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美 宋華鋒 劉玉明
(1.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委黨校,山東 東營 257000;2.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東營 257000)
2021年5月26 日,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產發〔2021〕2號,文件),進一步強調了在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加快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墾利區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核心區域,地處黃河尾閭,地勢低平,呈東北向西南扇形傾斜。一直以來,墾利區受海水入侵影響顯著,土壤存在鹽漬化現象,為典型的濱海鹽漬土,這種土壤由于鹽分含量較高,不適宜傳統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墾利區礦產資源儲量充足,生物資源豐富,物產豐饒,適合大規模、多產業方向培育發展現代新型農業種類及開發全產業鏈條。
本研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鹽堿地農業地區——東營市墾利區為調研對象,以該鹽堿地域的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為切入點,全面梳理墾利區開發利用濱海鹽漬土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的有效措施;總結提煉該地區的創新發展經驗,發現發展瓶頸與不足,旨在為東營市其他地區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提供寶貴的探索性經驗和啟示,進一步推動東營市域及渤海灣地區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積極探索和推動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互融互促的發展,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作出示范,為東營市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奮力開創高水平現代化強市建設打開新局面。
近年來,墾利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根本,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立足鹽堿地域特征及原有產業基礎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鄉村富民產業,著力探索培育發展黃河口農業全產業鏈,突出“四勁”發力,堅持全局“用勁”、科技“助勁”、品牌“強勁”、龍頭“帶勁”,逐步探索建立起集“產業鏈條全、創新能力強、產業聯合體多、品牌影響力強”的鹽堿地農業全產業鏈模式。這一創新發展模式豐富了農業新形態、新功能,提升了產品價值,有力帶動了群眾收入增長,開拓形成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為推動鹽堿地域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
2.1全鏈“用勁”,筑牢產業鏈條基礎。墾利區以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為重要抓手,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規模化、多元化,將單一種植、養殖生產過程拓展為集選種研發、標準化生產加工、一體化儲運銷售、專業化品牌打造、文旅體驗等為一體的供給產業鏈。首先是標準化前端生產。墾利區圍繞水產養殖、黃河口大米等區域農業主導產業,制定統一的生產技術規程,推廣從品種選育到種植(養殖)到加工標準的一體化建設,對農業公共品牌及其產品實 行“四統一”管理(即統一生產技術、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包裝貼牌、統一價格銷售)。
其次是信息化動態管理。墾利區將物聯網貫穿于農業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嚴控農產品品牌質量,構建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對農產品儲運、保鮮、流通、銷售等環節實施動態監控,實現從基地到餐桌全生產環節全程可追溯,全面提升黃河口農產品品質。
第三是立體化全網營銷。引入F2F(農場到家庭)營銷理念,打造會員制模式,通過精準化社區營銷模式打造“社區消費者-社區服務終端-園區體驗”閉環產業鏈和集互聯網營銷模式、移動互聯營銷模式與傳統營銷模式相結合的全網營銷模式。
第四是拓展化末端增值。大力發展文旅休閑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化沿黃資源林下經濟,打造集果品采摘、休閑觀光等于一體的沿黃精品旅游路線。
2.2科研“助勁”,激發“鏈主”企業創新。圍繞全產業鏈發展部署創新鏈,著力引導企業與國內外先進科研院所專家人才聯合攻關,大力推進“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增強“鏈主”企業創新能力,著力在產品、技術、管理、模式上全方位突破,給全產業鏈注入發展新活力,強力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一是搭載創新平臺。墾利區通過列支專項研發扶持資金,投入建設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突出發展現代種業、農業精深加工、農業智能裝備、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等領域,加快培育創新型、高新技術型和科技型企業。二是強化“產學研用”合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揚州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知名院所和專家建立長期“產學研用”合作關系,合作專家定期深入基地指導、培訓,協同開展優良品種引進選育、新型種養模式及產業化開發,大力提升了基地內企業與農戶科技種植水平和優質農產品品牌競爭力,加快了科技興農的步伐,構建完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提高了農業發展層次和水平。三是立體多元培養人才。加大農業人才招引力度,強化人才服務保障,出臺返鄉創業就業支撐政策。自2018年以來,累計培養高素質農民627人,職業技能培訓7300人,創業培訓1873人,崗位技能提升培訓5626人,建立鄉村人才儲備庫296人,有效提升了農業人才群體技能水平。探索推進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工程,累計認定新型職業農民37人,其中農民高級農藝師3人、農民農藝師13人、農民助理農藝師21人。
2.3品牌“強勁”,助推綠色高效發展。提升產品質量,筑牢綠色生態底色,打響品牌,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向高質量發展。一是叫響“黃河口”地域品牌。依托地域優勢,墾利區集中打造大米、大閘蟹、海參等特色產業的“黃河口”農產品品牌,“新生凈地、天然有機”的產品形象深入人心。目前,全區認定“三品一標”農產品181個,生產面積累計26.2萬畝。二是推行“黃河口”綠色標準種養。建立鹽堿地水稻精確定量、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科學解決土壤受鹽漬化影響生產效益難題,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高效作業生產,創造鹽堿地水稻節本減排、綠色高效的新生產模式。以品牌建設為契機,篩選適宜黃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的高產、優質當家品種,制定標準種養殖操作技術規程,構建鹽堿地域綠色生態生產新模式。三是培育多層次有機種養模式。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探索多種、多層立體混養、輪養、套養等方式,在保證生態優先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開發灘涂和淺海水域的生產潛力。例如,1333公頃的海參養殖示范基地實現了養殖用水“零排放”;天清湖、紅光濕地等構建了高效立體濕地利用模式,以“上農下漁”的高效立體生態初級產品模式實現了“一田兩收、一水兩用”。
2.4 鏈主“帶勁”,夯實高質產業聯合體。緊緊抓住龍頭企業帶動優勢,推進農業高效發展質量變革,重點培植“鏈主”企業,發揮集群效應,帶動形成高質量農業產業聯合體,著力建設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是打造“集團軍”。墾利區以黃河口大閘蟹、海參為重點培育漁業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水產休閑旅游食品等漁業初加工和高純度甲殼素衍生物制品、多維營養生物鹽制品等精深加工項目,壯大優勢產業。二是集約推介平臺。將九大“黃河口品牌標識”授權黃河口融和農業服務專業合作聯合社,整合九大品牌優勢,統一標準規程管理,委托專業公司對品牌標識進行外觀專利和著作權保護,同時集約推介宣傳平臺力量,深入挖掘農業農村的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生態涵養等新功能附加值,培育和發展農村電商,打通立體綜合銷售渠道,全方位提升黃河口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三是結成利益聯結綜合體。支持“鏈主”企業帶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橫”聯農場主、種養大戶、小農戶,“縱”融合一二三產業鏈條,依托企業技術優勢、產業設施優勢,開展技術指導、“訂單”農業等,促進“鏈主”企業、農戶等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
通過調研發現,墾利區農業產業種類及產品品牌豐富,新型經營主體較多,但發展能力仍然相對較弱,普遍存在“鏈主”企業帶動能力不夠持續、品牌影響未達預期、產業鏈條不夠完整、高質量發展與生態保護和原有規模產業結構矛盾未系統解決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3.1主導產業鏈條拉動不足。農業產業因前期投資較大、收益周期長等原因,導致農業龍頭企業在產業鏈條拓展領域的投資行為上有所顧慮,小農戶融入農業現代化體系和現代金融體系的意識和主動性較弱,現代化標準生產基地及文旅融合水平較低,冷鏈貯存、物流網絡不完善,致使農產品質量、品牌影響力及錯時銷售等增值鏈條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影響供應鏈條效益增幅不達預期。
3.2精細化加工環節薄弱。墾利區農業大部分為單一產種養殖,只有海參、稻米、蓮藕等產業少部分企業具有初加工鏈條環節,對產品的分級切割、精深加工等方面的附加值挖掘不夠,農產品開發、研發能力較弱,中高端市場供給方面略有不足,限制了農業產品的綜合增值空間進一步擴大。
3.3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農業全產業鏈的應用不夠充分。農業區塊鏈建設目前僅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追溯監測,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鏈條融合技術領域存在缺位,大數據信息資源共享不夠充分,造成產業鏈條融合不夠緊密的現狀;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段環節融合方面存在斷點,造成產業鏈條循環不暢、供需相對脫節等消極影響,制約了多層次的利益聯結體的形成,弱化了農業產業鏈條的市場競爭力。
3.4生態環境保護和原有規模產業結構矛盾相對突出。水稻、蓮藕、大閘蟹等均為水資源耗量較大的規模產業,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水定產、量水而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生態用水與農業生產用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約矛盾,產業規模、集群效應將會受到影響,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迫在眉睫。
根據墾利區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模式探索的調研,對其培育模式的探索形成、發展困難、制約瓶頸進行了細致、綜合分析研究,現對鹽堿地域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4.1堅持生態優先,促進高質量發展。突出生態優先原則,厘清農業農村發展與資源、生態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借力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機遇,大力提高科技壓堿、生產質量監測、污水處理再利用等核心攻關技術;優化規模產業結構布局,加快構建和完善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促進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的生態環境建設。
4.2加大深化改革,攻堅急難險重任務。堅持問題導向,實行“揭榜掛帥”試點改革,破除改革中的難點、堵點,重點探索試點工作任務的創新措施,形成較為成熟的經驗做法,全面發力培育全產業鏈。成立以區領導為組長的工作專班,加大對改革項目投入高、需要多部門統籌的重點任務的支持和協同推進力度,搭建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交流平臺,相關部門要充分熟悉改革項目的工作方案、工作目標、計劃進度,加強改革監督與督促落實,便于相關部門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及時糾正錯誤和偏差。
4.3融合創新技術,賦能農業全要素。突出破解“藏糧于技”戰略實施中的人才、科技、數字等要素難題,強化縣域大數據中心服務功能,政府加大投資農村新基建項目力度,完善縣、鄉、村、農企的信息技術基礎配套設施,融合農業生產端、流通端、消費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互聯互通,強力推動區塊鏈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建設,構建產業種類豐富、品牌質量過硬、供銷市場暢通、農民效益明顯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新格局。通過給農業科技賦能、數字賦能,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數字化。
4.4加強政策機制激勵,完善服務保障體系。突出破解農業全產業鏈條開發中的資金難、人才吸引弱、上級政策落地實效有差距及惠農保險單一等政策服務難題,加大惠農服務機制改革。對延伸產業鏈條上的項目,建議提供支持惠農補貼政策,激發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積極性;政府引導金融企業深度參與融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建議探索出臺針對性低息或免息信貸政策;加大農業保險政策開發力度,拓寬農業生產、物流、服務等多環節上的人、財、物保險種類制度改革和服務,增強農業產業抵御風險能力和從業人員保障。
4.5拓展功能配套,塑強多元經濟效益。突出農業新功能拓展,加強農業產業經濟、生態經濟、文化經濟、旅游經濟、數字經濟等多業態融合,進一步開發農業生產的多功能性,讓農業全產業鏈條“多點開花”。做好傳統農業在產前、產中、產后、流通、消費各環節上創意和效益文章,加強與休閑、生態、文化、旅游、體驗等結合,持續擴大農業產業發展空間,賦予農業領域新的發展內涵。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條向高質量發展,有效增加農業鏈條效益,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現農民同步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