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軍 尹若琪 孟 鑫
為中國現代化事業勇往直前的過程,貫穿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體現了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這一中國共產黨永遠不變的使命初心。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構思設計,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探索前行;從改革開放找到實現現代化的人間正道,到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劃時代飛躍,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以不懈奮斗使現代化在神州大地成為現實,留下了深邃的歷史啟示。
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正是神州大地“國家四分五裂、民族備受凌辱、軍閥混戰不已、人民在苦難中掙扎”〔1〕之時。現代化,在當時的理解就是工業化,對于中國而言,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未來。但是,中國共產黨人深知,為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淵而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其最終目的就是使國家和人民穩步地進入富強康樂之境。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深入縝密地分析國情,并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提出了中國現代化的最初設計構想,如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就是代表作。
中共七大召開時,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已成定局,未來的主要任務,正如毛澤東所言,在于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的光明中國,而這樣的中國,也正是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的中國,是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中國。早在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就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勾勒了未來中國的藍圖,而在《論聯合政府》中,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了新民主主義建設的具體綱領和政策。這些論述,是中國共產黨在20年革命斗爭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第一個完整的國家現代化建設方案。
關于經濟建設,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指出,其根本目標是實現工業化,建立發達的農業和與工業相適應的交通、貿易、金融等事業,必須貫徹孫中山提出的“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原則,決不能任由地主資本家“所得而私”進而“操縱國民生計”。〔2〕這就必須取締官僚資本,經過減租減息實現“耕者有其田”,消除通貨膨脹;必須支持民族工業發展,予以各方面的便利優惠;必須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調節勞資關系,使公私、勞資雙方共同努力,發展工業生產;必須繁榮農業、建設農村、解放農民,建設強大的民族工業和大量近代大都市。
關于政治建設,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指出,必須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體和民主集中制的政體。“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3〕這個勢力的現實任務,就是在徹底消滅日寇的同時,廢止國民黨獨裁政權,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并同時實現言論、思想、信仰等各項最重要的人民自由。
關于文化建設,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指出,必須清除帝國主義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以滿足人民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借鑒外國文化;聯合并教育現有知識分子,有計劃地提高廣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掃除文盲,培養造就新人才;掃除一切奴化、封建、法西斯的文化教育;推廣人民醫藥衛生事業。
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現代化方案,指明了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前景,但是也正如歷史早已證明了的那樣,只有推翻反動統治,消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榨剝削,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開啟現代化的征程。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際,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又確定了未來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原則,這就是必須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總目標,將全力恢復發展人民經濟文教事業作為新中國的工作重點;必須建立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必須遵循“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4〕的經濟建設方針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建設方針;在這些原則指導下形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奠定了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準備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了恢復建設的浩大工程。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激烈進行的情況下,仍然制定和執行了“邊打、邊穩、邊建”〔5〕的基本方針,依靠全國人民的努力,借助以蘇聯為主的國際援助,使得國民經濟不僅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戰爭需要,而且促進了社會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抗美援朝最為激烈的1950年和1951年,新中國消滅了長達12年的數以億計的惡性通貨膨脹,實現了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當時此起彼伏的城鄉物資交流大會,就是促進經濟發展、安定人民生活的有力標志。清末以來40年未能修成的成渝鐵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到3年便順利通車,荊江分洪、淮河水利等工程的陸續興建,成為新中國基本建設的開端。從讀書識字到衛生保健,億萬人民第一次享有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生活。剛剛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書寫著現代化建設的開篇。
早在抗美援朝戰爭和國民經濟恢復的1951年,毛澤東就提出了恢復國民經濟的基本思路。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提出了以工業化為核心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制訂了奠定工業化基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孫中山《建國方略》以來最為全面的中國現代化建設計劃,同時也是鴉片戰爭以來百余年第一個成為現實的中國現代化建設計劃。從此,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理論探索和全方位實踐。
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這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是一個不亞于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全黨轉入武裝斗爭那樣艱巨的課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訂,固然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的認識,但也是與蘇聯的支持幫助不可分割的。然而,中國共產黨并沒有陶醉于成功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一五”計劃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而是在實踐基礎上,開始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形成了1954年憲法、八大文獻等一批理論成果。在這些理論探索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毛澤東提出的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主題,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活潑自由的政治局面的思想。〔6〕這個思想是對十月革命以來世界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獨創歷史成果。作為其理論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沖破了當時作為思想界主流的“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完全適合生產力”的錯誤認識,明確指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思想認識的最根本意義所在,就是證明了改革作為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這也恰恰是社會主義制度與時俱進,永葆生機活力的奧秘所在。
另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理論探索成果,就是在黨和人民集體奮斗的基礎上,確立了工業、農業、科技、國防“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以及建立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進而全面實現現代化的規劃。所有這一切,都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的創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中國國情的創新性認識,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借鑒。具體而言,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曾長期流行著對于社會主義社會認識過于短促急躁而又估計過高的超越階段的“左”傾錯誤,并因而導致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在這方面,固然中國共產黨也曾一度深陷其中并造成了嚴重后果,但總體而言,在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和人物中,也只有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比較早而明確地認識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歷史階段的長期性。盡管在這方面的探索同樣走過彎路甚至經受過嚴重挫折,但對社會主義社會歷史階段長期性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性的明確認識,畢竟奠定了以后走向正軌的思想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建立了不朽功勛。早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就先后投入建設資金黃金7億兩,創鴉片戰爭以來未有之紀錄。從鞍鋼的復興到第一、第二汽車廠的新建,從“解放”卡車到“紅旗”轎車,從武漢長江大橋到南京長江大橋,從川藏公路到青藏公路,從大慶到三線建設,從“兩彈一星”到人工合成胰島素,從電視臺到雜交水稻,從農村用電量10年增長70倍到書報雜志發行量數以億計,從“洋火”“洋油”的消失到外貿出口的蓬勃發展,從血吸蟲病的防治到農村衛生事業的普及……“現代化”已經日益成為人們可以感知的現實,成為激勵人們繼續奮斗的動力,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遠景逐步成為現實,形成的物質儲備、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都成為繼續前進不可或缺的基礎。
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標志著現代化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成為現實,已經實現的物質和精神成就,不僅在當時引發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格局劇變的標志和見證。然而,正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探索中逐漸成熟直至成功一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也必須走過從探索到成功的歷程。更為重要的是,“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是一個必須時刻結合本國國情和人民需要的概念。實踐證明,照搬蘇聯模式或者“全盤西化”,都解決不了中國現代化面臨的問題,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根本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必須勇于突破時代和歷史的局限,不斷深化對世情、國情、黨情的認識,遵循發展規律,以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主義原則為指導,立足實踐,推進新發展。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向,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構想。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定位,這就是:已經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尚未擺脫貧窮落后,發展不成熟不完善,處在持續上百年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這一切,要求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腳踏實地、穩步前進,決不能重蹈超越階段、急躁冒進的覆轍。基于這一切,鄧小平明確提出要建設“中國式的現代化”,提出了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確定了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中葉的“三步走”的戰略步驟。把勇于進取的雄心壯志和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結合起來,積極而穩妥地規劃中華民族百年圖強的宏偉目標,成為中國共產黨認識和運用現代化建設規律的里程碑,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框架。其整體概括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的20世紀現代化建設目標,因而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遵循,成為必須堅持100年不動搖的黨和人民的生命線、幸福線。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前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到20世紀末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并在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確立了2010年遠景目標,拉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序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依靠人民,實事求是,敢闖新路,在新的艱辛探索中,形成了現代化建設的完整指導方針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鮮明標志和最突出特征,就在于改革開放,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探索得出的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社會各方面建設齊頭并進,建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完整體系。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從經濟特區到西部大開發,從“深圳速度”“溫州模式”到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從合資合作到股票證券,從“萬元戶”到企業家,從植樹造林到“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區”,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從戰勝重大突發災害到可持續發展……書寫著創新和發展的改革開放,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動力。同時,綿延2600余年的“皇糧國稅”也根據黨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精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雄厚國力的基礎上,于2006年和中國農民告別。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連續增長已接近20年。如果說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地體現在解決生存需要的“雪中送炭”的話,那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則更多地體現在從具備到繁榮的“錦上添花”,更多地體現在滿足發展需要方面。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前行、接力奮進,其輝煌成就業已彪炳史冊。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長的路需要我們走下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意氣風發、齊心奮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新時代,開啟了向現代化邁進的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現代化,是向著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奮進的現代化,因而與以往現代化建設的本質不同,就在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7〕這就要求現代化建設的著力點更多側重民生,側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8〕尤其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9〕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啟航,體現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如同“一五”計劃揭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序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揭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序幕一樣,“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這張宏偉藍圖的實現之日,就是鄧小平“三步走”戰略設想和黨的十九大關于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第一階段規劃成為現實之時。“站在新的歷史關口,中華民族復興將向前邁出更大的步伐,14億中國人民將攜手邁入現代化社會,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將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10〕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現代化建設已經走過了8個年頭,這8年的歷史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而言,對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史而言,將是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8年和改革開放初期8年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8年,以國民經濟恢復發展和“一五”計劃的順利實現載入史冊,初步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改革開放初期的8年,以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根本方向、明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定位,提出黨的基本路線和“三步走”戰略設想載入史冊,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第一個速度較快、效益較好的歷史階段,“發展是硬道理”為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8年,正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11〕的8年。
2021年,迎來百年華誕的中國共產黨,已經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新的起點,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出新的前進步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規劃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最初藍圖,確定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這就是展望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隨著“十四五”規劃在黨和人民的努力下逐步成為現實,中國共產黨又將譜寫現代化道路上新的輝煌篇章。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包含了分別以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為標志的各個時代,實現了并將繼續推進中國人民從最悲慘命運向最偉大前途的歷史飛躍。在所有各個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都為實現現代化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其中留下的寶貴啟示,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啟示,首先在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理。實踐證明,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的聯合,只能將民族和人民推向深淵,舊式農民起義、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包括改頭換面的“第三條道路”,最終都因為反動勢力的鎮壓和自身的缺陷而敗下陣來。只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方略,才恢復和捍衛了中華民族的主權尊嚴,為實現現代化掃清了障礙,確立了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了現代化建設,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使神州大地舊貌換新顏;進而在長期探索的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現代化建設理論體系,確立了根本指導方針,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是各個歷史時期現代化探索和建設的繼續,又是在歷史基礎上的劃時代飛躍。今天,在21世紀已經走過五分之一之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在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闊步邁進。“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康莊大道”,〔12〕而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成就,則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業績、以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新體現,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新的里程碑。
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啟示,關鍵在于現代化必須適合中國國情、循序穩步前進。任何有關中國現代化的方案,如果不是深刻研究中國國情的產物,如果不能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那么無論多么美好,也只能是削足適履,無以實踐,甚至可能走向反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之所以不能實現“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科技救國”的美好愿望,責任正在于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阻撓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扼殺現代化的生機。在新中國建設現代化的崎嶇征途上,超越階段和急躁冒進之所以屢遭挫折,也正是因為脫離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國情,“務虛名而得實禍”。經過長期探索,中國共產黨在奮斗的歷史進程中,逐步認識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基本的國情,形成和發展了以“三步走”戰略方針為代表的適合中國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方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又提出了以2035年為界,通過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構想。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新時代中國國情科學認識的產物,是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部署,更是進一步實踐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整體藍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現代化建設,將因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啟示,優勢在于注重現代化建設的全方位和整體性。注重全方位發展,這是由人類社會的歷史結構所決定的。具體說來,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其他各個方面的關系。固然經濟建設在現代化過程中始終居于核心地位,但絕不能與其他方面相脫離。對此,中國共產黨有著清醒而明確的認識。從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到提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都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建設,具有全方位發展的優勢,因而是健康的和可持續的,不是片面而短暫的。注重整體性發展,這是由中國發展不平衡、各方面差異明顯的具體國情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現代化建設,更必須堅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把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統一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啟示,核心在于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人民性,確保現代化事業為人民而建,由人民共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正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進程。尤其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持續不斷地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以此為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持續推進扶貧攻堅,將消滅絕對貧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現代化建設更加側重民生,更加注重實現共同富裕。在就業、脫貧、社會保障方面,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更是生命至上、大愛無疆的又一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現代化建設,將繼續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