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俐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贛州是蘇區精神發源地,客家人好客崇禮、勤儉節約、自強拼搏等優秀品質世代傳承、廣為傳頌。在2020年,贛州以全國“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為指導,精心組織,大力宣傳、建章立制、大力開展“移風易俗除陋習 崇尚節儉樹新風”活動。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必不可少的內在要求之一。當前,贛州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但同時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與挑戰,比如農村文化生活設施單一、農民主體作用不突出、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和糾紛突出等。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僅為鄉村治理帶來了阻礙,而且也加大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阻力。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本文站在鄉村振興的發展視角下,就如何打造完善的鄉風文明建設長效機制進行研究。
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新時代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保障。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對于破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土化困境,維護廣大農村地區意識形態安全,重建鄉村文化自信,實現農業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社會意義表現如下:第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一種集中體現,這種價值理念凝聚全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地區相對薄弱,各類不良風氣腐蝕著農民的心靈,也破壞了鄉村風氣。為了能夠營造良好的風氣,需要借助鄉風文明來幫助農村地區的人民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襲。第二,實現鄉村現代化治理的保障。鄉村治理作為國家體系的重要組成,在打造國家治理體系、實現治理現代化發展方面,意義重大。鄉村治理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力量,通過開展文明鄉風的建設能夠有效提升農村的精神文明素養,在農村地區營造出和諧、淳樸的社會生態,在鄉風文明的約束引導下規范農民的價值取向。第三,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入發展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對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側重精神文化層面。但是現階段有很多農村存在基礎設施落后、活動單一的問題。通過開展鄉風文明建設能夠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的供給,豐富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工作中,贛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文明鄉風,使得贛南地區煥發出了獨有的鄉村文明氣象。隨著鄉風文明建設的推進,本地多數民眾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支持鄉風文明建設發展,且在具體實施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績,具體表現如下:
移風易俗是一項難點工作,為了確保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贛州縣鄉兩級人員主動承擔起了移風易俗的責任,組織專門的小組成員來采取措施著重解決一系列難點問題。發改委、民政局、城鄉規劃部門、林業局彼此配合協同推進了殯葬改革;司法部門也通過法律援助綠色通道來支持老年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國土局、城管局等部門積極深入到農村來對民眾生活中所產生的污水和垃圾實施治理;公安局持續性地采取措施來查處黃賭毒。
另外,贛州地區還將這項工作納入科學發展的綜合考評和地區范圍內的公共文明指數考評體系,通過整合多個方面的因素開展了鄉風文明第三方測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贛州市開展鄉風文明行動一個多月來,共發放倡議書、承諾書等宣傳資料234萬份,入戶宣傳率達56.48%,各項工作快速有效推進。截至2020年12月,全市2802個村(居)建立了紅白理事會,占比76%;2609個村(居)制訂或修訂了村規民約,占比71%;已規劃建設公益性公墓1453個,已啟動建設公墓196個,三沿六區范圍內已搬遷墳墓14255個。
在鄉風文明的營造中要改變以往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贛州各地區積極組織成員開展身邊人“好媳婦”“好婆婆”“新鄉賢”的評選工作,將慈孝文化融入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思想理念融入民眾的心目中,從而在鄉風文明工作中喚醒群眾的積極主動性,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長遠、穩定、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支持。
在積極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中,為了避免出現“一陣風”的現象,贛州在鄉風文明常態化發展的過程中,更是通過文明之家、村史館等平臺,打造出能夠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宣傳欄、移風易俗文化思想宣傳地,通過開展黨建和鄉風文明、美麗鄉村和鄉風文明、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來推進鄉風文明行動的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在鄉村振興工作開展過程,贛州積極利用當地地域文化、自然資源等,開展文化活動及資源規劃,進一步助推鄉風文明建設,如整合多方面資源,將村里的土葬林、風水林統一規劃管理,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持;充分利用祠堂,將祠堂轉變為課堂,周末、節假日組織鄉村居民開展講座,通過一系列知識講座幫助民眾擺脫低級趣味;整合當地產業文化,積極挖掘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的資源,打造整潔美麗的農村等。通過以上措施,贛州地區充分挖掘和利用了現有的資源,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背景下表,各級政府在農村地區開展了較多鄉村文化活動,但是受多方面資源準備不充分的限制,鄉村文化活動開展效果不夠理想,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村文化生活單一。
一方面,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多數青年勞動力進入到城市,留守農村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在家青壯年勞動力忙于生計,閑暇之時娛樂活動多以上網、玩手機、看電視為主,很少參加健康有益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另一方面,現有農村民約不完善、監督機制有待健全,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存在執行力度不均衡、民眾參與農村事務積極性差等問題。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部分村民主人翁意識、參與意識不夠強,農民的主體責任沒有得到體現,積極性沒有發揮出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風文明建設進程。
受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大量農村人口向外流動,在這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理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受傳統思想理念根深蒂固影響,有很多不良風氣出現,在農村范圍內仍然存在天價厚禮、厚葬不厚養、廣泛請客收禮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十分不利于鄉村文明的深入推進發展。
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強化思想宣傳教育,革新民眾思想理念,消除群眾陳規陋習,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出新媒體的宣傳作用,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輿論宣傳。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充分發揮出支部黨課、百姓宣講團的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打造出多樣化的傳播矩陣,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積極樹立典型。
依托先進技術和網絡媒體的支持,贛州鄉村振興視角下的鄉風文明工程建設還可以構建出多樣化立體傳播矩陣,具體表現如下:①加大力度推進綜合整治工程的建設,為農民創設良好的農村生活環境;②加大力度實現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設,豐富和完善文化設施,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來豐富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③全面實施道德提升工程。通過組織開辦道德講堂來加大力度打造志愿者服務團隊,通過文明墻的打造來讓文明新風進入到民眾的心目中。④加快實施村風文明工程,引導鄉村制定完善的村規民約,為廣大民眾宣傳文明守則,培育村風文明工程,組織所有成員開展一系列的組織服務。
站在唯物主義歷史觀角度來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最終會呈現出和生產力的適應。所以,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得到雄厚經濟力量的支持。
在鄉村文化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地區發展實際情況來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持續性地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支持,堅定不移地“引進來”“走出去”,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積極開展農民勞動技術培訓服務,通過農民勞動技術培訓服務來幫助農民實現自主就業,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帶動脫貧實施發展步伐。在這個過程中服務行業也可以實現同步發展,積極鼓勵農民自主創業,開設特色農家樂,積極創辦文化藝術節,通過多個方式來更好地帶動旅游發展。
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在新時期,想要培育良好的鄉風,需要在農村自治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培育農民的主人翁地位。
農村基層組織是農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在滿足法律基本規定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更好地保障農民的自治地位,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為農民創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氛圍。村委干部還需要定期組織村民制定出完善的村規民約,在規范的法律法規面前來實現村民的自行管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全面提升鄉村的自我治理水平。
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還需要積極開展各類評選活動,如“好媳婦”活動、“好妻子”等類似的評選活動,通過一系列的評選來培育村民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精神,并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個人能力來支持鄉黨委、政府、村支兩委工作,在一系列的工作中來培養自己樂于奉獻的品質力量。
基層是黨建工作的根基,因此,想要更好地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需要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要求來充分發揮出黨管農村的工作原則,確保黨在鄉村工作中統領全局的職責,在發揮各自職能的情況下來更好地促進鄉村文明建設。
另外,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充分發揮出基層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作用下來提升黨組織的戰斗力,特別是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凸顯出模范黨員的帶頭作用,通過黨風帶動民風和家風。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大力度培養模范黨員,在模范黨員的帶動下塑造出更為理想的民風和家風。通過對廣大黨員干部的培訓和思想教育來培養黨員的干部能力和綜合素質。
在新時期,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贛州鄉村文明建設發展,宣傳部門要充分發揮出自身在地區建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按照農村地區的發展實際情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引領,按照最干凈、最文明的鄉村建設發展目標來強化一系列思想陣地的建設,通過強化思想陣地建設來在鄉村地區打造出一個完善的工作機制,在工作機制的約束和規范作用下來更好地培育鄉風文明,激發民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同時,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鄉村內部形成了專業的民情理事會,整個民情理事會由老黨員、老干部共同組成,在全體成員的綜合作用下來更好地改善鄉風民風。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打造出專業的志愿者服務團隊,形成一種彼此互相幫扶的關系。
在鄉土社會,禮俗是維持社會秩序和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力量。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禮儀習俗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弘揚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規范人們的行為,營造良好的社會風貌。
一方面,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積極挖掘傳統文化中尊老愛幼、遵紀守法、孝敬父母等優秀元素,并在整合這些元素之后,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予以宣傳引導,強化群眾的認知。另一個方面,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出道德模范在文明鄉風培育中的示范作用,制定出規范的規章制度,如這些模范人物可以在同等條件下享受惠農、富農以及創業就業等優惠政策,從而營造一種尊重傳統美德、爭做道德模范的鄉風民俗氛圍。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會議報告中的重要內容,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建設發展,需要相關人員立足黨和國家的部署安排,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多個能夠弘揚鄉風文化建設的策略,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重要支持。