化包裝相關的流水線以及種子包裝衣。在基礎設施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情況下,能夠使種子企業在進行種子生產過程中對其進行優選和精選,并且使種子在儲存過程中劣變速度得以減緩,提高種子的純度、發芽率,提升種子整體檔次。通過基地建設的實施,能夠為種子質量的提高創造良好條件。
對于種子的管理制度來說,要將種子的管理制度覆蓋到企業的各個工作方面,所以,只有構建出健全的規章制度,在種子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才能有章可循。對種子管理的制度來說,主要就是在種子的基地建設,生產及生產技術、加工、檢驗、操作流程與檔案的管理制度等,只有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種子的質量管理過程才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
有一些農民在選種的時候只關注種子的價格,而忽略了質量,有部分商販就利用這點,把質量一般的和質量好的種子都混在一起來賣。因為大部分農民的法律意識比較薄弱,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購買種子的過程中,不關注標簽及發票,這樣一來,就算發生了什么質量問題,也得不到解決。所以,加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農民在選種時也要注重選擇質量好的種子,把我們的農作物質量從根源上控制住。
目前,一些農民在購買種子時盲目性較強,過于關注種子產品的價格,導致一些不法商販可能會混雜質量好與質量差的種子。部分農民購買種子后,不注重保管發票、標簽等,影響到后期的維權。針對這種情況,相關部門需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向農民群眾宣傳種子質量的重要性以及種子選購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提高農民群眾的選種購種能力。
綜上所述,種子質量會對農作物種植效益產生決定性的作用,需引起充分的重視。農作物種子質量的形成,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從多方面著手,完善種子質量監管機制,提高種子質量。種子企業、農民群眾等相關主體也要積極參與進來,共同推動種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